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以“公”树“威”

2011-08-15 00:44□楚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威信公正工资

□楚 奇

领导干部要以“公”树“威”

□楚 奇

威信重在一个“威”字,有威慑、威严、权威的意思。有的领导干部看重权力、强调威力,往往不是出以公心,而是受“重权、为权、谋权”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强调人治而不是法治。

古人讲:“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公生明,廉生威”。其实,一个领导是否有感召力,不是因为他威不威,而主要在于他公不公。公正,群众就信,公正,权力才能生威。

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当年在航空工业五七二厂任厂政治部副主任时,有一次工厂调整工资,规定只有40%的名额指标,厂领导让他负责。李金华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开表态,他和妻子的工资坚决不调。随后带领办公室人员深入基层调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工资调整标准细则,并经全厂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各单位按这个细则上报方案。期间,有个厂劳动模范气势汹汹地来找他,说车间没报自己不公平。李金华回答:“你错了,车间报了,是我不同意的。为什么?你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多生了孩子。你是党员,如果给你调了,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位同志二话没说就走了,回去跟人讲:“李金华这小子是条汉子。”

工资调整是件非常敏感的事,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矛盾,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干群关系。李金华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个工作?原因很简单:一是他领导制定的工资调整标准细则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公开、公正;二是他事前毅然决然地放弃个人利益,即使达到条件也没有调资,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了领导不谋私利的示范,清正、无私。

李金华后来担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期间,敢在全国掀起审计风暴,公开跟一些浪费、挪用财政资金的“权力部门”叫板,也与他胸怀坦荡、不谋私利、敢于担当这种正直无私的“底气”有关。领导处事公开透明,公正无私,对群众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反映在行为上是信任、尊重、支持。有了信任感,群众就会拥护你的决策、听从你的指挥、服从你的管理、配合你的工作,你就有了做好工作的群众基础。由此联想到如今的某些领导干部,利益面前私字当先,有的想解决子女就业,就搞内定人选的“萝卜招聘”、公务员面试造假;有的出卖国家利益,大肆收受他人贿赂;有的为官图享乐,搞“许三多”;有的遇到问题绕道走,推卸责任,不敢担当,甚至某些领导为追求政绩,造形象工程,搞野蛮拆迁,搞重复建设,劳民伤财;选人用人任人唯亲,民主测评搞暗箱操作,实施票决事先打招呼;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为保GDP、财政税收增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没有媒体的报道、网络的热议、上级的关注,就不抓、不纠、不治。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法规纪律、党性原则、道德品质一点都不重要,也不在乎群众的评价,只迷信权力,有权就有一切。没有“公”,哪来“信”,更谈不上“威”,结果,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低,最终被群众所抛弃。

当今社会最要紧的事莫过于人民群众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领导行事公开公正,绝不自私自利,群众就会认为领导是在为大家着想;领导说的话不忽悠,不夸夸其谈,群众就会信任他;领导作出符合民意的决策,群众就会“善解人意”地积极配合。进而,领导也就有了真正的“威信”。反之,领导做事不讲原则、搞暗箱操作、自私自利,群众内心就会充满怨气,更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你讲得再动听,表演得再完美,群众也会认为你是在作秀。

真正的威信不是强压出来的,而是靠自己本分做事、本色做人累积起来的。威信的本质是“公”信,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公”,威信不树自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当牢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的,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立德、立言、立行,以“德”立“信”,以“公”树“威”。□

猜你喜欢
威信公正工资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简析威信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生意太差
自画像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公正俄罗斯党如何准备杜马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