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养成教育

2011-08-15 00:46陈健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大学生教育

陈健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学生处,重庆 400052)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素养,使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形式[1]。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为,养成教育具有自我教育的生态学意义,养成教育不是强制的行为训练,也不是放任自流的自我教育,而是赋予了道德要求和阶级要求的生活化道德教育[2]。“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是每个人的终生需求,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因此,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养成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推动社会和民族的全面进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为何而学,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二是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在学习中存在悲观情绪和畏难情绪;三是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四是学习纪律比较涣散,缺课、逃课、上课看闲书、说闲话,课后玩电脑游戏的现象比较严重[3]。大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对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将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不少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善于进行自我管理,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安排课余生活,不善于管理钱财,宿舍与个人清洁卫生状况不佳,个人自制力较差,部分学生还养成了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生活习惯较差,不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缺乏集体生活基本常识,普遍存在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习惯。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养成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3.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走进大学校门是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开始,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重要转变。在此过程中,失去父母呵护的感觉和来自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症状[4]。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即使这些学生专业能力很强,毕业后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要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其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中遇到很多问题,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思想严重,价值观扭曲,自律精神缺失,学习、生活习惯比较差。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社会转型和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

我国社会正处在逐步转型时期,发展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从无序性向有序性的重构过程中,多元价值观并存且互相激荡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过去的一元价值观转变为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新格局。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正在形成又未完全形成的时期,辨析能力较差,一些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部分人在长期传统教育中所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造成了冲击,导致其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靠拢。

2.长期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广义上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即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因此,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完美的人格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缺乏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丧失了对精神世界形而上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造成其对善恶、美丑的分析和辨识能力较弱,缺乏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削弱了高校养成教育的效果。

3.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挑战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的大面积普及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他们自身正处在成长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思想、心智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尚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沉迷于不良的网络信息之中不能自拔。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对网络形成了过度的依赖,不能正确地区分网上与网下的区别,把网络生活的习惯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导致不良习惯的产生,给大学生养成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应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的,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培育”和“自为”两个着眼点入手,针对当前大学生在道德和行为方面存在的缺点和弱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

1.加强“两课”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要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环节。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5]。在“两课”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强化信念,塑造人文精神[6]。

2.加强制度建设,注意宽严结合

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因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管理机制建设、学校育人制度建设、学生个体学习制度建设、生活管理制度建设等。在设计制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心理承受能力,做到“严格管理、宽严结合”。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

3.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大力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养成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大学生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教育和日常管理,它还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创设特定的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绿化、校园美化、校园净化三方面着手,按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实效性、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地设置板报、橱窗、雕塑、碑石、文化长廊,制作温馨提示语、名言警句,绘制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发挥教师作用,注重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道德风范、言行举止乃至音容笑貌都对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自身修养去做学生的行为之师,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信其行”。同时,教师可通过电话、家访等方式,加强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无缝”教育。

5.树立典型模范,建立激励机制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自我养成教育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要着力将激励机制变成一种导向,通过制度途径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的目标,将学校倡导的养成教育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使之时时发挥心理强化的作用。好的激励机制将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其能更快接受、自觉接受养成教育。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模范,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发挥其带头辐射作用。特别要表彰学风优良、道德高尚、人文素质突出的优秀学生,树立正面形象,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学生接受养成教育。

6.搭建活动平台,注重实践教育

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大力搭建养成教育的平台,将养成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觉探究养成教育的内涵。同时,在校内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将养成教育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科学、民主和文明的校园实践活动中培养品德、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增长才干。

7.加强引导服务,实施“自为”教育

养成教育需要经历一个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所以要依靠教育工作者不厌其烦的灌输,日积月累的训练,严格细致的管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年来形成的缺点、弱点,使之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要注意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逐渐由“他律型”人格变为“自律型”人格,最终达到“自由型”人格[7]。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政治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大学生,才能建设学风严谨、校风优良的高水平现代化大学。

四、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1.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必须遵循心理学的规律,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较差、行为习惯不佳。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使其拥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对于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原则,灵活多样地开展教育工作: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或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只有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人因事而异,才能具有实效性。

3.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从心理机制上讲,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社会中的个体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还需要时刻警惕其反复。因此,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曲折性的特点,高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要反复磨练、长期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

[1]刘曰海.浅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5).

[2]刘基,闫立超.养成教育定义考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6).

[3]魏广东.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4]季爱民.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武汉大学学报,2006,(1).

[5]詹全友.“两课”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6]尤西林.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7]许莉勇.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构建自我教育体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