当前教育科研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4-02 07:2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郭庆娟
成才 2011年7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课题评价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庆娟

当前教育科研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庆娟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科研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我们课题组进行实地走访,并下发了1000余份的调查问卷,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当前教育科研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对策与建议阐述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各市地、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体制、编制还未理顺和明确

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是指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从目前情况看,教育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很不统一。各市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有的设置在教师进修学校(院)里,隶属于教师进修学校(院),只有少数是独立机构,隶属于教育局。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有的下设在教务处,有的是独立部门。名称也不统一,有科研处、高等教育研究室(所)、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发展研究中心等。有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独立设置,成为与教务处平行的一个机构,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学校科研工作,构成“校长—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体系。一种为非独立型,即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从属于教务处,构成“校长—教务处—教育科研科”的科研管理体系。这种形式,有利于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但不利于专业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往往受到教学工作的冲击,加上个人精力有限,科研管理工作难免会遭到“冷落”。有的市地存在着人在教育科研所工作,但编制仍在外单位;有些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了主抓科研的部门,但人员的职务只是内部通行,并没有在人事部门备案。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在教育科研机构有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制度的只有52.8%,而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制度执行情况效果很好的只有25.0%。在走访中发现,虽然近几年来教育科研得以广泛开展,不同层级的新成果不断地产出,但遗憾的是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往往是写出报告,评审获奖,就算大功告成。大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被“写在材料里,放在柜子里,锁在抽屉里”,没有被有效利用,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推广的量非常少。

(三)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制度的执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包括课题管理、教育科研机构管理、组织队伍管理、教育科研经费管理、教育科研骨干管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教育科研成果管理等。调查发现,很多部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有的即使有制度,执行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常规管理还有些欠缺,教育科研管理的随意性还很大。统计结果表明:在“制度执行”方面,认为教育科研定期培训制度和教育科研工作定期总结制度执行效果很好的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9.4%、认为课题定期检查指导制度执行效果很好的的占58.3%、认为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制度执行效果很好的占30.6%、认为教育科研协作与交流制度执行效果很好的占33.3%。从教育科研评价标准执行的效果看,课题立项评审标准和结题评审标准执行效果很好的占样本的比例均为72.2%、科研成果评审标准执行效果很好的占55.6%、科研工作评价和骨干评审标准执行效果很好的均占58.3%。

(四)教育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在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结构不合理。当前教育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学科知识为主,缺少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知识,在被调查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学过教育学理论。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居多,50岁以上的人数较少,比例不协调;三是人员学历结构上不合理,高学历人员偏少,本专科人员占总人数97.7%以上,博士学历仅占0.2%。另外,在教育科研管理队伍中一些人知识相对贫乏,教育科研工作日常管理人员多,主动参与决策的少,从而影响了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在新形势下,科研管理更需要全面研究和处理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同时管理过程也很复杂,涉及学科门类多,还需有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管理,又钻研业务的科研骨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育科研评价和考核制度不尽合理

各科研机构和学校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鼓励广大教师和有关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研,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科研考核办法或规定。这些办法或规定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和有关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但问题在于各单位的科研考核办法或规定大多侧重于量化评价和考核,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不能客观地反映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和研究者的实际水平,更谈不上反映研究者的内在思想和精神价值。具体地说,就是根据研究者在什么级别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在哪一级出版社出版了多少字数的学术著作,申报了哪一级别的课题,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等,把这些论文、著作、课题、经费等按一定的方法折算成分数或科研工作量,然后进行考核、评定和奖惩。表面上看来,这种教育科研评价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但实际上这种“量”与“质”的标准都值得怀疑,首先“量”的标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根据经验,我们知道论著字数、数量的多少与其本身质量的好坏并不存在必然。这样势必引导教师去追求课题立项的数量而轻视课题完成的质量,结果导致不少立项课题未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较差,部分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高。有些科研成果甚至等完成结项时已变得毫无意义。

二、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建设

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在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调整教育结构、调配人、财、物等时,把教育科研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微观内容纳入到宏观运行的轨道中来,要明确规定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人员编制、教育科研机构名称、教育科研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并确保教育科研的适度超前发展,确保“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战略的实施。

二是加强督导评估。在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估时,应重视对教育科研开展状况的督查,严格按照既定评估方案打分定等,形成报告,以保证教育科研在学校的全面开展。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力度

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研究——成果——应用——效益的科研系统化过程中,研究是关键,应用是转化,效益是目的,成果是核心。但成果在转化之前仅仅是潜在生产力,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效益。目前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大都被用于评职、评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成果本身价值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等是成果难以转化的内因,而需求不足、机制尚未形成是难以转化的外因。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成果推广与转化力度。

第一,成立组织。建立组织是加强成果推广工作的领导力度,保证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举措。成立省、市、县、校四级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和业务指导小组,形成一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学校三结合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队伍。由教育行政负责组织协调、激励推动和保证投入,由教育科研机构负责成果筛选、设计方案、组织培训、过程监控、总结经验、撰写报告,基地学校负责具体实施等。这样三者形成合力,协同运作,保证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

第二,选定实验推广基地。推广某项科研成果,不调研、不论证、不实验,盲目地拿来靠行政命令全面铺开,是一种极不慎重也不科学的做法。要本着“先点后面,点面结合”的推广原则,在充分了解教育科研成果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后,再由教育科研机构实施全面推开。

第三,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验推广工作。一是培训驱动。筛选出推广的教育科研成果后,让成果的研究者亲自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示范指导。二是典型带动。通过开设示范课,或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以典型带动,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三是搭建平台。强化教育科研的合作平台和学术探讨、成果交流的平台建设,结合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重要事项,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专项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四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网络,办好教育网站,将优秀的科研成果上传到网上,做到资源共享,服务于教育教学。

第四,鼓励内化教育科研成果,发展创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决不能机械移植,而应注重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鼓励实验教师在领会推广成果的理论精髓,掌握推广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风格,融汇教育科研成果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的内化。

(三)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力度

要建章立制、修订完善、抓好落实。教育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遵循科研管理自身规律和特点并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和方式;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使规章制度既符合实际又切实有效,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和规范管理功能。通过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档案管理、科研成果评定与奖励、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学术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改进与完善,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最大限度把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内动力和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形成良好科研环境与秩序,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使教育科研上水平、上层次,增强科研发展后劲。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使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真正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为教育科研整体水平提高及加速发展提供制度上保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营造一个有利于成果转化、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宽松环境。

另外,要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教育科研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与优化结构并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科研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科研队伍素质要求更高,教育科研工作能否有序开展与科研人员素质和能力高低密切联系。因此,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一只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强、管理水平高的高素质科研队伍,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需要,同时也是有效组织领导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对教育科研整体水平提高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评价与考核,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教育科研评价是教育科研管理中一项重要和基础性工作。教育科研评价是影响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教育科研评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重形式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创新,制订考核评价指标不遵循科研规律等,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因此,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评价机制,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注重量化评价,更要注重质性评价,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正确引导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在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奖方面要加强评价评奖的导向。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加强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中,要加强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其中成果的实践性是标准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课题立项上,不仅要看课题立项的数量,更要重视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教育科研经费资助方面,要给那些完成质量较高的课题,当课题没有按期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时,要返回教育科研经费。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课题评价
科研成果转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