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干部作风服务转型跨越
——长治市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调研报告

2011-08-15 00:51中共长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维卿
支部建设 2011年7期
关键词:六个一创先争优干部

■中共长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维卿

转变干部作风服务转型跨越
——长治市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调研报告

■中共长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维卿

近年来,长治市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有效地转变了干部作风,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10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省委袁纯清书记“7·29”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市的转型跨越发展,以促进干部思想转型、工作重心转型、主要工作精力转型为核心,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万名干部转变作风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即创先争优,搭建一个基层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转变观念,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理清思路,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帮助上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深入农户,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纳实谏,下乡住村办实事,到群众中去、到一线去已蔚然成风,形成了“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发展在一线体现,干部在一线成长”的良好作风。基层群众评价说:“老八路作风又回来了!”

一、主要做法和特点

1、领导干部带头,住村入户帮扶。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说:“领导带了头,群众就不发愁。”我市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政部门主要领导主动下到一线、带头下乡住村变作风,真正为民解困消愁。市委书记田喜荣多次到城区、平顺县、武乡县,调研指导改革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保带领扶贫工作队深入壶关县安居村调研帮扶,与群众研究讨论发展规划,制定了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建养羊场的工作思路。市四套班子领导干部都深入帮扶村和联系点,拓展联点、联村、联户的服务方式,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帮百家富。市直各部、委、局、办主要领导分别下到联系点帮技术、扶资金、转观念、促增收,推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架的形成。各级领导干部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和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广大干部,形成了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六个一”活动的良好局面。

2、万名干部下乡,结对驱穷致富。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都根据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与全市125个新农村建设帮建村和151个扶贫村结对子,有机对接,对口帮扶,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实现了结对帮建作用最优化、下乡住村效益最大化。目前,市、县、乡三级下乡住村干部达到17000余人,全市3449个行政村全部都有机关干部联系帮扶、下乡住村,下乡住村结对帮扶农户30000余户。上至市领导下到每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都结一门穷亲戚,使结对帮扶具体到户、责任到人,引导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落实帮扶项目2445个,提供帮扶资金2168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6690余件。2010年,平顺县委四套班子领导共下乡住村490多天,每月下基层与结对帮扶村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5天。襄垣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干部坚持每周下乡住村调研,三年来雷打不动,400多名科级干部特别是117个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带头吃住在农家、工作在一线。沁源县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千名党员进农家的“双千”工程,县直每个科级单位全体干部分期分批轮流住村服务,规模以上企业包村,乡镇干部、乡级机关、乡属企业全部包村联系。

3、治穷治愚兼顾,紧锣密鼓落实。我们坚持治穷与治愚相结合,经济发展与转变观念同帮,上项目与做规划都扶,丰富发展了下乡住村和扶贫活动,并且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立说立行,紧锣密鼓地狠抓了落实。市人大在帮助扶贫村发展经济产业的同时,注重科技文化帮扶,先后组织传达学习文件、法律咨询、种植技术培训、科普推介、文艺演出等报告会7次,先后为扶贫村建成农民书屋并捐赠科技文化丛书600余册,完成了村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科技长廊建设,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市委组织部为联系点制定了创先争优活动主题载体,在解决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等具体问题的同时,对全村百姓知识技能需求进行了摸底,划拨干部教育经费对45岁以下的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市科技局既授“鱼”又授“渔”,根据联系村特点,制定了发展秸秆食用菌种植业的规划,为广大农户真正找到发家致富的产业。市妇联给牛家庄村送来了双孢菇种植技术,并建了一个高标准的妇女之家,通过妇女之家深化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团结凝聚广大妇女,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已举办农村发展大讨论4100多次,帮助农村制定发展规划2700多件。

4、资源有效整合,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市、县各部门、单位和企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掌握的经济社会资源,组织和引导各种资源向农村流动,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部门单位发挥部门优势,变被动应付工作为主动上门服务,下乡住村送科技、送文化、送项目、送温暖,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召集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情况集中“会诊”、当场解决,简化了繁复的办事程序,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单位都把扶贫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利用自身职能特点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关系,主动出面为所包扶贫村定规划、跑项目、筹资金,有效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城市的资源流向农村,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5、督促考核推动,长效机制保障。为确保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取得实效,我们建立了“六个一”活动工作长效机制,由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市委组织部、市委干部下乡办具体组织指导,成立了由市纪检委、市委督查室组成的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各县市区、各单位“六个一”活动开展情况。同时,严明了市委干部下乡“九条铁律”,建立了跟踪督察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和奖罚体系。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按照市委要求,普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六个一”活动领导组,全面负责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平顺县建立了一套在一线识别干部、在一线使用干部、在一线选拔干部的选任机制,年底考核不仅要到工作单位进行日常工作考核,而且还要到联系帮扶村接受党员群众的考核评分。

二、取得的成效

1、结合部门工作,我市掀起了“创先争优”活动新高潮。将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比学习,看谁掌握的新知识多;比实干,看谁最能与群众同甘共苦;比作为,看谁给群众办实事多;比创新,看谁的点子多、想法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结合自己的业务,发挥优势,各尽所能,有力地推动了本部门本单位和联系点的创先争优活动。潞城市结合“六个一”活动,进一步引深了“六村联创、星级管理”活动,结对单位下乡干部组织结对村党员群众围绕“六村联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展致富大讨论,促进了发展观念转变,拓展了发展思路。沁源县确定了“围绕核心强堡垒,立足岗位争先锋,创百个五好支部,树百名党员先锋,建百个通道示范基地”活动主题。市档案局为城区新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菜场)确立了创先争优的载体,确立了以信息带动物流产业和商贸园区为基础的发展思路。同时帮助他们把菜场上万件之多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规划致富项目,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开展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以来,广大干部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富民增收为己任,在吃透村情、找准优势的基础上,与干部群众一起寻找到切合实际的致富项目,推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架的形成,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人大帮助武乡县韩北乡桥南村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扶持新建了综合养殖场;帮助壶关县黄山乡簸箕掌村发展15个蔬菜大棚、10户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并为两村筹集落实扶持资金共计11万元,解决发展资金缺口的困难。市农委及时制定和完善了狮抱口村《花椒和核桃经济林种植及养殖项目发展规划》,并下拨经费10万元;完善了《壶关畅村养殖项目规划》,协调水利局与壶关七公里供水工程对接项目,并划拨经费5万元。市教育局拨付帮扶款3万元,购置20台崭新的服装加工缝纫机,为武乡县上司村组建了“上司村服装加工合作社”,解决了40余名青壮年妇女就业问题。平顺县正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干部陈帅说:“干部下乡给我们村解决了实际的困难,建起了便民桥,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水泥路。尤其是给我们送来了核桃树苗,给老百姓增收致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解决民困民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万名干部下乡住村结对帮扶,给群众宣传政策、传授技能、架桥铺路、通水通电……有效地解决了贫困乡村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市政协为平顺县龙溪镇白家庄村筹措打井资金5万元,为黎城县黎侯镇仁庄村筹措小学操场资金3万元。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自愿捐款3600元,为寺头村村民侯计有治愈了伤腿,慰问了80岁以上的老党员。市委统战部为武乡县洪水镇白和村协调解决修筑蟠洪河堤坝工程款30万元,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扶贫款15万元,为生活困难群众争取享受低保名额,组织专家医疗队为群众进行义诊。得到实惠的乡村和百姓主动写信,真心实意地表扬“六个一”活动,感谢下乡住村干部们做出的贡献。

4、转变工作作风,锤炼了干部能力。通过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广大干部经受了实践锻炼,增强了“结合”的本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了求真务实的作风,特别是加强了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合作,形成了创业富民的合力。下乡住村的干部纷纷写出民情日记,谈扶贫体会,谈下乡收获,谈心灵震动,谈工作理想。武乡县委组织部干部常永明说:“我们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而且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加贴近农村实际,服务农村的本领进一步得到增强。”干部变作风,群众得实惠。发展要转型,干部要先行,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和达到预期目标,全市新上项目72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

三、几点启示

1、只要干部下乡住村“三同”,百姓就会真心欢迎。平顺县的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首《常下乡看看》的歌曲,“哪怕来乡间农户走走转一转,百姓不求干部下乡做多大贡献呀,只希望当干部把百姓常挂心间”。歌词反映了基层群众的心声。群众对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作法很不欢迎,因为距离太远,形式太虚,没有亲切感。这次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干部们不仅去农村“转”,更停下来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窑洞,睡炕头,听民声,解民忧。看到干部们干着农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着米汤,群众感到没有距离,不再神秘,很亲近,评价很高。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的百姓,“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看领导干部,现在他们不仅来了村里,还住在我家,大家都羡慕我”。不论贡献大小,实事办了多少,只要干部群众融为一体,群众就认为是好干部,就感到有希望,就会真心拥护。

2、只要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就会找到办法、增长才干。古人说:“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毛泽东同志说过:“只要依靠群众,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通过大规模的下乡住村活动,广大干部走出机关,住在乡村,腾出了时间和空间,体会群众的生活,同百姓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境况,知道了群众心里的所思所盼。干部们都感到,农民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靠天吃饭,消极等待,他们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探索。在致富路上,他们有的依托资源跑运输,有的上山采药材,有的合作种大棚,有的搞股份制经济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我们只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当地群众的创造,就能学到真知,找到办法。只要在政策和启动资金上搭个桥、铺条路,就可以把小事做大,把好事办实,把产业引上坦途,致富一方百姓。

3、只要把机关干部“撵”下去,干部们就会受到教育、转变观念。针对以前干部下乡“下不去、不愿下”等问题,我们建立机制,强化督查,通报批评,逼着干部下基层,把机关干部“撵”到乡村去、“撵”到一线去。事实证明,干部只要下去,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在艰苦的地方体会生活的艰辛,在建设一线感受火热氛围,就会触动思想,转变观念,升华灵魂,就会由逼着下乡转变为自觉自愿。有的干部说:“机关工作和基层生活的确不一样,坐办公室和在地里劳动性质是不一样。理论和实际一结合,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有的说:“下了基层,就会爱上农村!”

4、只要下乡住村活动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当前,我们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根基在群众。通过下乡住村活动,强化了联系群众的方法,畅通了基层信息的反馈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干部认识了农村农民,基层群众信任了党的干部,人心得以凝聚,力量得以整合,资源得以统筹,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这种力量坚不可摧!

猜你喜欢
六个一创先争优干部
服务侨企创新业 创先争优展作为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如何以创先争优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 “六个一”立家规、育家风、严家教
90岁老人每天的“六个一”
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理性认识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
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积极参与创先争优 鹏城『五老』成社会建设生力军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