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CT与临床分析

2011-08-15 00:51杜有民黄玉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4期
关键词:挫裂伤外伤性基底节

杜有民 黄玉莹

河南开封市陇海医院 1)放射科 2)神经内科 开封 475003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后较少见的并发症,特指颅脑损伤后继发的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使神经功能恢复延迟,增加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对49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6-08~2011-08有明确头部外伤史,CT可见基底节区和(或)脑叶低密度病灶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49例,男33例,女16例;年龄2~12岁28例,13~42岁21例;打击伤5例,坠落伤15例,车祸伤29例;首次检查发现26例,复查时发现23例。

1.2 扫描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AR.Star型螺旋CT机,以OML(眶耳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对感兴趣区进行2~5mm薄层扫描,检查时间为伤后即时至2周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伤后一过性昏迷19例,浅昏迷9例,中度昏迷6例,15例伤后神志清醒。伤后头晕恶心18例,头痛呕吐25例,6例早期无症状。4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外伤后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时间分别为:2~12h7例,13~24h12例,25~72h25例,4~7d5例。

2.2 梗死灶分布 左侧21例(42.86%),右侧19例(38.78%),两侧9例(18.36%)。基底节区36例(73.47%),脑叶8例(16.33%),基底节区和脑叶同时存在5例(10.20%)。单纯外伤性脑梗死28例中,20为儿童;脑梗死合并有其他颅脑损伤21例,其中13例为成人。

2.3 梗死灶出现时间 26例在2d内检查时出现,17例在4d内出现,5例于1周内复查出现,1例在第12天出现。

3 讨论

3.1 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大致有以下因素:(1)基底节区血供较差,侧支循环少,大脑中动脉穿支从主干发出后呈直角,走行长而迂曲,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别明显,易受缺血影响;(2)血管壁发生直接机械性损伤造成器质性狭窄或闭塞,致供血中断;(3)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4)伤后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或血管壁损伤引起局部脑血管痉挛,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致脑组织供血不全;(5)外伤后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脑血管反应性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引起血中自由基反应增强,造成细胞内环境紊乱,从而加重脑缺氧、坏死、溶解,导致脑梗死;(6)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血肿、脑水肿等可使脑血管扭曲、痉挛收缩,加重原有的缺血、缺氧,导致脑梗死。

3.2 外伤性脑梗死发病特点 (1)多发生于基底节区[1]:本组基底节区36例(73.47%),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1)。由于基底节区供血动脉较细、走行长而迂曲、侧支循环少等特点,经受外伤后,在以上发病机制的作用下,特别是在水肿挤压、扭曲、牵拉、移位等情况下,其代偿能力明显较差;(2)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2]:本组12岁以下28例(57.14%),远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小儿脑血管纤细,植物神经功能发育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差;血管弹性好,不易完全断裂,但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小儿颈部支撑保护作用差,颈部动脉易受损;(3)多发生于外伤后1周内[3],特别是2d内。本组特点是随时间延长发生率逐渐降低,说明外伤直接作用使血管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起主导作用,迟发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关。

3.3 外伤性脑梗死诊断依据 (1)有明确头部外伤史;(2)可见迟发性偏瘫;(3)发病前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体征;(4)颅脑CT及MRI检查发现低密度病灶。

3.4 外伤性脑梗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脑梗死、脑挫裂伤、局限性炎症等相鉴别:(1)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无头部外伤史,但常有脑血管疾病或高血压、糖尿病史,且梗死灶沿血管区分布,在CT上多为陈旧性梗死灶。本组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年轻人,先有外伤后有梗死症状,据此诊断不难;(2)脑挫裂伤意识障碍较重,颅脑CT可表现为脑组织区域性肿胀,同时有低密度水肿和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点的混杂影像,多位于皮质;(3)局限性炎症多有开放性颅脑损伤及其他感染病史,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脑脊液的炎性改变,CT表现为病灶较广泛且不规则,灶周指样水肿明显,增强可有强化,有效治疗后病灶可消失。

本病的预后与患者的脑外伤程度、年龄、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梗死发生的时间有关。因此,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和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生存质量。螺旋CT对颅脑外伤患者,不仅能够显示其损伤的部位、程度,同时还能显示梗死灶的大小、形态、部位、数量,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部分病人首次CT扫描正常[4],要注意密切观察并及时复查CT,以便早期发现梗死灶。尤其对小儿外伤未查出颅内血肿者,或颅内损伤恢复期出现与病情不一致的表现时,应想到外伤性脑梗死的可能[5],需仔细寻找细小梗死灶,必要时对可疑部位行薄层扫描,以便早期治疗,减少后遗症。

[1]王文献,岳恒志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与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3,4(1):35-36.

[2]王建华,程妙婕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11(1):26-27.

[3]孟庆学,柳澄,田军 .实用CT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57.

[4]胡小新,陈时洪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7):725-726.

[5]王克江,李平,李峰,等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3):57-58.

猜你喜欢
挫裂伤外伤性基底节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针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的研究
CT“李琦岛征”和“黑洞征”对脑挫裂伤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的表达变化特征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