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1-12-24 07:51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壮族民族团结信仰

卷首语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是本刊的重点与特色栏目。本期刊发郝亚明博士《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何文钜、许立坤《中国民族团结的“金秀经验”》则认为;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在中国南方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对研究中国的民族团结问题具有积极意义。金秀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中,形成了以政治平等保障民族团结、以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文化繁荣培育民族团结、以社会和谐巩固民族团结等四条基本经验。黄仲盈《论和谐发展观与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关系》认为: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必须以我国五千年的民族发展史和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紧紧抓住我国多元文化中的和谐本质,坚持民族话语权,既要尊重、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同时也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丰富和提升我国的民族理论水平,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一文认为,对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的全面考察是客观认识和评价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之现实合理性与未来发展可能性的知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从初期的完全模仿苏联到逐渐立足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提出和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漫长历史过程。

刘昊《从贺州族群结构看中国民族关系模式》认为:广西贺州市辖区内居住着汉、瑶、壮等15个民族,族群关系复杂。各族群在国家认同和汉文化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广西贺州的族群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反映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模式与特征。付广华《美国式民族生态学:概念、预设与特征》一文,对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概念设定和理论预设进行了梳理,归纳了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本土人立场、民族志方法、认知视角、关注传统生态知识以及跨学科等特征,对开展中国民族生态学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覃琮《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成果、独特价值及未来趋向》一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等四个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取得的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动态及取向上的差异,并将之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提出要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的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的实证考察,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深入研究。廖明君《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提升》认为:壮族敬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道德神和文化英雄,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强烈的信仰性、鲜明的活态性和价值的多元性,布洛陀文化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无论在研究的领域还是研究的深度上,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特别是篇幅浩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壮族的创世史诗《麽经布洛陀》、根植于壮族民间的布洛陀信仰习俗以及布洛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与提升空间,需要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壮族民族团结信仰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民族团结之歌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Cat’s book》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壮族山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