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初探

2011-08-15 00:43郑莉琼杨晓峰杨佐忠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造林计量

张 浩,郑莉琼,杨晓峰,胡 文,杨佐忠

(1.汉源县林业局,四川 汉源 625300;2.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四川 成都 610081)

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百年来(1906年~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 ~6.4℃。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恶化,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加剧和人类健康受损等。

IPCC研究认为,人类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是全球迅速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其质量分数年平均值约315×10-6,20世纪70年代初已增加至325×10-6,目前已超过345×10-6,平均每年增加1.0 ×10-6~1.2 ×10-6,或每年约以0.3%的速度增长。综合多数测定结果,在工业革命以前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为275×10-6。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以后大量开采使用矿物燃料。1860年以来,由燃烧矿物质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长率为4.22%,而近30 a各种燃料的总排放量达到每年50亿t左右。

1 森林固碳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 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 t,释放氧气1.62 t。因此可以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就是减排”。这当中尤以人工林分的固碳作用更加显著,如人工桉树林生产力相当于天然林(针叶林)的20倍至30倍,5 a至7 a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 a至150 a的产量。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工林可达158万km2。若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提高一倍,将使人工林固碳总量达到88.4亿t。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坤民教授认为,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据测算,工业减排一吨二氧化碳成本为100美元左右,而且技术复杂、推广难度大;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技术的减排成本约70美元到100美元;减少毁林排放的成本低于20美元,而造林和再造林的成本仅为5美元到15美元。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997年12月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它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在此后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则同意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

2 国际碳贸易市场中清洁发展机制现状

《京都议定书》在减排途径中规定了3种履约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排放贸易和联合履约是发达国家之间实行的减排合作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的资金或技术,帮助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额度,用于抵减发达国家的减排量,同时要求这些项目要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而林业碳汇项目由于规则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能够实现交易的很少。全球只有15个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林业碳汇项目,其中中国就有两个。以巴西为首的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十分看重森林碳汇工作,特别是处于热带地区的部分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森林的碳吸收速率比较快,造林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他们过去的造林规模有限,现在可以用来进行造林和再造林的土地潜力较大。而且这些国家开展相关研究和试点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另外在国际上,还存在着不受《京都议定书》规则限制的“非京都市场”(自愿市场),主要是由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立法,实施减排规定或启动碳交易。这些市场主要进行工业减排项目的交易,林业碳汇项目也只占很小的比例。

3 目前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现状

3.1 京都市场

目前,我国有两个成功案例,广西CDM林业碳汇项目和四川CDM林业碳汇项目。其覆盖面比较窄。2006年11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2000 hm2再造林项目”获批实施,这是全球第一个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则的造林再造林CDM林业碳汇项目。据悉,该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的马尾松、枫香等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35美元·t-1的价格购买,预计15 a内购买48万t二氧化碳。而之前为了落实这个项目,国家林业局曾请来了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在广西当地一遍遍地展开调查。随后,四川的再造林项目也找到了买家,价格为 6 美元·t-1。

3.2 自愿市场

中国的森林碳汇自愿市场主要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为代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它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10年7月19日在民政部注册成立。其宗旨是致力于推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其他相关的增汇减排活动,普及有关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支持和完善中国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该基金会采用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即企业和个人捐资到该基金会开展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等活动,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将记入企业和个人碳汇账户,在网上予以公示;农民通过参与造林与森林经营等活动获得就业机会并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由此起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中石油捐款3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10多个省区营造了6.7万多hm2碳汇林。今后的10 a将吸收500万t到1000万t二氧化碳单量。目前向碳基金捐款的企业虽不多,但主体比较丰富,即不仅有国有大企业,还有非公企业,比如温州专项里面有民营企业,即宏锦鞋材市场,该市场打造了全国首个零排放批发市场。具体做法是,该市场中所有的摊位都计算了碳排放,然后根据碳排量捐资到温州专项造林进行碳中和,宏锦市场每个摊位都获得了绿色的碳补偿标识,印在摊位的店幅上,最终实现零排放。

4 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

4.1 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意义

4.1.1 有利于我国生态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为重点公益林的保护提供了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也使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特别是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提高他们种树护林的积极性,确保了中国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但对于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6.5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养护和培育,首先仅依靠政府基金的支持是不够的。其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且“一刀切”,没有真正体现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国际碳市场的兴起,使得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成为可能。森林碳贸易作为森林生态补偿的一种特殊形式,完全采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将有利于为我国林业建设筹集大量国内外资金,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和货币化的进程。

4.1.2 有利于我国正确处理二氧化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虽然不是《京都议定书》附件1中的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t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t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t,甲烷为7.3亿t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t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t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t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t,甲烷约为7.2亿t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t二氧化碳当量。到200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排放总量占全球的2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断增加,国际上要求中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大。所以中国加快构建森林碳汇市场,有利于加速节能减排,从而减轻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我国参与国际相关谈判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4.2 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时机已基本成熟

国家林业局在林业碳汇方面已经制订了很多的政策和要求,现在编辑的系列标准主要是4类。第1类是造林再造林的标准。第2类是森林经营,增汇减排标准。第3类是全国系统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第4类是交易的标准。今后所有的碳汇造林一定按照碳汇造林规定做的,一定按照碳汇计量指南计量的,有一定的单位计量,经过认证经过注册,经过这样的系统才能把碳汇从一个产品变成了商品,它具备了交易的潜质。

4.2.1 碳汇计量方法基本成熟

目前国内外普遍运用的碳汇计量方法,包括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驰豫涡旋积累法等,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由国家林业局林业碳汇研究专家李怒云等编译的《林业碳汇计量》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国际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重要的碳汇计量方法,对我国准确计量林业碳汇具有指导意义。

目前,一方面包括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绿色碳基金都在制定中国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准入标准,中国绿色碳基金还编制了一个《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另一方面,包括浙江农林大学在内的10个企业成为国家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认定的单位,并获得了由国家林业局认定和颁发的首批《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证书》。这些都表明我国森林碳汇计量方法已经趋于成熟。

4.2.2 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的建立为中国碳汇市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是经过国务院批复,由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政府合作设立的公司。它的成立对于中国以煤、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下的企业进行减排与林业碳汇有了交易的平台。尽管这种交易是森林碳汇市场中的自愿市场,且交易量很小,但它为今后构建森林碳汇市场奠定了基础。

4.2.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森林碳汇作为资源资产与其它资产一样,也存在产权管理问题。只有明确产权关系,改变资源无偿占有和无偿使用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资源有效利用的内在机制,促使资源资产化工作、市场化工作的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体任务的农村经营体制重大改革,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对森林碳汇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4.3 构想——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强制森林碳汇市场

首先,将森林年碳汇量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理由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成熟森林在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表现出强大的碳汇功能。因此我认为现有的森林包括成熟林,其每年的碳汇量也可以进行交易。理由二:我国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空间已经很有限,如果再以清洁发展机制的林业碳汇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样的森林碳汇市场太小,很难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据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在我国2.084亿hm2林业用地中,未造林的宜林荒山荒地约为0.56亿hm2,即使全部造上林,森林覆盖率也只能增加6个百分点,加上退耕还林成果,我国森林覆盖率最大值仅为26%至28%。理由三:据估算,1980年~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t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t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t二氧化碳,有效增强了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如果以上这些碳汇都进入市场,必将对我国的森林碳汇市场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其次,我国的森林碳汇市场应该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碳汇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有了森林碳汇的自愿市场,但它不能解决中国林业生态建设中急需的大量资金等问题,最终还得被强制市场代替。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小平这样描述,森林碳汇要变成一种货币化商品,先决的条件是中国要承担量化的减排率,国家要把碳减排变成量化行为,成为国家需要履行的义务,并把任务分派给各个产业,各个产业再把任务分派到各个企业,而对各个企业来说,就变成一种具体的行为,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节能减排,比如说一个企业有1万t的任务,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减少6000 t,那剩下的4000 t怎么办?只能去购买,这样就形成了强制市场。

最后,碳排放企业购买量森林碳汇量占其减排量的比例的确定。按照有关规定,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第一承诺期内,发达国家可以通过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现的减排量占其减排量的比例有限,即不超过总减排量的1%。在我国,这一比例太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太低,又不能促进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因此确定一个各方都满意的比例,还需有关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

在上述3条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立法,制定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森林碳汇交易政策;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制定森林碳泄漏惩治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交易标准,采取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形式推动森林碳汇市场的不断发育、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国内森林碳汇市场。

[1]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经济,2006(5):4~5.

[2]吕景辉,任天忠,闫德仁.国内森林碳汇研究概述[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4(2):43 ~48.

[3]赵林等,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1):59 ~63.

[4]林德荣,李智勇,支玲.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5(1).

[5]何英,张小全,刘云仙.中国森林碳汇市场交易现状与潜力[J].林业科学,2007,43(7)106~111.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造林计量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