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血尿从“瘀”、“热”论治探讨

2012-01-25 05:57吴文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尿血温病热毒

刘 霞,吴文先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郑州 450000;2.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郑州 450000)

论“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
——血尿从“瘀”、“热”论治探讨

刘 霞1,吴文先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郑州 450000;2.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郑州 450000)

以叶天士温病学理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指导,认为“瘀热互结”为血尿的重要病机之一,探讨从“瘀”、“热”论治肾小球性血尿,主张凉血散血法为治疗肾小球性血尿的基本大法。

耗血动血;凉血散血;血尿;瘀;热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温病学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世誉为温热大师。他在《温热论》中对温病卫气营血4个阶段的治疗大法有纲领性的论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一精辟的论述,至今仍是临床治疗温病的规矩准绳。笔者以“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理论指导,从“瘀”、“热”论治肾小球性血尿,现探讨如下。

血分证候或由气分窜入,或由营分传入,或伏邪自血分而发,它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深重阶段。针对血分证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变化,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句话明确指出了血分证候主要分为血热动血与血热耗血2种类型。血热动血之证,以局部或全身各部位出血及躁扰昏狂为主要临床特征,因其热邪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故称为“血分实证”。血热耗血之证,以肝血肾精被灼、真阴耗损为主要临床特征,因其热邪消耗而致阴血大伤,故称为“血分虚证”。血分证候无论以动血为主还是以耗血为主,因其均存在热邪严重耗损血中津液,致血液浓缩黏稠,故均可见舌质绛紫,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另外从“直须凉血散血”中的“散血”可知,叶氏已注意到血分证中还存在血瘀的病机。温病到了血分证阶段,营阴津液已大为耗伤,加之热毒入血,煎炼营血,使血液黏稠,运行涩滞,易形成瘀血;出血虽在温病血分证中常见,但离经之血留于组织中,也为瘀血。从血分证中常见斑疹紫黑、舌质深绛、口唇青紫、舌下络脉曲张紫暗可知瘀血之存在,认识到瘀血的存在是叶氏对血分证病机的深刻揭示。

血分证候的治疗主要在于清热凉血。但因热邪耗血往往导致血液黏滞成瘀,故亦需使用养阴、活血之品,以散其瘀,即叶天士所谓“凉血散血”。其主要作用如下:一为凉血分之热,血凉则热自清,不致煎熬血液成瘀;二为散血中之瘀,可以通畅络脉,散血可防止瘀郁生热,化火酿毒。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血瘀也是加重病情和阻碍治疗的重要因素。瘀血形成后,脉络不通,血易妄行,血瘀后热毒之邪不易外泄,血瘀后药物也难达病所,因此活血化瘀之法对血分证的扭转有重要作用。另外,若耗血过甚而致真阴耗损甚至亡阴脱液,则应投大队补血滋阴之品以救其阴。若温热邪气炽盛,由气分直接窜入血分,呈气热仍盛而血热已起的“气血两燔”证候,治当清气与凉血散血并施。因其邪乃由气分窜入血分,气热不清则血热不除。

凉血散血是温热病热入血分的治疗原则。随着近10年来中医药学的发展,温病的凉血散血法已经不仅仅应用于急性传染病,且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各科临床实践之中。笔者在诊治小儿肾小球性血尿的临床实践中,结合温病学传统理论,认为“瘀热互结”为血尿的重要病机之一,主张凉血散血法为治疗肾小球性血尿的基本大法。

中医古医籍对血尿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其所述的是“肉眼血尿”,其病变机理归结为膀胱热、心火或心热盛移于小肠、肾虚、湿热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最早提出“尿血”二字:“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概括地指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在下焦。《圣惠方·治尿血诸方》对尿血的主要病机作了很好的论述:“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膀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膀内而尿血也”,并记载了许多治尿血的方剂。《证治汇补·溺血》认为,尿血的病位虽在肾与膀胱,但其他脏器的病变也可引起尿血:“或肺气有伤,妄行之血,随气化而下行胞中,或脾经湿热,内陷之邪乘所胜而下传水府,或肝伤血枯,或肾虚火动,或思虑劳心,或劳力伤脾,或小肠结热,或心胞伏暑,俱使热乘下焦,血随火溢”。因而概括道:“是溺血未有不本于热者,但有各脏虚实之不同耳”,对尿血的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入一步的认识。

笔者认为,肾小球性血尿的显著特点为瘀热互结,热又分为实热和虚热,瘀指血瘀。邪热内扰、阴虚火旺、瘀血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所在。热邪既可以风为先导、从口鼻吸入、客于咽喉、侵犯于肺,借肺通百脉,内窜于营血,亦可由口咽入胃侵肠,借肠络而浸淫及血。本病早期正盛邪实,热毒内蕴,下迫肾与膀胱,从而耗血动血、损伤肾络、迫血外溢膀胱,故出现血尿,表现为表里实热证;进入中后期,邪热久羁,耗液伤阴,或患者素体阴血亏虚,表现为阴虚火旺、瘀热内阻之虚实夹杂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肾小球性血尿病机特点为热毒灼营动血。在病初热毒深重,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为急务;病久则热毒渐逝,而以热毒伤津耗液为病机主要方面,此时治当以滋阴补液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但清热解毒仍不可废,当辅以清解之剂,以防死灰复燃,出现病情反复。

邪热伤络,血不循经则血液溢出常道而成离经之血,即是“瘀血”。正如《血证论》中云:“凡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所以在各种病因(其中热邪为主)引起尿血后,出血必致留瘀,瘀血不散、血不归经,加重瘀血。瘀、热相互为患,阻滞搏结,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两者因果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云:“瘟毒在内烧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瘀由热成,热瘀互结,往往使邪热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因此,笔者认为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瘀血阻络,贯穿始终。治疗上强调以凉血散血为法,并提出凉血重在清热解毒,散血当需活血化瘀,于是热清毒解则血宁,血活瘀化则脉通,只有纠正“瘀热阻络”的病理环节,才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与恶化。所以,肾小球性血尿的中医治疗应在辨证的前提下,注重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的应用,使邪热得清而血不得妄动,瘀血得除血循于经而不得外溢。同时,应注意于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于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从而达到“邪去、瘀散、阴复、血止”之目的。总之,治疗初期以祛邪为主,后期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凉血散血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通过血尿从“瘀”、“热”论治,笔者体会应深入认识“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内涵,把该理论灵活地运用于肾小球性血尿的治疗中。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中医治疗血尿的报道较多,关于肾小球性血尿的治疗大法,如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血等已达成共识,但肾性血尿的治疗仍然是很棘手,我们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从“瘀”、“热”论治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验证、发展及深入探讨。

R254

A

1006-3250(2012)02-0143-02

刘 霞(1957-),女,河南南阳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学士,从事中医药防治小儿肾脏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吴文先,郑州市东大街56号郑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450000,Tel:13783685075,E-mail:wwx666@126.com。

2011-07-15

猜你喜欢
尿血温病热毒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黄立中教授运用伏龙肝治疗恶性肿瘤 并发难治性出血验案赏析
热毒宁注射液中金银花和青蒿干燥工艺过程的批放行标准
热毒宁注射液栀子中间体生产过程中4种成分的测定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尿血验案1则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清疣汤外洗治疗热毒蕴结型跖疣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