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3例

2011-07-29 08:21牛永成梁丽芳吴晓红
中国药业 2011年18期
关键词:肌电图丹红传导

牛永成,梁丽芳,吴晓红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人民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800)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DPN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对称性复发性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多以感觉神经受累为主,可导致严重的感觉缺失、疼痛、难治性溃疡、感染以及创口难以愈合,最终可导致截肢,普遍预后差,患者生活质量极其低下,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2008年至2010年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的DPN患者118例,均为2型糖尿病,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及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的糖尿病新诊断标准:皮肤感觉异常,四肢疼痛、麻木、末端袜套感,走路不稳似脚踏棉花感;膝反射低下或消失;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提示神经传导障碍;除外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排除合并心、脑、肺、肝、肾以及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精神病,妊娠、哺乳期妇女,治疗依从性差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其中男31例,女 32 例;年龄(51.2±2.8)岁;糖尿病病程(7.3±2.2)年,DPN 病程(3.5±0.8)年。对照组 55 例,其中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52.1 ±3.1)岁;糖尿病病程(7.1 ±2.7)年,DPN 病程(3.3 ±0.9)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进行运动。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5~7 mmol/L,餐后血糖在6~10 mmol/L,同时给予抗凝药物,部分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使用降压、调脂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甲钴胺(弥可保)500 μg肌肉注射,同时予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后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弥可保片0.5 mg,均每日3次,共2周;对照组予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1次/d,共2周,后口服弥可保片 0.5 mg,每日3次,共2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保持在较理想水平。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肌电图[腓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询问并记录主观神经症状,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显效:肢体麻木、疼痛状况明显缓解,痛温觉、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减轻,痛温觉、腱反射较前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小于5 m/s;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痛温觉及腱反射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的计量资料用成组设计 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4。治疗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治疗后肌电图情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mmol/L)

表3 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例(%)]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结果比较(m/s)

3 讨论

DPN起病隐匿,且常为慢性进行性发展,以对称性肢体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灼热感或冰凉感为特征,病理变化主要为周围神经轴突变性和/或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的混合表现,电生理变化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失神经改变。DPN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血管学说,认为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的程度、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微血管病和神经病变相关;另一种是糖毒性学说,认为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一系列生化代谢紊乱、微循环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增多等多种因素有关。病理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可出现神经纤维的萎缩、脱髓鞘、滋养神经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玻璃样变性等改变,其发生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血管病变易引起微血管硬化、变性、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使神经细胞失去营养,神经细胞纤维化,发生结构和功能损害。

丹红注射液是从中药丹参、红花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复方药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抑制胶原纤维的产生和促进纤维蛋白降解作用,能提高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防止微血栓形成,并能扩张微动脉,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红花黄色素、红花素同样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纤维蛋白自溶酶活性的,还具有保护线粒体、改善能量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促进损伤细胞的恢复、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抑制基质细胞活化、干预细胞内信号传导等作用。弥可保注射液药物成分为一种内源性辅酶B12,能促进核酸、蛋白酶、脂肪的代谢;同时又是甲基丙二酰辅梅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的必要成分,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轴索内轴流和轴索的再生,促进脱髓鞘形成,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从而促进神经的修复,在改善DPN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方面有突出疗效。

本研究显示结果,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能明显减轻肢体麻木、刺痛以及感觉过敏等自觉症状,改善腱反射,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且用药后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说明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是治疗DPN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1]程 勇,张素梅,赵海艳,等.前列腺E1与甲钴胺、丹参治疗DPN疗效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4):52-53.

[2]林甲宜,戴 伦.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8(5):369 -371.

[3]李洁儿,孙景波.高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417.

[4]郭立新,张丽娜,李 铭,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8):545-547.

[5]黄 静,刘 波,刘凤月,等.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维生素B12联用疗效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1):1034-1035.

猜你喜欢
肌电图丹红传导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