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迎来“交接班”高峰期

2011-05-24 11:39吴晓
中国商论 2011年13期
关键词:交接班接班人家族企业

吴晓/文

在接受美国国会质询时,丰田章男说:“每一辆丰田汽车上都有我的名字。车辆受损时,就像我也受到了伤害一样。”作为丰田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孙子,丰田章男绝不会愿意把这家超过七十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葬送在自己手里。

然而,家族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现实:统计数据显示,家族企业获得持久成功的机会很小,17%的家族企业都存活不过三代,而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之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富不过三代”提法由来已久,犹如恶咒般地始终困扰着家族企业。

除了像所有企业一样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家族企业的经营还会遇到自身特有的风险。比如当企业传承到创始人的第二代时,尽管他们可能坚持亲自管理企业,但是他们的干劲和对商业的敏锐度与他们的父辈不可同日而语。

等到了第三代接手家族企业的时候,他们则要面临家族成员之间和不断扩大的支系之间的纷争场面。这些家族股东可能更多地把精力用在争夺分红额度、董事会组成,或者由谁来担任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上,而不是照顾好企业的利益。

相关数据表明,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在第一代创业者打下江山后,家族企业中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家族企业正应了那句“富不过三代”的老话。有资料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岁。在家族企业中,能够生存至第二代的只有1/3;能够生存到第三代的又只有1/3,也就是说,从第一代创业者算起,家族企业硕果仅存1/9。在德国,形容家族企业三代命运的词分别是创造、继承、毁灭。在美国,家族企业到第四代及第五代仅存3%。由此看来,如何使民营企业基业长青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家族企业的优势

大多数家族企业的崛起或都因循着一个相近的发展过程:家族企业的开创者从某项生意开始,经过艰苦的奋斗不断地将它做大做强,在其所得的利润稳定增长之后,创业者试图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到生意之中。假若子女顺利地继承了这项生意,便将其发展成由同一家族的几代人共同所有和控制、管理的企业。

家族成员一起经营家族生意,共同努力维系家族企业的控制权。这或许也成为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家族企业经营状态。

而事实上,在家族企业中家庭成员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是两权合一的,家族成员既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又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因而他们更有动力去把企业经营好。

尤其,由于血缘关系的维系,家族成员对家族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使其对家族产生了一种神圣的责任,这也使得家族成员为家族企业工作可以尽职尽责,不计较自己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报酬是否处于合理的比例关系,从而使企业成员间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这便是家族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组织形态的优势,也是家族企业能够普遍存在和顽强成长的原因。

“交接班”高峰期到来

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但只有成功驾驭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内在挑战的家族企业才能世代延续、经久不衰。

研究表明,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财富接班的问题,由家族控制的公司的经营业绩要胜过非家族控制的竞争对手。而且,家族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据家族公司研究所的调查,家族控制企业对美国新增岗位的贡献率达78%,占美国雇员人数的60%,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在中国,比例甚至还要更高一些。

在亚洲,很多国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注重血缘和亲缘的联系,企业老板或董事会的主要交椅被家族内部的成员占领着,从父亲传位给儿子或女儿,而不是家族之外的职业经理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亚洲家族企业的管理层结构更像一本盘根错节的家谱,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现象尤其严重的原因。

“接班”已成为中国大量民营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国式的家族企业之争开始遭遇了另一种新模式的出现。独生子女潮后时代的富二代们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争夺财产,却无法避免外界各种贪婪眼光的关注,通过什么手段保护自己的家族企业通常都是企业缔造者们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在把很多富二代送出国外读书,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的同时,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家族企业未来命运的焦虑。

最大的问题是在选“接班人”问题上,像李嘉诚等家族企业总是把有希望接班的“苗子”先送到最好的经济管理学院进修,再“发配”到基层去锤炼几年,这样经过长期的优中选优,很多家族继承人的经营头脑就相当精明。但没有几个家族企业能有这样的条件培养接班人,而一旦接班人条件不理想,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茅理翔曾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正逐渐变老,大多数人年龄已在55岁至75岁之间。可以预料,今后五到十年将是众多民营企业‘交接班’的高峰期。而目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并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所以90%的企业将会选择把企业交给自己的子女。”

年逾古稀的茅理翔是方太这家国内厨具行业领军企业的创立者,早在多年前便已将企业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专注于国内家族企业研究。2007年,茅理翔创办了国内首家民企接班人学校“中国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旨在培养准备接班、正在接班或已经接班的能适应全球化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家族企业接班人。

而这并非个例,目前,国内许多培训咨询机构、大学、商学院纷纷开设家族企业接班人培训班、专修班、MBA班。

在中国,由于观念所囿,家族企业长期与落后的管理模式等同,于是更多地被称为民营企业。实际上,在国际上,家族企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经营较为粗放,而目前企业面临的环境、竞争对手都已今非昔比,这对民企的‘接班人’提出了严峻考验。”茅理翔如是说。

猜你喜欢
交接班接班人家族企业
2008年—2017年我国护理交接班研究热点共词聚类分析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其现金持有量的影响探讨
家族企业的“感情困境”
传·承
护理交接班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加油!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