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中的城乡差异问题——来自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证研究

2011-12-17 07:47沈铁松鲁绪芝马天兰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及格率完成率试点工作

沈铁松,鲁绪芝,马天兰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考试中心,重庆400052)

随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也随之展开。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课程考核的工具或手段开展的课程考核活动,包括网上形成性考核与网上终结性考核两个部分。2005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国电大系统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的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工作),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围绕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主要是对这种新型考核方式应用中的宏观层面的思考与经验总结[1~5],也有对这种考核方式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6~7]。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自试点以来,一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设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的试点工作,近年来无论是参加试点的人数还是涉及的范围均位于全国电大的前列,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重庆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远程教育发展的不平衡[8],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也显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部分基层电大试点工作推进滞后、效果欠佳,这不仅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和全市电大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能导致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实力差距进一步扩大,对将要进行的开放大学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们就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试点工作现状作了调查和实证研究。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通过统计全市基层电大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试点课程的成绩数据,找出试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一、试点工作的调查分析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市各区县所辖基层电大共有46所,参照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位作划分,全市电大系统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为:位于主城区的基层电大占30%,近郊区的基层电大占22%,远郊区的基层电大占48%。为此,接下来的统计与分析将按照主城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区三类进行归类。

1.参加试点的基层电大的有关情况

(1)试点工作的人员配备

考试管理人员是做好试点工作的人力保障。全市电大系统从事试点工作的形成性考核管理人员、考务管理人员以及考试技术人员的情况,截至2010年10月的统计见表1。

表1 基层电大试点工作的人员配置情况

试点工作主要涉及日常考务管理、网上形成性考核系统以及终结性考试系统管理。因此,统计了基层电大这三个岗位的责任人信息。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试点工作岗位只安排1人的基层电大有7所,占15%;安排2人的基层电大有24所,占52%;安排3人的基层电大有15所,占33%。其中只安排1人的基层电大有城口、巫溪、武隆、丰都、酉阳、云阳,均分布在重庆的远郊地区,且每学期考试低于4千科次,办学规模小。绝大部分基层电大为试点工作配备2名专职人员,其中教务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各1名。

(2)试点工作设施设备投入

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所需的设施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与网络。通过对基层电大计算机数量的统计,可以看出基层电大之间的硬件配置差距很大。按照三类地区进行归类统计的结果如图1,图中每一个点表示一个基层电大。结果显示,主城区与近郊区基层电大的考试机配置整体上要优于远郊区基层电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也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受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地方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学校规模等因素影响。

图1 基层电大考试机数量

2.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自2005年以来,全市46所基层电大参加了试点工作。其中,建筑工程学院、药监局工作站开设的专业近期未安排试点课程,物流学院已经停止招生,铜梁工作站为首次招生,这4个单位不纳入统计范围,只对其他42所基层电大近4年每学期参加试点终结性考试的及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由于2008年秋季开始才规定所有基层电大必须参加试点工作,因此不是所有基层电大都有8个学期的试点课程终结性考试及格率,统计分析中只对各基层电大实际试点的终结性考试及格率进行平均化处理,譬如参加了4次试点考试,则将4次考试的及格率相加再除以4取其平均值。根据计算出来的近4年的各基层电大试点课程终结性考试平均及格率,排序后得到图2。

数据显示,南岸、九龙坡、渝中区等位于主城区的分校平均及格率均为80%左右,南岸分校的平均及格率达到了95%。而武隆、开县、奉节、酉阳等远郊分校的平均及格率只有48%左右,其中武隆分校的平均及格率低至37%。平均及格率介于二者之间的多为近郊区内的单位。因此,总体上可以说,试点考试的成绩是存在地区差异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重庆市主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试点课程考核的及格率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还重点将2010年秋季学期的考试成绩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由于部分课程全市参加试点考核的人数较少,我们选取了全市参考科次在300科次以上的课程共19门,作为统计对象,按考点的三种地域分布类型依次统计选定的19门课程的及格率如图3。

图2 近4年来各基层电大基于网络的课程终结性考核平均及格率

图3 2010年秋期基于区位分布的部分试点课程及格率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主城区的试点课程考核及格率最高,近郊区的及格率次之,远郊区的及格率明显低于前二者。19门课程的所有试点课程考核及格率为82%。“个人与团队管理”、“资源与运营管理”2门课程为全面试点课程,全市共4055科次,及格率分别为54%与47%,远低于19门课程的平均及格率82%。位于近郊区考点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及格率远低于远郊区的及格率,其主要原因是近郊区只有长寿分校的33名学员选了该门课,造成统计上的缺陷,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公司概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位于近郊区的考点只有经贸学院45名学员参加了该门课程的试点考核,及格率只有38%。

接下来对试点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2010年秋期选取参加人数大于500人的科目作为统计分析对象,共计17门课程。按照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分三种类别,统计选定17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完成率和评阅率。形成性考核完成率为学生在网上形考系统完成并提交了作业的数量除以网上形考的选课数量,形成性考核评阅率为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评阅网上形考作业的数量除以学生网上形考作业的数量。统计结果如图4与图5所示。

数据显示,全市的网上形成性考核的完成率均低于100%,平均完成率为83.37%。总体而言,网上形成性考核完成率的地区性差异不大。主城区的完成率要略高于其他地区,远郊区的完成率略高于近郊区的完成率。

不同课程之间的完成率存在差异。从统计结果看,“入学教育”的完成率最高,“电算化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的完成率最低。“入学教育”是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全面试点的课程,考核形式为100%形成性考核,全部为客观题。“电算化会计”的考核形式为100%形成性考核,由30%的理论知识与70%的上机实践构成,并且上机实践部分采用过关形式,必须按顺序进行,不能跳跃。“会计制度设计”的考核都是主观题,有上网查阅、分析说明、网上讨论、综合设计四种方式。课程考核的题型决定了学生作业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形成性考核的完成率。客观型的选择与判断题便于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而过关式或者讨论分析式的题型则大大增加了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

图4 2010年秋期基于区位分布的部分试点课程形成性考核完成率的比较

图5 2010年秋期基于区位分布的部分试点课程形成性考核评阅率的比较

数据表明,网上形成性考核评阅率整体水平较高,全市平均评阅率为98.9%。不同地区之间的评阅率差异不大。“入学教育”、“国际经济法”、“电算化会计”、“人体生理学”、“药理学”这5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全部为客观题,由考试系统自动评阅,故评阅率为100%。近郊区“财务报表分析”的评阅率异常,主要原因是江津电大的作业全部未评阅。主城区“会计制度设计”的评阅率低,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学院的作业大部分未评阅。

二、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方面。部分基层电大尤其是一些远郊基层电大的领导,考试观念陈旧,认为师生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纸介考试,因而不重视、不支持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得不到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推进十分缓慢、困难。

部分师生认为基于网络的考核不够“人性化”,存在抵触心理。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由多个阶段性任务组成,若学生未能按时完成或者漏做作业,教师未能按时评阅作业,则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考核,且无补救措施。因此,部分师生尤其是对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不熟悉的师生,认为试点工作将考试过程变得更为繁琐,抵触情绪较大。

2.制度建设方面。管理办法缺失,工作落实不到位。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并不是简单的纸介考试无纸化。由于两种考试工作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范有所不同,因此经常会造成制度缺失或者制度失灵,这种现象在远郊基层电大尤为突出。目前大部分远郊区基层电大负责试点工作的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工作往往顾此失彼,而且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若是不严格按照考试系统流程与相关规定操作,出现问题后会直接导致后期工作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学生权益。如前面统计的评阅率就反映出个别教师的问题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技术支持方面。基层电大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地域性差异。远郊基层电大的技术力量整体上较为薄弱,技术人员身兼数职现象很普遍,个别基层电大甚至没有专门技术人员。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工作缺乏技术层面上的硬性要求,比如参加试点工作的最低技术配置要求以及技术服务标准等,导致高水平的基层电大能力不能得到全面发挥,而低水平的基层电大面临淘汰的危险。

三、改进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工作的根本矛盾,在于城乡差异状况下基层电大的发展失衡。为深入推进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提出如下改进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虽然硬件设备的前期投入较大,但后续的运行费用远低于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由于考核方式便捷机动,更能为广大学习者所接受;这一先进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大力推进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的角度,基于网络的考核评价方式都要优于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因此,必须真正提高和统一基层电大领导者及师生的思想认识,这是试点顺利推进的首要保障。

2.加大对边远地区基层电大的扶持,促进全市电大教育平衡发展。重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各地基层电大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但是,基层电大之间过大的差异将影响全市电大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目前上级电大与地方政府部门对边远地区基层电大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3.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应当采取定期召开全市电大试点工作交流会的形式,促进基层电大直接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试点工作中,学校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全市电大系统,规范基层电大的教学与管理行为,提升全市电大试点工作的整体水平。

4.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基层电大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基层电大尤其是偏远地区基层电大主动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完善试点工作的激励机制,采用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而且要切实做到奖惩分明。比如,按照基于网络的课程考试比例提取试点工作奖励基金,应当作为主要激励措施之一。

[1]谷战涛.对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2]王剑华.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郝风武,杨书军.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试点工作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4]杨骥颖.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与探讨[J].云南电大学报,2009,(4).

[5]付琪.基于网络的统设课程考核改革经验谈[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6]刘臣.基于网络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设计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

[7]张建华,蒋国珍.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8]余善云.远程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8,(2).

猜你喜欢
及格率完成率试点工作
国有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吗?——基于跨境并购完成率的分析
多措并举:洪雅联社提前完成6项指标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要想单词记得牢,动力来帮忙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对部分高校规定基础学科及格率的看法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