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8例

2011-07-29 08:21王爱萍
中国药业 2011年18期
关键词:丹红川芎嗪稳定型

王爱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为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状态,目前认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出现裂缝,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加重[1]。它包括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外的所有类型心绞痛,还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绞痛等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积极合理的治疗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键,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采用丹红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加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1]患者108例,其中包括初发劳力型、恶化劳力型、自发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排除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其他疾病如食管疾患、更年期、颈椎病等所引起的胸痛。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平均(60±7.1)岁;高血压20例,糖尿病1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0例。对照组54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平均(58±6.4)岁;高血压18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绞痛类型等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心绞痛发作时给予持续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北京益民制药有限公司);阿司匹林肠溶片(青岛黄海制药有限公司)75 mg口服,每日1次;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口服,开始6.25 mg,每日1次,视血压、心率、临床症状调整为12.5 mg,每日2次;辛伐他汀滴丸(兴安药业有限公司)20 mg,每日1次,视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其他相应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60 mg、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160 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速度为30~40滴/min,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

根据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标准[1]。显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酯用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改善大于50%或倒置的T波变浅大于50%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酯用量减少小于50%,静息心电图无变化。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合并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而产生心肌缺血、缺氧。丹红注射液由中药红花和丹参科学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和丹参酚等。《本草正义》中记载: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血行则瘀祛络通。”丹参可扩张脑动脉,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并能清除氧自由基,拮抗Ca2+内流,改善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同时也可提高脑组织耐缺氧能力,对脑组织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作用,所含红花黄色素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或酸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有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或促进血栓溶解作用[2-3]。川芎嗪是伞形科植物川芎根茎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单体,学名四甲基吡嗪,现为人工合成。川芎嗪抗心肌缺血机制为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供,降低动脉压及冠状动脉阻力,解除冠状动脉痉挛,保护冠状动脉内皮,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4]。此外它还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缓解高凝状态,使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微循环[5]。它还能有效地选择性扩张肺血管,能降低肺动脉高压而减轻心脏后负荷,从而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机体缺氧状态[6]。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与治疗前比较,#P <0.01。

指标 对照组 治疗组全血黏度切变值(mPa·s)血液黏度(mPa·s)血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6.5 ±1.322.37 ± 0.8547.0 ± 2.353.70 ± 1.14治疗后5.49 ± 1.212.03 ± 0.5744.0 ± 2.153.23 ± 1.11治疗前6.22 ± 1.122.45 ± 0.9645.0 ± 2.233.69 ± 1.19治疗后4.35 ± 0.85*#1.13 ± 0.45*#42.0 ± 2.052.73 ± 0.64*#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联合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胡震霞,马小兰,王洪琦,等.化瘀止血法古今用药探析[J].陕西中医,2007(3):347-348.

[3]邓 芬,胡长林,谢运兰.丹红注射液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后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26(4):880-881.

[4]蔡永亮.不同剂量的川芎嗪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0):747-748.

[5]陈泽涛.川芎嗪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5):379.

[6]邱 芬.川芎嗪对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前体细胞迁移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5):435-438.

猜你喜欢
丹红川芎嗪稳定型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