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信息

2011-10-27 03:53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23期

国内科技信息

我国发布淘汰白炽灯路线图 明年10月起逐步展开

2011年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关于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决定从2012年10月1日起,按功率大小分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

中国是照明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节能灯、白炽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0年白炽灯产量和国内销量分别为38.5亿只和10.7亿只。据测算,中国照明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左右,采用高效照明产品替代白炽灯,节能减排潜力巨大。逐步淘汰白炽灯,对于促进中国照明电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告》明确,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分为五个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为过渡期,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6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为中期评估期,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或视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调整。通过实施路线图,将有力促进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预计可新增照明电器行业产值约80亿元(人民币)、新增就业岗位约1.5万个,形成年节电480亿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万吨的能力。

研究表明土壤湿度影响我国高温热浪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土壤的湿度状况对中国的高温热浪产生重要影响。这项研究成果《陆-气耦合增加中国的高温热浪》在10月26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进行了发布。这项研究可能会对改进中国高温热浪的预测提供帮助。

高温热浪是中国最主要的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2003年夏,中国南方经历了创历史记录的热浪。2006年和2007年夏,中国许多地区再次遭遇高温热浪的侵袭。2010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都属历史罕见。这些极端高温事件对人民的生存和生活,能量和水资源的供需,社会工农业生产等都造成了极大损害。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国高温热浪主要受大尺度环流异常、海表面温度异常、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的影响。但是对陆地表面尤其是土壤湿度状况对高温热浪的影响缺乏认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的课题组,利用两个长期的数值模拟试验分离出土壤湿度和大气相互作用对中国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湿度状况对中国的高温热浪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东部与西南的大部分地区,30%~70%的高温日数与热浪次数由土壤湿度和大气相互作用引起。在西北地区,高温热浪受到土壤湿度状况的影响相对有限。高温热浪受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表面的能量交换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记者从第二届亚太林业周期间召开的“森林遗传资源-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森林遗传资源的潜在价值”边会上获悉,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自然保护区2588个,面积1.4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全国约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得到了较好保护。

边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林科院、生物多样性国际和亚太林业研究机构联合会共同举办。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及公正公平共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议题。他们认为,森林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任重道远。

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中国生物资源情况及其保护成就时说,中国的生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分别占世界的54%和24%。在木本植物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树种约1000种。在林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异地保存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已建成综合库22处、专项库13处、区域库131处和展示库160多处。林木良种在生产上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综合增益,其中用材林平均生长增益达10%~30%,经济林平均产量增益达15%~68%。

中国科协调查显示国内科研经费仅40%用于项目

最近,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的核心内容,是要强化预算编制、严格评估评审,结余资金上交。同时,对非涉密课题预算进行公示,探索课题绩效的公示制度。

科研经费的滥用,诸如扩大开支范围、擅自调整预算、突击购买设备等屡见不鲜。2010年,仅国家审计署查出的资金就达数亿元。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10月19日,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随着中央财政对科研投入的加大力度,“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着力解决科技计划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新问题,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问责机制,加强经费管理的监督。

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至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飞船回收实况。

2011年9月29日和11月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准确入轨。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均取得圆满成功。

17日19 时许,张德江、刘延东、郭伯雄、徐才厚等领导同志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通过中心指挥显示系统观看神舟八号飞船回收实况。

18 时45 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指挥下,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八号飞船发出轨返分离指令,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并建立返回制动姿态,飞船发动机点火实施制动。随后,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19时19分,返回舱主降落伞成功打开。19时32分,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担任飞船回收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着陆场站及时发现目标,在陆军航空兵部队的配合下,迅速抵达返回舱着陆点,展开返回舱回收工作。

20 时16 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热烈的掌声中,张德江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贺电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贺电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只是整个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迈出的第一步,明年还要继续实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希望你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团结协作、创新进取,为继续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国脉冲磁场强度诞生新记录

11月8日凌晨5时28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取得重要突破。该中心自行研制的国内首个双线圈脉冲磁体成功实现了8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刷新我国脉冲磁场强度记录,使我国非破坏性磁场强度水平跃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采用液氮冷却,测试完的圆柱状磁体表层结了厚厚一层冰。该磁体高450毫米,直径为400毫米,磁体孔径14毫米,重达150公斤。磁体采用双线圈结构,包括内外两个线圈,分别采用1.6兆焦耳和8兆焦耳共10个电容器模块供电。与普通单线圈磁体相比,双线圈磁体能产生更高的场强,但其结构更加复杂、研制难度更大,对电源和控制要求更高,是对脉冲强磁场工程技术的重要挑战。

11月7日下午3时,测试工作正式开始,电压从500伏逐步上升至5千伏、10千伏、15千伏……22千伏,11月8日凌晨,在内线圈14.5千伏、外线圈22千伏的充电电压下,磁体成功实现83特斯拉的峰值磁场,磁体、电源、控制系统工作状态一切正常。

特斯拉是磁感应强度的单位。高强度的磁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能够为物理、材料、化学等前沿基础研究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提供更多机遇。使用10个电容器模块同时供电、成功突破80特斯拉的磁场强度,全方位地验证了建设中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可靠性,证明我国在脉冲强磁场的磁体技术、电源技术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二号”

北京时间11月9日11时2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二号”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天巡一号”卫星。

“遥感卫星十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搭载发射的“天巡一号”卫星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主要用于技术验证实验。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此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0次航天飞行。

我国目前在轨运行的遥感系列卫星,均属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其轨道高度大约为400到500公里,它们互相补充、相互配合,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遥感系列卫星通过实时对地成像观测,为地面指挥、灾情核实、恢复重建等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支持。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将钻探最古老冰芯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李院生11月2日在“雪龙”号表示,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南极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导向孔的钻探工作,为下一步钻探最古老冰芯做准备。

在“雪龙”号停靠天津期间,李院生接受采访时介绍,此次南极科考计划完成120米导向孔的钻探和导向套筒的安装,为正式开始深冰芯的钻探、获取100万年以上的古老冰芯做准备。

据了解,南极冰芯记录着几十万年间气候冷暖交替的众多信息,通过研究不同年代的冰芯,可以为寻找当前气候变迁规律提供线索。

李院生表示,获得古老冰芯是为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及温室效应对地球变暖的影响,并研究分析冰芯里面的生物碎片对气候变化有何预兆,了解冰盖底部到底是什么性状。

“南极冰盖底部性状是国际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上世纪90年代发现,南极冰盖下面有湖,后来发现湖不止一个,还有水系,南极冰盖下面有河流、湖泊组成的水系,这些水系被冰盖覆盖。那么冰盖与下面基岩的底部是什么性状?这些都是需要解释的科学命题。”李院生说。

应天津市人民政府邀请,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11月3日从天津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科考行程31000海里,计划于2012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我国科学家在γδ T细胞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γδ 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T细胞的一大亚类,由于其表面的TCR是由γ和δ链组成而命名。相对于αβT细胞而言,γδT细胞有许多特殊的天然免疫系统特性:γδTCR具有高度多样性、不具MHC限制性和不依赖抗原的处理和呈递过程,表明γδT细胞在抗感染中起第一线的防御作用;γδT细胞可以不依赖于胸腺的发育,在体内某些组织拥有优势分布,既有细胞毒活性,又能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被称作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细胞;γδT细胞能调控免疫反应且具有毒杀多种癌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能力,但其对抗原的识别与αβT细胞并不相似,在历经长期进化后,相比αβT细胞,γδT细胞以更广泛、快速和直接的方式对体内应激事件作出反应。外周的γδ T细胞主要由Vγ1和Vγ4两个亚群组成,两群γδ T细胞在多种免疫应答中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由于γδT细胞抗原识别的多样性和机制的复杂性等原因,目前对γδ T细胞作用机制的认识远远滞后于γδ T细胞。深入探讨γδ T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是免疫学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研究前沿之一。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尹芝南教授多年来致力于γδ T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973项目等资助下,其课题组针对γδ T细胞亚群在肿瘤和炎症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开展研究,2010年他们发现Vγ4细胞是天然的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的γδ T细胞亚群,其机制是通过TCR和NKG2D直接识别黑色素瘤等肿瘤细胞并表达高水平的杀伤因子IFN-γ和Perforin(JI 2010)。以此为基础,最近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肿瘤中Vγ1细胞起到抑制肿瘤免疫的作用,而Vγ1细胞抑制的靶点恰恰是Vγ4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功能(JI 2011)。他们的研究还表明,与抗肿瘤机制不同的是,γδ T细胞在Con A诱导的肝损伤中起到很强的免疫负调作用,Vγ4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7发挥负调作用,IL-17抑制NKT细胞的IFN-γ产生,从而缓解肝损伤(JI 2011)。

三维重建搭起玉米优质高产平台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并且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所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郭新宇团队对基于三维可视化模型的玉米冠层结构和生产力、数字化玉米种植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一套玉米三维形态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该工具将玉米的三维形态重建出来,并基于这种形态进行计算,为评价玉米生理或农艺性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难在量化模拟计算

研究表明,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玉米干物质积累绝大部分来自叶片,光合作用及其生产力的形成受玉米冠层结构的影响。

“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地下部的根系结构和地上部的冠层结构。”郭新宇说,“冠层结构包含茎干和由附着在茎秆上不同高度、方位角的叶片组成的网格化结构。这种结构直接关系到光能截获的问题,同时也会对群体小环境造成影响。”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玉米光合作用产量取决于叶片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的光合特性,而冠层内的辐射状况又表现出空间上的异质性和时间上的动态特性。太阳辐射在玉米冠层中的分布除受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外,还受冠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如株型,叶面积指数,叶片形状和大小、方位角分布、散射、吸收和反射、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等特性,以及这些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和种植密度的变化的特性,所以研究玉米冠层结构、冠层内光分布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拟计算是玉米生理生态学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该小组成员郭江认为,在生产中首先要考虑群体结构,有了合理的群体结构,也就决定了合理的光分布,从而使玉米光能利用率达到最高。光合作用水平达到最佳状况,为玉米获得高产提供了优越的光环境。因此研究人员对玉米冠层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群体结构的描述和光分布上。

随着数据采集手段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该团队决定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实现玉米植株个体与群体结构的三维重建,从而可以在任意角度观察玉米群体,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为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重建玉米三维形态

评估农作物的潜在产量,首先要看能量转化、物质转化和获取,即考虑光合作用转化为同化产物的情况。考虑光合作用就要基于形态、结构进行计算。

“过去计算时把群体结构简化成一维结构,比如只用叶面指数或干物质生产量代表群体。”郭新宇说,“但群体在空间分布是有差异的,一部分的分布不能代表群体的情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郭新宇团队开展了作物—环境—技术关系的数字化研究,提出了玉米数字化种植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框架。该团队开发了数字化玉米种植管理系统,实现了玉米逐日生长模拟、产量与品质的动态预测、氮肥污染控制、玉米生长模拟模型和玉米管理知识模型的耦合、玉米生长模拟模型的集成应用和跨平台的玉米模拟模型远程共享。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玉米模拟三维动态可视化的思想,开发了玉米可视化设计工具,实现了玉米模拟三维可视化及其网络应用。

“我们做玉米三维可视化的目的,是将其三维形态重建出来,并基于这种形态进行计算,为某些生理或某一农艺性状评价提供依据。”郭新宇说,“从产量形成来看,有光、水、肥、营养等多种相关因素。我们先考虑一种因素,比如光合作用,以后再整合其他因素,逐步把生理、生态信息叠加到几何信息上,这样就会越来越逼近真实的自然生态条件。”

玉米三维可视化具有综合农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模拟模型等技术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鲜明特色,为玉米生产系统动态预测、管理决策、调控、设计和分析评价提供了数字化工具。

“我们首先实现地上部分的三维可视化,下一步是做根系、根冠,进而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全过程进行模拟。最终为农学家和育种学家进行玉米个体、群体的分析评价提供可视化计算平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郭新宇说。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

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国气象局日前在京联合发布《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报告称,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由于多年冻土退化,每年释放的水量估计达50亿~110亿立方米,中国大部分地区冰川面积缩小了10%;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海域海平面将上升80~130毫米;气候变化将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影响人体健康。

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介绍,本次报告编制工作于2008年12月启动,汇集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反映了我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第一次相比,本次报告增加了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等内容。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他说,1951年以来,中国的高温、低温、强降水、干旱、台风、大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存在变化趋势,并有区域差异。强降水事件在长江中下游、东南和西部地区有所增多、增强;全国范围小雨频率明显减少;干旱呈增加趋势,频数下降,降水减少;全国大雾日数略减,东部霾日增加,沙尘暴频率总体显著减少。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以弊为主。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将增加,冬小麦种植将北移西扩。同时,气候变化将导致病虫害种类和世代增加,危害范围扩大,经济损失增加。

此外,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还将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最严重的影响是导致病原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影响疾病的分布和发病。疟疾、血吸虫、登革热等虫媒疾病将殃及世界40%~50%的人口健康。中国东部疾病流行区有向北扩散的趋势。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代表李燕端认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并没有结束,本次报告只是阶段性成果,中国还将进行《第三次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报告》的编写。

中国首个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持系统项目正式启动

经过2年多的周密技术论证、审批、招投标工作,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持系统-全范围验证模拟机”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这是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国家核安全监管系统的首个项目。该设备由中广核集团下属的中广核仿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开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核电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核电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审评方面,除了正常的法规规范符合性审评外,还需要建立必备、有效的安全监管技术手段。

经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部委批准,由中央财政投资,在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建立“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持系统”,其中首个重要建设项目就是开发一套“全范围验证模拟机”。

据中广核集团有关专家介绍,本次签约开发的“全范围验证模拟机”是针对中国在建和在运机组数量最多的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开发一套涵盖正常工况、设计基准事故、超设计基准事故(严重事故)的全范围验证仿真系统,按照核电厂的实际运行操作规程和事故处理规程完成对虚拟核电厂的运行控制操作。“全范围验证模拟机”不仅包容了一般核电厂全范围模拟机的绝大部分功能,而且需要满足安全审评和验证的特殊功能要求。

据介绍,与国际上核电发达国家已有的少数几台核电验证模拟机相比,中国开发的核电“全范围验证模拟机”在整体技术水平、模拟精度、仿真范围上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采用仿真支撑系统及反应堆热工水力计算程序、严重事故分析程序等。

专家表示,核电“全范围验证模拟机”的建设将填补中国在核电厂运行规程、核事故、应急指挥进行独立计算、验证与审核方面技术手段的空白,能够大幅度提高核安全审评过程中技术支撑能力,对提高中国核电厂的安全可靠性、核电安全监管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规划在本项目成功执行的基础上,后续将陆续开发针对其他核电堆型的“全范围验证模拟机”,届时将形成覆盖中国所有核电堆型的系列化独立验证体系。

环保部:全国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未得到遏制

日前,在出席2011年“杜邦杯”环保摄影展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指出,“十二五”是环保事业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当前,从全国来看,虽然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

潘岳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将逐步增加,但中国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目前的污染排放总量已经远远超出有限的环境容量。

潘岳指出,“十二五”环保工作要更进一步,就必须破解两大难题:一是解决好环保如何进入宏观决策问题,二是解决好应对环保公共事务挑战的问题。

在谈到环保如何进入宏观决策时,潘岳说,环保应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一系列决策过程之中,譬如更深地参与发展规划、城建规划、产业规划;譬如推动环境监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譬如修改完善一系列已滞后的现行法律法规;譬如制定更新更科学的绿色经济政策等等。只有将环保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决策层面,才能实现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真正转型。

关于正确应对环保公共事务挑战的问题,潘岳谈到,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各个公共事务领域中熟练应对、运用、掌握各种现代公共政治工具,以最好的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与环境事故的密集发生,环保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公共事务之一。

环保部门拥有大量公共信息,应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承认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发挥公众舆论对环境污染者和生态破坏者的巨大监督和纠正作用。环保部门要善于运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等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也要善于在复杂的局面下包容地、客观地看待和应对媒体,用科学、理性的手段和方式讲清事实、辩明真相。

北京开辟微博发布厅 部门“独唱”变“合唱”

11月17日,“北京微博发布厅”在新浪网上线运行,首批共有20个北京市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加入“北京微博发布厅”。这是全国各省区市开通的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

在越来越多人成为微博控的时代,聚集了北京多个部门的“北京weibo发布厅”17日正式上线。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惠在17日举行的上线仪式上表示,该发布厅的最大特点是把北京十几个政务微博共同组成一个微博群,让部门“独唱”变“合唱”,发布信息,回应热点和社会关切的问题。

17日,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质监局、北京市卫生局等20多家政府机构进入“北京weibo发布厅”。同时,北京市安监局副局长蔡淑敏、北京市商务委副主任许康等部门新闻发言人的个人微博也正式亮相发布厅。

王惠表示,“北京weibo发布厅”今后将发布最新的政策法规、市府和各部门等最新工作进展,同时回应热点和社会关切问题。其中,各部门政务信息、新闻发布信息将即时发布,各类服务信心会定时更新。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指出,微博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北京市开辟的“weibo发布厅”虽然是虚拟的,却让政府更贴近网民、百姓,实现了网上的互动。

他表示,微博之意在于“微言大义”,短短的语句,有博大的内容。目前,北京市公安局的微博——“平安北京”已拥有超过190万的粉丝,在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但目前,政府部门需继续探索微博的思维、规律,以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开创为百姓服务的新领域。

记者登录“北京weibo发布厅”新浪官网发现,除了将城市所有政府微博整合集中展示外,页面中集合焦点大图、头条新闻、视频窗口等模块,网民可以通过“图、文、影音”了解资讯以及向政府部门“发问”。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1月初,目前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超过18500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9960家,个人官员微博8628个,覆盖中国内地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已有15家政府机构、9名官员的官方新浪微博粉丝数超过百万。

中国大洋协会国际海底勘探合同签署只是起点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大洋协会”)18日在此间与国际海底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关于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此次勘探合同的签订,使大洋协会继2001年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后,获得了第二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采优先权的国际海底合同矿区。

按照勘探合同要求,未来15年,大洋协会将履行开展有关环境监测、环境基线调查与研究、培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等义务,并在勘探合同签订后10年内完成勘探区面积75%的区域放弃,保留2500平方公里留作享有优先开采权的矿区。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属于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组织和控制“区域”内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和管理局秘书长涅·艾洛提·奥丹敦分别代表双方在合同文本上签字。金建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仪式的签署,显示了中国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高度重视,同时体现了中国科学界多年辛勤工作的结果。

金建才称,国际海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及人口最多的大国,应该充分参与、有权分享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同时,中国的参与本身也是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贡献。“只有通过人类的活动,我们才能加深对这种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认识水平,才能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

据了解,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由海底热液作用形成,富含铜、铅、锌、金和银等金属,主要分布大洋中脊区域,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其赋存的环境对于人类认识海洋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5 米立式风洞直升机垂直升降试验台研制成功

总装驻川某所5米立式风洞直升机垂直升降试验台16日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直升机垂直下降风洞试验空白,具备了承担直升机型号的垂直飞行性能试验的能力。

直升机垂直升降试验技术是自主研制直升机不可缺少的风洞试验技术之一。这个所4米和2米直升机旋翼试验装置均为水平风洞配套设计,难以模拟旋翼的垂直飞行状态。为建立与5米立式风洞配套的直升机垂直升降试验技术,这个所于2008年启动试验台研制项目。课题组使用2米旋翼模型完成了引导性试验,旋翼轴转速达到2100转/分。通过开展旋翼模型垂直升降状态模拟、旋翼流场显示等工作,解决了试验台振动、姿态角精确控制等问题。引导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台运行可靠,达到预期技术指标。

据悉,这个试验台主要用于开展旋翼模型的垂直升降带动力试验,能够承担型号研制中的直升机垂直升降性能试验及机理性研究试验。

全球首款物联网无线传输模组亮相福州

10月24日,福建慧翰微电子有限公司在福州发布全球首创的超小型、低功耗、高性能Wifi/BT4.0/GPS物联网无线传输模组CBM302和Wifi/BT4.0物联网无线传输模组CBM202。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射频芯片国外生产厂家的垄断局面,进一步提升福建省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CBM302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同时支持无线局域网802.11b/g/n标准、最新的低功耗蓝牙标准BT4.0、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功能的无线模组,并兼容BT1.0/BT2.0/BT3.0蓝牙标准,可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网络电视、网络机顶盒、智能播放器、医疗器械、工业控制设备等有近距离无线通讯功能的产品。该项目产业化的成功实施,将在全国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典范,对福建省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目前公司已和数家国际知名消费电子厂商展开合作,搭载CBM302的平板电脑、网络播放器等产品将陆续问世。慧翰微电子有限公司总部设在福州开发区国脉科学园内,由国家引进海外人才为核心团队的研发公司,主营业务是物联网无线射频通信模组的研发。团队领军人物是福建省委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慧翰品牌的Wifi模组、蓝牙模组等系列产品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平板电脑、播放器、音响产品等领域。

我国研发成功超高分辨率头颈部PET成像装置

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人体头颈部专用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装置)由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成功,11月1日在上海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这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和生产PET的国家之一。

据介绍,PET作为国际最先进的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涉及物理、软件、电子、机械、医学、分子影像学等诸多领域,由数万个零件组成,全球只有几家跨国公司能够独立研制和生产,并垄断全球市场,我国则全部依靠进口,患者“上机”一次通常要花费近万元。另外,人体脑部、五官、口腔颌面及颈部的神经系统或肿瘤疾病的临床需求日益增多,对PET成像技术和诊断图像分辨要求更高,国际上这类临床专用的PET商业产品一直处于空白。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X线、CT、核磁共振等传统的影像技术不同,模拟的“病人”舒适地躺在床位上不需做任何移动,仅由19200个小的探测器晶体组装成的“探测环”移动扫描,就可完成具有超高分辨率的头颈部PET成像。同时,该PET图像可灵活地与病人现有的CT等图像进行自动配准,不仅对各种身体病变的早期诊断更胜一筹,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大大降低相关的治疗费用。

PET在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等疾病的早期发现、病灶鉴别、分期和疗效评价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临床价值,被誉为高端医疗器械王冠上的钻石。经过三年艰苦攻关,由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分子影像团队和产业化开发团队首创性地研发和生产了高分辨头颈部PET系统及综合处理软件,拥有完整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标志着我国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系统研发、系统集成、图像处理和综合测试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主的核心竞争力。该系统已获国际14项专利,已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

中国首个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亮相高交会

中国首个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16日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上亮相。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表示,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以缓解城市日益突出的用电紧缺状况,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是本次高交会的一个亮点,也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一个亮点,希望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通过深圳高交会走向国际,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由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10年7月研发成功,该系统的建成运行填补了中国新能源储能系统领域的技术空白。该项目选址于深圳南山区,为全国首个新能源发电及微网运行控制试点工程,并作为样板工程辐射全国各城市。通过连续三个月以上的运行,各项性能指标正常,实现了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和商业化。这个系统采用日本松下湘南工厂车用高能动力镍氢电池技术,不间断运行满两个月后电池的一致率达到99.89%,功率最高可达到5MW,使用寿命8年,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放电功率大、可循环利用无污染。

“十二五”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11月10日,记者从在京召开的中国温室园艺行业2011年年会上了解到,“十二五”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将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注重实效,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原则,以加快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介绍,设施农业是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0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超过38万公顷;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4.5%、78.8%、85.7%、46.5%和41.6%;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

宗锦耀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农机化并向基本实现农机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宗锦耀透露,“十二五”时期,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组建全国性设施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加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技术成果的集成化、标准化和轻简化水平,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加快设施农业装备的结构升级;加快更新和完善标准体系,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标准化水平;完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模式和机制,加快设施农业的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分层次、有类别、多渠道地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安全操作水平。

为推动设施农业科学发展,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此间还举办了全国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研讨班,研究了进一步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

据了解,中国温室园艺行业2011年年会是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支持下,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温室网和《温室园艺》杂志承办,旨在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设施农业技术新成果和新产品,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谋划产业发展良策,让从业者进一步了解在农业发展大环境下,种植者的新需求、市场的新动态、资金的新动向以及技术的新趋势。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成果丰硕

11月16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在京举行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专项实施以来,新增一大批资源储量,探索创新一批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基础上,专项分期分批实施了230个危机矿山找矿项目和96个矿产预测项目及新技术新方法项目。230个勘查项目中,48个取得突破性进展,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规模;76个取得重要进展,探获资源储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94个项目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小型矿床规模。新增资源储量原煤53亿吨、铁矿石10.5亿吨、锰矿石1126万吨、铬铁矿54万吨、铜金属量327万吨、铅锌金属量849万吨、铝土矿1641万吨、钨金属量41万吨、锑金属33万吨、金669吨、银8541吨、磷矿石量2.7亿吨。

围绕找矿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了96个矿产预测和新技术新方法项目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效果:关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和大深度钻探等技术,在湖北大冶铁矿、河北迁安铁矿、云南个旧锡矿和江西山南铀矿等矿山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找矿效果;总结创建了成矿地质体研究、矿田构造研究、成矿流体标志研究三位一体深部找矿预测方法(理论)体系;取得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认识,丰富了成矿理论,加深了对深部矿床成矿规律的认识,对指导中东部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专项实施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十分显著:一是新增资源储量静态工业总产值达万亿元,潜在利润数千亿元,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稳定职工就业60余万人。二是投资产出效益高,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的投入仅为一般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发现大型矿床平均资金投入的23%。三是新增资源储量的利用效益高,成本低。新发现的资源储量可以直接为矿山生产所利用,盘活了国有固定资产,盘活了老矿山的生产系统,稳定了产能,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四是拉动了矿山企业投资,促进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危机矿山找矿工作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拉动了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投入找矿资金80亿元,增强了矿山企业自主“造血”的积极性。五是探索形成了以运行机制创新为“主线”,以资金和技术两轮为“驱动”,以严格规范管理为“保障”的管理思路,调动了各方找矿积极性,开创了新时期地质找矿工作的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找矿效果。

据悉,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是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根据2004年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组织实施的。今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将列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继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