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团结的 “金秀经验”
——兼谈广西 “金秀经验”对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的启示

2011-12-24 07:51何文钜许立坤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费孝通瑶族民族团结

何文钜 许立坤

中国民族团结的 “金秀经验”
——兼谈广西 “金秀经验”对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的启示

何文钜 许立坤

金秀的民族关系在南方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对研究中国的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金秀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以政治平等保障民族团结、以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文化繁荣培育民族团结、以社会和谐巩固民族团结四条基本经验。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一个缩影,“金秀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华民族认同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认同;金秀经验

Abstract:The ethnic relations of Jinxiu is typical in the southern minorities regions,which having positive function on the unity of Chinese nations.Jinxiu has formed four basic experiences in the practising cause of promoting the national unity,it has realised that National unity are based on political equality,promo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fostered through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and consolidated by social harmony.The process from multivariant to integration of Jinxiu Yao nationality is a epitome of the same process of Chinese nations’.Jinxiu experiences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the identity 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s in the new age and new phrase.

Key words:national unity;identity 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s;Jinxiu experiences

2009年9月,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回首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经验弥足珍贵”,要“不断总结和发扬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1]。广西是中国民族团结的模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世纪新阶段,挖掘和总结广西民族团结经验,对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实证主义的视角出发,选取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金秀”)作为个案,在总结其民族团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金秀经验”对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的启示。

一、金秀相关背景及其对中国民族团结研究的意义

金秀是广西来宾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地处桂中偏东的大瑶山,成立于1952年5月,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2002年底辖3镇8乡80个村 (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46768人,其中瑶族占34.8%、壮族占43.83%、汉族占21.31%[2]。

金秀的民族关系在我国南方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是观察南方民族关系的一个窗口。新中国成立之前,金秀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山内外存在着瑶族和汉、壮的民族矛盾,山内存在着山主瑶和过山瑶之间的矛盾。”[3]以瑶族内部各集团之间关系为例,由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组成的“长毛瑶”(山主),占有全瑶山最主要的山林、田地、河流,而由盘瑶、山子瑶组成的“过山瑶”却无田无地,只能租种“长毛瑶”的田地生活,甚至连到河里捕鱼、到山上采猪菜都要向“长毛瑶”缴租。很多政治生活,“过山瑶”也被排除在外。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存在和矛盾的激化,在历史上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民族冲突或瑶族内部各集团之间的冲突。前者如大藤峡瑶民起义,持续时间长达150多年,波及今天的广西、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直到20世纪40年代新桂系“开化”瑶山,依然受到瑶族的强烈抵抗。后者则如“甲申、乙酉事件”、“赵元德事件”等[4],过山瑶反抗长毛瑶山主压迫的斗争时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秀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构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推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民族素质显著提高;扩大民族交往,加强民族互助,深化民族感情,化解民族矛盾,各民族在和谐互动中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自觉成员,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夯实。

金秀的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具有广泛而牢固的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在“3·14”事件、“7·5”事件之后出现怀疑我国民族政策声音的新形势下,认真总结金秀民族团结经验,对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政治合法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秀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

总的来说,金秀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增进各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政治平等保障民族团结

“大瑶山会剿”结束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平等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成为金秀各族人民的一致要求和当地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1年,当时分管大瑶山各瑶区的象县、修仁等县人民政府派出了工作组 (队)进入大瑶山,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积极成果。同年8月,中央访问团到大瑶山考察,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中央访问团、广西省政府和金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充分协商下,于8月25日至29日在金秀召开大瑶山各族代表会议,各民族及瑶族五个集团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大瑶山团结公约》,规定各民族及民族内部必须“亲密团结”,并以瑶族石牌形式镌刻在石碑上。各民族代表在石碑前喝鸡血酒,表示永远遵守。1953年2月,金秀召开瑶老座谈会和区、乡干部大会,制定出《大瑶山团结公约补充规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大瑶山团结公约》。《大瑶山团结公约》及其补充规定的制定与实施,使得金秀汉族、壮族与瑶族之间的交往与日俱增,各民族及瑶族内部各集团之间的歧视与偏见迅速消减。“当时瑶族一致说‘汉族和瑶族都讲平等了,瑶族内部怎能不讲平等呢?’团结公约是团结瑶族的及时和有效的措施,通过这个公约之后的几年里顺利地处理了各项重大的民族纠纷案件有1600多件,大大加强了民族团结。”[5]

自治县成立后,金秀民族平等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1989年《金秀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颁布实施,从自治权的行使到自治机关的组成,从民族干部的培养到民族关系的建构,都作了明确规定,从法制上保障了瑶族当家作主的权利。金秀成立自治县时,仅有34名瑶族干部,占全县干部总数的17%。[6]2006年,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35.9%。在全县的3239名干部中,瑶族占38.1%。全县科级领导干部280人,瑶族119人,占42.5%;正职领导干部81人,瑶族37人,占45.7%;35岁以下的正职领导干部11人,瑶族7人,占63.6%。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全县共提拔科级领导干部132人,其中瑶族干部57人,占43.2%。[7]

(二)以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历史上,金秀并没有行政建制,而是分属修仁、象州、平南等县管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解放之后不平等政治枷锁的废除,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的生产热情。在制定和实施《大瑶山团结公约》后的1年里,平均每人增产1-3个月的粮食[8]。

金秀成立之初,在划定县境时主要以大瑶山脚为界,山上属于金秀,山脚下平原属其他县域,造成金秀全是山区,平地极少,经济发展严重受限。为此,1984年7月,国务院 (84)国函字116号文正式批准将鹿寨县的头排区、象州县的桐木公社划归金秀管辖。这一调整使得金秀的行政区划更为合理,对金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第一,为金秀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金秀有了产粮基地,甩掉了缺粮的包袱。第二,增加了财政收入,逐渐减少国家财政补贴,安定了人心,稳住了一批人才。第三,较好地解决林粮问题,减少了民族矛盾纠纷,增强了民族团结。第四,增加土地面积约400多平方公里,使金秀土地面积达到2500平方公里;增加人口6.69万,使金秀人口达到12.62万,比原来人口增加112.7%[9]。

为帮助金秀发展经济,中央和广西在财政、税收、民族贸易等方面给予了优惠,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形式予以扶持。比如,1994-2002年,全县有9家民族贸易企业享受民族贸易特殊优惠政策待遇;1993-1998年获得民族政策扶持和专项贷款资金1200多万元。[10]

除了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外,金秀还立足于县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金秀根据本县森林覆盖率高、资源丰富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了差别化考核(GDP、财政收入和工业不列为考核重点,而侧重于生态、旅游、城镇化等方面),开发了冶炼、旅游、医药、文化、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产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8倍,财政收入增长了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倍。[11]2002年以来,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12.3%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6%。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8亿元,同比增长12.6%,完成财政收入9016万元,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增速排在来宾市6县 (市、区)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2704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6%。[12]

(三)以文化繁荣培育民族团结

金秀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自治县,各民族在此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大瑶山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金秀的文化事业特别是瑶族文化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秀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表演、展览和学术活动,包括1995年“瑶族度戒节”、1998年全国瑶族服饰大美展文化活动、1999年“盘王节”文艺表演、2010年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等。在文艺创作和研究方面,1988-2002年,先后出版、创作和收集了《瑶族歌舞》、《瑶山五色云》、《瑶族民间故事选》等反映金秀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同时,该县还组织人员到南宁、广东、云南、山东、上海、四川、江苏等地表演瑶族文化特色浓厚的节目,受到宋任穷、费孝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好评。金秀瑶族艺术团还被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团结模范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3]

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金秀就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民族人才。1952年,全县有小学生227人[14]。到2002年,在全县的11个乡镇中,已有7个乡镇设立了民族高小班。在县城,则设立了民族初中和民族高中[15]。2003-2007年,金秀民族高中的高考本科上线率始终保持在45%左右。[16]同时,《自治条例》还从法律上规定对边远、贫困、文化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考生予以照顾,对巩固和提高金秀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和升学率起到了很好作用。在《自治条例》施行后的10多年里,民族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共开设了120多个,培养少数民族中小学生6000多人,其中有1100多人考上了大中专学校,金秀的瑶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升学率基本一致。[17]此外,针对瑶族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金秀在成立之初还普遍以村为单位举办夜校进行识字扫盲学习,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初。

(四)以社会和谐巩固民族团结

在金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因子。例如,作为金秀瑶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石牌,是一种带有原始民主性质的法律制度,对调节和维系大瑶山瑶族内部各集团之间的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解放初期,金秀党委、政府也借鉴了这一形式,制定了不少的团结公约。改革开放后,随着金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律过于抽象的缺陷逐渐表露出来,金秀某些地区的社会秩序也出现了一些混乱。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瑶族人民重新借鉴石牌的模式,制定出村规民约,较好地维持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金秀民族和谐的案例非常多,位于大樟乡双化村委会的上坪村就是一个示范。上坪村历史上只属象州县,解放前后,陆续有瑶族从金秀大瑶山下到村里生活。“大跃进”时期,为了让瑶族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上坪村的壮族、汉族把房前屋后的空地让出来,给瑶族同胞建造房屋。随着瑶族人口迁入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便于管理,经有关部门批准,金秀在上坪设村,就近划归该县大樟乡管辖。这样,原来只隶属象州县的上坪村,又“衍生”出一个归金秀管辖的上坪村:两县居民以巷道排水阳沟为界,北面划归金秀,南面仍属象州。2005年末,上坪村有壮、汉、瑶三个民族。几十年来,村内各民族和睦相处,处处洋溢着兄弟姐妹情谊。其中,瑶族的文金元与汉族的文毅恒还共同建起了一座厅堂共同使用的房子,组建了一个不同县份不同民族的“联合体家庭”。文金元居住的右边归金秀大樟乡双化村民委上坪村管辖,文毅恒居住的左边属象州县中平镇大架村民委上坪村管辖。一直以来,一同生活在那座属于不同县份房屋里的两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18]

三、“金秀经验”对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启示

金秀瑶族可分为盘瑶、坳瑶、茶山瑶、花蓝瑶和山子瑶五个集团,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共同的历史命运最终使他们结合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后,金秀瑶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断增强,“金秀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建构中华民族认同进而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一个缩影

金秀瑶族的五个集团,在来源、语言、服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五个集团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呢?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是费孝通先生。1935年,费孝通携前妻王同惠第一次到金秀开展人类学和社会学调查。遗憾的是在同年12月发生了王同惠遇难、费孝通受伤的意外。“从此,费孝通和大瑶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先后五上瑶山,甚至在他九十高龄之时,还一直惦记着再上大瑶山。”[19]费孝通关注金秀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对研究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积极意义。在他一生的著述中,曾多次就两者关系展开过阐述。

1981年他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座谈会上谈到瑶山调查时说:“大瑶山里的具体情况给我很大的启发”,“中华民族又分又合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作具体的观察”,“但是如果从微型的具体实况来观察各民族间又分又合的关系,就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充实我们对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了。从这个角度看,大瑶山提供了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园地”;“不同语言,不同来源的人,大家认为自己是瑶族,而且组织成了一个共同体,互相合作,有了共同意识,可是它里面还容许不同的个性存在。从这个实例里面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来,不仅适用于金秀的瑶族,也可能适用于中华民族”。[20]

之后,他在《盘村瑶族》一书序言中进一步说道:“对当前50多个民族怎样结合成为不可分离的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我们也只见到他的结果,而还没有理解它凝聚的过程……我从广西大瑶山里的瑶族——他们只是分布在国内外各地的瑶族的一小部分——的历史经过,从而想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因为我意识到从这微型的研究里确是接触到了贯穿在各民族历史中具有一般性的规律。[21]”

1986年,他在香港召开的“第一届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再一次就此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中华民族又分又合的历史过程,我们不可能作具体的观察……但是如果从微型的具体实况来观察各民族间又分又合的关系,那就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充实我们对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从大瑶山瑶族的研究中,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启发,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22]”

时隔十年,他又在1996完成的《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中写道:“金秀瑶山里现在的瑶族居民是不同时期从山外迁入的。这些从不同地区迁入这个山区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团结起来,建立起一个共同遵守的秩序……成为一个具有民族认同意识的共同体。在我的心目中,也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雏形。后来我和各地的少数民族接触多了,对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也多了些,又联系上汉族本身感觉到由多元形成一体很像是民族这个共同体形成的普遍过程。[23]”

可见,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具有代表性。透视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一个缩影。

(二)“金秀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启示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24]。这就产生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亦即在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自主并进入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年代,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该如何增进?“金秀经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启示。正如费孝通所言:“过去因为民族不平等,汉族压力太大,少数民族不得不以关闭为主;现在民族平等了,少数民族要发展,必须与先进的汉族合作。这个弯子怎么转?这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各民族在这个从关闭到开放、从对抗到合作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也不可能一致。我们应当找出各种模式。我想,瑶族这个民族有它的特点,可以作为一个类型来进行研究。[25]”

首先,“金秀经验”证明了新世纪新阶段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民族身份的迷失及由此而引起的民族认同焦虑越来越引起政界与学界的重视,在学界还引起了不少的争论。金秀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不管是各民族,还是瑶族内部各集团,人们无论是对于本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其身份认同态度都显著增强。特别是瑶族内部五个集团之间,多元一体格局已成为共识。各集团对外都以“瑶族”作为族别身份标识,同时这一身份认同丝毫没有影响和妨碍他们保留和尊重彼此的集团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一身份认同的实现,恰好是在中国以崭新面貌重返世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的。这证明:在新世纪新阶段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其次,“金秀经验”提供了新世纪新阶段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途径和方法。“金秀经验”表明,在我国的民族关系中,平等是基石,没有民族平等就不可能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首要的是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必须保证各民族、民族内部各集团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的地位。在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之后,各民族、民族内部各集团之间的关系就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党和政府及时给予了扶持,使得金秀在短短的60多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各民族、瑶族内部各集团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其民族经济也自觉地成为了中华民族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影响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的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通过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不仅提高了金秀各民族、瑶族内部各集团的素质,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增进民族交流与理解以及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凝聚力与自觉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夯实了各民族、瑶族内部各集团的团结基础。各民族、各集团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加强文化交流、族际通婚、经济往来,并以此互动为基础,不断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可见,“金秀经验”为新世纪新阶段建构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即在保证各民族政治平等的前提下,努力开创经济、文化与和谐工作新局面,不断增进各民族、各集团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再次,“金秀经验”丰富了新世纪新阶段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的理论关注,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50年代以后,这一研究转入沉寂,但在80年代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后复兴,至今成为一个学术理论热点。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与其对金秀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密切相关。他曾经说过:“我这篇‘多元一体格局’的根子可以追溯到1935年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我在大瑶山的实践中能看到民族认同的层次,再联系上中华民族的形成”[26]。可见,“金秀经验”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世纪新阶段,金秀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脚步,尤其是近年在推行差别化考核、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推进民族交往、开展民族立法等方面的实践,极大地增进了境内各民族、瑶族内部各集团之间的团结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最终成为了广西乃至全国民族团结的典范,为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金秀经验”。

[1]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今日民族,2009(10):4-9.

[2]金秀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编.金秀年鉴(1988-2002年)[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

[3]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68.

[4]莫金山主编.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的中心[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44-47.

[5]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73.

[6]覃乃昌.改革开放以来桂中、桂北的民族关系——以三江、龙胜、资源、鹿寨、金秀县(自治县)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1(1):8-16.

[7]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金秀瑶族干部选拔培养情况汇报「Z].2006.

[8]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21.

[9]莫金山主编.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的中心[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303.

[10]金秀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编.金秀年鉴(1988-2002年)[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18.

[11]黎攀,罗猛.饱含深情话发展春和景明谱新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侧记[J].当代广西,2010(7):4-6.

[12]金秀大瑶山:注重生态建设 成就经济辉煌[EB/OL].(2009-12-08)[2010-10-07].http:// jinxiuyaozu.mofcom.gov.cn/aarticle/zhongyaozt/200912/20091206658740.html.

[13]金秀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编.金秀年鉴(1988-2002年)[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295-297.

[14]金秀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金秀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情况的汇报[Z].1990.

[15]金秀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民族立法的实践与思考[Z].2002.

[16]坚持科研兴校提高办学品位——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高中办学纪实[J].广西教育,2008(8).

[17]金秀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民族立法的实践与思考[Z].2002.

[18]黄世钊,韦正晖.民族兄弟情 和谐一家亲.[EB/OL].(2009-11-11)[2010-10-07].http://news.lbnews.com.cn/ staticpages/20091111/newgx4afa1528-62240.shtml.

[19]徐平.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纪念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J].民族研究,2006(2): 47-56.

[20]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37-443.

[21]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17-518.

[22]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02.

[23]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23.

[24]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44.

[25]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43.

[26]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22.

〔责任编辑:俸代瑜〕

Jinxiu experience of the unity of Chinese nations——And the inspiration of Jinxiu experience to the identity 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s

He Wenju,Xu Likun

D064

A

1004-454X(2011)01-0007-006

【作 者】何文钜,广西社会主义学院讲师;许立坤,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南宁,530007

猜你喜欢
费孝通瑶族民族团结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民族团结之歌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