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现状的研究

2011-12-07 06:45刘景黎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意识大学生

刘景黎

(辽东学院体育部,辽宁 丹东 118000)

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现状的研究

刘景黎

(辽东学院体育部,辽宁 丹东 118000)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健康认识、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特征和影响因素。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开发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方式的途径与方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深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健康意识;行为方式;健康第一

1 研究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使人们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对健康的理解也不断加深[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教学任务也明确指出:“高校体育以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自学和实践体验,使学生不断树立健康的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2]。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现状对实施健康教育的影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热点问题。作为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重要环节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增进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2 高校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的发展状况

高校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早在20世纪初,健康教育就成为国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把参加体育健身作为校内外交流的一种手段。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明显具有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适应社会需要,造成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的水平还较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已确定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增强体质,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有效培养途径,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应从转变观念入手,彻底摒弃学校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这一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建立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高校体育课 程教学新模式,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开拓了新思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3 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的特征

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对人的健康十分重要和重要的,占总人数的90.13%,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有较高的体育健康意识。而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2%;经常阅读体育报刊、书籍,经常观看体育赛事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31.14%;参加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74%;以自觉形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4%;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9.20%。由此证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存在着极大反差。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特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对锻炼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大学生参加锻炼的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明显不足;健身意识初步形成、技术需求意识强烈;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较差,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所蕴藏的乐趣,从众性和随意性较强。

4 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的主要因素

4.1 健康意识教育缺失

学校体育教学长期以体育技术学习为中心,缺少体育技术与人的全面健康相结合的教育,体育健康理论内容规划为学生自学内容,人文教育薄弱,缺乏教师的正确传授与指导,学生虽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行为方式却得不到体现,从而表现出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自主性较差。

4.2 受传统体育教学束缚

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惯性制约,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围绕着专项选修课和“五项达标”的项目进行,造成了学生练习内容和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发展。

4.3 运动条件不足

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使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受限,学生不能全面实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只能望而兴叹;同时又由于学校运动条件不足,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受限;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向体育行为转化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施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4 受社会和家庭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家庭经济、社会激烈竞争等因素,造成大学生的精神紧张、负担过重,从而导致许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由于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对生活方式出现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性,表现在部分大学生有不健康的行为,吸烟、喝酒、熬夜、睡懒觉,生活无规律,表现为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缺乏心理的“信念”和“态度”,能力感知和心理控制力不强,这对提高自尊心及积极情绪状态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形成,以及对健康体育的追求。

5 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有效途径与方法

5.1 创新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需求

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学会认知与做事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辽东学院体育教学目标因此由过去的“增强学生体质”向“全面增进学生健康”转变,突破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使其能为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如民族传统体育踢毽子和新兴运动项目轮滑、体育舞蹈等。同时,体育教学扭转了“大而杂”且片面追求传播知识数量的局面,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种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系统学习,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有助于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是体育教学的精髓。

5.2 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

高校体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意识,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造就面向21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始终不渝的宗旨。因此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和教材居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落后面貌已势在必行。辽东学院体育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养成锻炼习惯这一主线进行“三个转变”、“四个培养”、“一个转型” 的教学方式创新。

“三人转变”:①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②学生学习方式由强制性、灌输式学习向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转变;③课堂形式由严肃认真式向活泼健康、张显个性式转变。

“四个培养”: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的客观条件,选择锻炼内容,制定锻炼计划,独立从事体育锻炼实践,这样既可得到近期功效,也可收获长远效益,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②培养学生的自炼能力。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③培养学生的自调能力。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根据自身条件和健康水平,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掌握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评价和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个转型”:体育教学由体育技能型转向体育功能型。也就是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体育的功能,也就是把体育健康意识与体育运动习惯装进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行囊当中,并为其服务一生。

5.3 教师教学策略的创新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教师教学策略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解,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在知识的传授、课程的结构、内容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而本课题提出的研究性问题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形成有效的反省意识和反省教学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健康意识,不断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使体育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5.4 改善体育设施条件

由于我校是后成立的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分散,教学环境、场地器材尚不能满足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场馆没能做到真正的面向学生开放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尽可能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锻炼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和锻炼环境。

5.5 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每周只有两学时,加之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体育俱乐部的功效没有有效发挥。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把高校体育俱乐部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既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又可通过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各项体育活动。使高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保持连贯性和统一性。

6 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健康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阶段。高校体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行为习惯为主题,加快以“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转变为主线,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以大学生“体育锻炼生活化”为切入点,以高校体育由生存体育—发展体育—享受体育的不断探求为突破口,使我们体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老师,更要做学生健康观念和方法的导师。同时要加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区体育活动,唤起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大力拓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空间和潜力,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1]殷大奎.学校卫生与防疫管理全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2730-2734.

[2]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2002.

[3]贾绍华.河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性别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1)42-43.

[4]何仲恺,钱铭怡,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 2007,27 (6): 39-42.

[5]陶玉流,王家宏.体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缘由及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3 (2): 44-45.

[6]高锦梅.高校体育为90后构筑健康快乐平台探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7): 84-86.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ports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LIU Jing-l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118001, Liaoning Chin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and many other methods, the article makes a study abo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health, attitude and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The article also analys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Combining PE teaching practice , the article active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health awareness and healthy ways & means of behavior. Thus to promot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teaching philosoghy of the "health first"and"people-oriented "

college sports; health consciousness; behavior way; health first

G804.85

A

1008-2808(2011)03-0083-03

G804.85

A

1008-2808(2011)03-0083-03

2011-04-11;

2011-04-30

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08116)。

刘景黎(1966-),女,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