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秦长城考

2011-08-15 00:44吴春龙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青山烽火台咸阳

□吴春龙

包头秦长城考

□吴春龙

在我国,长城是一个极具象征色彩的建筑,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代表。内蒙古是全国保存古长城遗址最多的地区,拥有全国最长(据考察,全国有长城10万余里,而内蒙古就有3万里,占全国总长三分之一)、种类最多(有历代长城12种以上)、修筑朝代最多(有12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历史最长(从先秦一直到明末,前后跨越2000多年)的长城古迹。

中国历史上有4条万里长城,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金长城和明长城,其中前三者都在内蒙古包头一带留下了清晰的身影,特别是秦长城,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就在包头。

包头市固阳县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北麓,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包头市北部。在历史上,其交通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从战国、秦、汉各代都曾在固阳修筑边塞,移民屯边,留下了绵延的长城遗迹和古城遗址。

这里山川险要,由东向西绵延起伏的大青山、色尔腾山是天然的屏障。穿越大青山的昆都仑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其河谷就是“稒阳道”,是当时唯一能使辎重和兵马穿行大青山南北的豁口,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通往中原最便捷的交通要道之一。固阳位于陕西咸阳的正北,是关中的北大门,因此也成为古代一个军事战略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固阳”这个地名就是沿用秦代的“稒阳”城名而来的。笔者经考证认为,“稒阳”是巩固、稳固“咸阳”之意,故称“稒阳”、“稒阳道”、“稒阳塞”。“稒阳道”就是通往咸阳的道路,被称为“固关要道”,归属于“秦直道”。笔者甚至认为秦直道的终点站应在固阳的秦始皇长城脚下,而不是九原郡。

秦始皇在开拓疆土、巩固边防上很有建树。他统一全国(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和巩固北方,捍卫首都咸阳和关中大地的安全,派大将蒙恬与太子扶苏率兵三十万北逐匈奴,将燕、赵、秦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修扩建。秦长城多数地段是连接春秋战国长城而成,少数地段是秦代扩建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具有真正意义的“万里长城”。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高阙指黄河北岸的狼山)、阳山、北假(地名)中筑亭障(亭障即长城),以逐戎人(指匈奴人)”。这段新筑长城沿阴山山脉西段狼山东行,从乌拉特前旗入固阳境内穿越固阳县中部,蜿蜒曲折于色尔腾山北坡上,自西向东走向;经武川县出大青山,在呼和浩特市北郊红山口东侧坡根底村与战国赵长城相接,东西绵延约220公里。秦王朝十分重视这一地段的军事防御,尤其包头固阳境内这段长城防线,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骚扰,确保首都咸阳的安全和边郡人民的经济生活,在当时所有长城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

在固阳县境内的阴山深处,有一段鲜为人知保存较好的秦始皇长城,全长约85公里,遗址清晰可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登上秦长城考察,确认该长城就是公元前214年秦大将蒙恬所新筑的长城,而且是我国现存秦代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是我国早期长城的典型代表。后经国家文物专家推荐,固阳县境内的这段秦长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长城修筑于色尔腾山峦的北坡(阴面)上,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倚山就险,因地取势,就地取材。在石料丰富的山地,全部用石块错缝干垒砌筑城墙,外高内低,横截面呈梯形,外壁高4米左右,内壁高约2.5米,基宽约4米,顶宽约2米,上面较平。东西走向,向北防御,形成易守难攻之势。

秦长城沿线还设有专门的排水设施。地势较缓地带采用土石混筑,沟谷地段为夯筑土墙。在沿线内侧的高地上或最高的山头上筑有烽火台,烽隧与长城主体分离,每隔一公里左右筑有一烽火台,有157座。多数烽火台现已呈土丘状,保存较好的烽火台基址是用石块错缝垒砌,呈方形。另外,在长城沿线最高的山头上或烽火台遗址上还常见有石头垒砌的圆形锥状物,有大有小,是蒙古人在放牧行路时识别方向、地域之用的“脑包”。烽火台是长城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当时是作为瞭望观察和快速传递战事信息的重要设施。在山谷隘口和交通要冲还有与长城相倚的障城遗址,如长发城障城、三分子障城。秦长城有的地段石头开裂、风化,有的地段已坍塌了,现保存较好最原始的是康兔沟(地名)至天面此老(地名)的这段石筑长城,长约12公里,基本为原样,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石筑长城,也是国家级保护遗址。

据笔者所知,绵延万里的秦长城,只有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上有岩画。从色尔腾山中的此老兔沟至阿贵沟,有长约3公里的秦长城内侧壁上分布凿刻有岩画。现存有岩画的都是黑色石头,有的地段相当集中,上下相叠,成片分布,有的地段间隔较远。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北山羊、骆驼、舞者、骑者、马、毛驴、兔、飞鸟、蛇等,其中又以北山羊形象出现最多,出现率为90%。已发现的岩画总计107幅。

秦始皇长城比建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北移了几十公里,在攻守地势上,居高临下,远比赵长城有利。防止匈奴的骑兵从稒阳道越过阴山山脉的大青山,轻而易举地攻打咸阳,这应是新筑秦始皇长城的原因,并一直沿用到西汉。据调查,在这段秦长城内外,尚有八九座古城遗址,它们可能就是秦汉时代驻军的营地,或屯垦百姓的城邑。从烽火台周围和城障遗址中,常可找到战国、秦至西汉初年的陶片。纵观这段保存较好的秦始皇长城,可充分领略蒙恬将军当年在色尔腾山上建造长城时那难以想象的艰辛。□

(作者单位:包头市固阳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张燕翎

猜你喜欢
大青山烽火台咸阳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巍巍大青山
大青山颂
咸阳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
沐猴而冠
咸阳值雨
拒绝中年
背靠烽火台吹箫
大青山虎榛子生物量变化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