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城镇化瓶颈破解『城中村』难题
——清徐县『城中村』改造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1-08-15 00:51中共清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马金安
支部建设 2011年1期
关键词:清徐县城中村城乡

■中共清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马金安

突破城镇化瓶颈破解『城中村』难题
——清徐县『城中村』改造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共清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马金安

近年来,清徐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转变全县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把社区建设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早谋划,抓根本,敢碰硬,解难题,坚持科学发展,大胆实践探索,勇于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城中村”改造之路,为全县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清徐县城现有居民约3万余户、8万余人(含流动人口),原城内迎宪、西关、南营留、春光四个“城中村”人口就占1.9万余人,面积占县城的四分之三,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居民混合区。近年来,随着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四个“城中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村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原有的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仍然区分着“居民”和“农民”,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四个“城中村”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村“两委”换届难、各项工作开展难、未批先建、批后乱建、建设无序、村民上访、宗族和派性矛盾纠纷频发等问题,四个“城中村”实际上游离于城市的管理之外,形成了“城不城、村不村”的特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县城发展建设的整体步伐和全县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实施“城中村”改造已成为清徐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举。

在全省新的战略部署中,清徐县被列入太原都市核心区,是省城太原未来发展的腹地。实施“城中村”改造是加速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县委提出了“清徐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把“城中村”纳入了县域发展总体规划,拉开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一、掌握实情,科学谋划,稳妥推进“城中村”改制。

“城中村”改造,是利益的一次再调整,势必触动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为做好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先对四个“城中村”进行改制、再实施“村改居”的两步走战略,即撤销原村委会,依法选举成立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原村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同时量化股份,把村民转化为工贸公司股东,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村民户口整体转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不与民争利、力求稳定”的工作原则,制定了“城中村”改制的“十三条”惠民政策,把村民在住房、低保、医保、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教育、水电气暖及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按城市居民对待,“城中村”居民同时拥有农民和市民的双重身份,同时享受城市居民和公司股民的双重利益。结合各村实际分别制定出台了“城中村”改制工作实施方案,抽调人员组建了工作组,采用一村一策的方式进行改制。各工作组通过入村进户、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掌握社情民意,为改制选举做好充分准备。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加大突出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健全了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领导包片包案制度,明确了县和街道干部包村、村干部包重点信访户的责任,畅通了信访渠道,建立健全了街道、村、组三级信访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统一的信访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真正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作为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

二、大胆实践,勇于突破,“村改居”顺利完成

实施“村改居”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要步骤和工作的延续。2010年7月,我县抓住太原市社区党组织、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这一契机,根据人口规模、街道路巷和历史沿革,对县城内原有的4个社区、4个“城中村”进行了科学区划,重新划分为21个社区。同时,出台了《关于社区党组织、第四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组建)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组织部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以及民政、司法、公安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换届(组建)选举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社区换届组建工作。县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事宜,审定有关文件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实行了县领导分片包社区责任制,指导开展工作,从县直各部门、街道、社区和村抽调了219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社区工作小组,分片包点,责任到人,为换届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保证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组建选举工作依法依规、合法有序地开展和顺利完成。

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选举组建工作中,全县召开了换届动员暨培训大会,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深刻领会换届工作的重要性和精神实质,吃透政策,依法办事。在社区党组织组建选举中,在认真摸清党员底数的情况下,大力推行“两推一选”,使社区居委主任是党员的全部实现了“一肩挑”。通过此次民主选举,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由于此次换届选举工作准备充分,组织周密,在选举中选民参选率高,未出现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

三、服务民生,配套改革,着力构建全覆盖的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加大“村改居”力度,按照县城建设规划,清徐县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亿余元拓宽延伸了紫林路,打通了西关大街,使西关、迎宪两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承诺的“十三条”优惠政策,积极统筹协调,组织财政、劳动、教育、民政、建设等部门分别制定“城中村”改造后落实配套措施的具体时间表,认真抓好“十三条”优惠政策的落实,言而有信,保障了群众利益,健全了全覆盖的保障体系。四个工贸公司也加大了“城中村”改造,有力地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同时,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西关工贸公司组建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绿化等子公司。南营留工贸公司投资5400万元建设的营东苑小区、春光工贸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春苑回迁楼小区均已开工建设。“城中村”的改制和“村改居”的顺利实施,加快了“两个转变”:一是“农民向市民转变”,在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顺利实现了城乡对接;二是“农村向社区转变”,使“城中村”纳入了城市发展之中,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昔日脏、乱、差的“城中村”正迅速融入县城整体发展的快车道。

解决和转制“城中村”虽然是一个棘手问题,但是,它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只要政策明确,工作方法得当,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难题也就自然易解了。我们的体会是:

一是领导重视,实行综合配套改革。这次“城中村”改造,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外出考察取经,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及配套实施细则,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是解放思想,勇于破除体制障碍。工作中,我们从思想上寻找解决问题之道,敢为人先,勇于消除三个障碍,为改造铺平道路。第一,是消除“城中村”农民思想上的障碍。说白了就是要解决农民存在的“三怕”:怕变成城市户口后无业可就,无田可耕;怕失去已有的既得利益;怕政府承诺不兑现,在转制中的经济损失得不到合理的补偿。第二,是消除政策上的障碍。对“城中村”涉及的一系列政策问题,如土地利用制度、户籍制度、城市管理体制等政策法规问题,在没有现成依据的情况下,必须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出台一些能解决根本问题、消除群众疑虑、不留后遗症的政策。第三,要消除成本上的障碍。“城中村”转制涉及许多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受财力所限,我们以先行改制、分步推进、逐渐完善的办法解决“城中村”问题,也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三是以民为本,建立全覆盖保障体系。“城中村”农民是城市化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解决城市化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城中村”农民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城市化的步伐才会更快,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从一开始就全面统筹,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育、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出台了“十三条”系列优惠措施,让村民改制改的放心,改制后生活更安心。

四是依法办事,扎实做好后续工作。城中村改造不单是一个空间形态的转变,还将深入涉及两种体制、两种身份的改变。为增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下一步,我们一要加强监督,合理合法地处置好村级集体资产,规范工贸公司,依法经营,量化股权,推动资产变股权,原有农民当股东,消除“村改居”后村民对集体资产完整和生活的后顾之忧;二要坚持产居联动,产业支撑,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居民收入来源;三要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功能,促进城乡社会管理接轨,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管理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猜你喜欢
清徐县城中村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种植绿芦笋,把好品种育苗关——访山西农科110专家、太原市清徐县芦笋协会会长丁茂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