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元通滞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思路探讨*

2012-01-25 05:57黄世敬王永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培元元气白质

黄世敬,王永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药研发中心,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脑白质病变概述

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是老年人群在神经影像学最常被发现的病变之一,为 CT表现的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MRI)表现的脑白质高信号(WMH),是脑动脉硬化、血管性抑郁、血管性痴呆、淀粉样血管病等患者脑部主要病理改变。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病因脑白质病变,尤其是与年龄有关的慢性缺血性WML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日益增高,该病成为影响人口健康及社会经济的严重医学问题。缺血性WML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与高血压、认知功能下降、缺血性卒中等密切相关。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白质病变在正常老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49.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者患病率几乎为100%[1]。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元气亏虚(虚气)或气滞血瘀痰阻毒聚(留滞)所致,尽管其病机复杂,但可将其病机概括为“虚气”和“留滞”两端,因此培元通滞是本病的基本治法。本文结合脑白质病变的发病机理、临床特征、辨证治疗,探讨应用培元通滞法对脑白质病变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2 脑白质病的发病机理

脑白质病变多属于中医“健忘”、“郁病”、“呆病”、“虚劳”等范畴。(1)元气亏虚是其发病基础。如《赤水玄珠》曰:“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证。”《医林改错》:“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认为半身不遂之见症,多由于气虚。他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能使周身气血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杂病源流犀烛》云:“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思虑过深,更兼脏器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热、食、痰也。”其意在强调机体脏气弱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气血留滞是病机关键。《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气血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类证治裁·郁证论治》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3)虚气与留滞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病机变化。《医经溯洄》曰∶“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本气自病郁者,皆郁也。”总之,本病或因年老体衰、元气亏虚(虚气)、气血不足,不能布达全身可发生“归并”而郁,运行无力则气血运行迟缓而滞;亦可因情志所伤、气机郁滞、瘀血痰浊阻滞(留滞)而耗伤气血,使虚者更虚。这种虚实转化病机,笔者[2]曾以“虚气留滞”病机理论进行阐述。

现代研究认为,本病与脑白质区血管解剖因素、神经血管单元稳态失衡等有关。脑白质的血供多源于软脑膜动脉的长穿支动脉,穿过脑皮质的垂直区域,沿着有髓纤维进入白质区域,且以直角形式发出短支供应白质。侧脑室壁相邻白质区域的血管相互之间的吻合较稀疏或缺如。脑室周围深部白质主要是由穿支动脉供血,导致脑室周围3mm~10mm范围内成为白质区域动脉供血的分水岭区,因此在脑缺血或发生低灌注时,该区极易发生缺血改变。影像学研究表明,脑白质异常信号与脑部微血管病变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皮质醇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内皮功能障碍、凝血因子改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日间血压波动、载脂蛋白E多态性、颈动脉内膜增厚、血管紧张素原、缺血性脑卒中史以及心脏病史等所致的动脉硬化易致深穿动脉缺血,其他包括可能与WML发病机制有关的因素。一些全身性因素,如心搏骤停、麻醉意外、心力衰竭和降压药应用过量等引起的分水岭血流降低也与WML有关。慢性血管损伤致脑室周围血管变薄或胶质增生,最后导致白质脱髓鞘。在慢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过程中,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稳态发生改变,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如少突胶质细胞对缺血高度敏感,具有缺血易损性。因此,神经血管单元的失稳态,特别是血脑屏障的破坏在脑白质损伤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脑白质病的发生既有遗传(禀赋)、心理(情志)、社会背景(饮食起居)等因素形成元气亏虚的发病基础,又有解剖生理病理引起的气滞、血瘀、痰阻、毒聚等病机变化。

3 脑白质病变临床特征及培元通滞法的提出

脑白质病变具有如下特点[3]:(1)髓海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特征。MRI的WMH是目前临床诊断脑WML的主要依据。WML在 MRI上的具体表现为:围绕侧脑室前、后角以及放射冠异常高信号;围绕侧脑室的条状或环形异常高信号;深部白质或基底节区点状异常高信号;位于白质的斑片状异常高信号;弥漫性改变,异常信号融合成片,弥漫分布于大脑白质区;(2)认知功能下降是元气亏虚的主要证候特征。WML达到一定程度才可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这可能是广泛的白质损害影响额叶、边缘皮质、干扰丘脑-皮质纹状体-皮质通路所致,老化大脑的白质损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而不同部位的白质损害又可能导致不同认知领域的功能下降,但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WML对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会促进认知功能衰退的进程,增加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转化为Alzheimer病(AD)的风险;(3)抑郁障碍为气血郁滞首发症状。WMH比脑梗塞对抑郁症状有更大的影响。晚发抑郁障碍患者在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方面明显低下,快感缺乏和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早发抑郁再发作者在情节记忆方面明显低下。另外,执行功能不良可能是老年性或血管性抑郁的核心症状,因此称为抑郁执行功能不良综合征(DES),可能与额前皮质下环路功能不良有关;(4)残疾和运动功能低下多为本虚标实,痰瘀互结,毒聚络损。

综观本病的证候,不外元气亏虚与气血痰浊郁滞两端。由于本病证候多虚实并见,培元须防其滞,通滞恐伤其正,在老师王永炎院士关于脑血管病“虚气留滞”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脑白质病变的病机和证候特点,提出了“培元补虚、开郁通滞”为脑白质病变的治疗总则,即培元补虚治其本,开郁通滞治其标,从而实现虚实互调、标本兼顾的目的。或以培元补虚为主,如人参归脾丸、肾气丸等加减补气助阳,百合地黄汤、地黄饮子等加减养阴补血;或以开郁通滞为先,如以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更有培元通滞兼顾,我们应用具有益气开郁功效的开心解郁汤治疗本病已取得较好疗效,其他如具有健脾化痰的橘皮汤、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等均可用于本病的治疗。

4 培元通滞郁法在治疗脑白质病中的应用

4.1 益气开郁为先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津液均有赖于元气的推动、温化与摄纳。元气亏虚、气血津液运行无力,因此气机运行不畅,首先是气滞,进而气滞痰阻或气滞血瘀。神明不能内守,则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可伴性情急躁、胸胁憋闷胀痛。从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发病过程来看,在元气亏虚、髓海不足的基础上,留滞首先表现为气机郁滞,先有抑郁,伴有轻度认知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脑白质病变加重,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可发展为痴呆[4]。因此,治疗除培元补气外,更当开郁理气。正如《医方论·越鞠丸》中亦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临床常用开心散合四逆散加减。

4.2 培元化痰杜渐

脑WML多因年老体衰、元气亏虚,由于脾虚不运、津液不能正常运化和敷布,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加之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冷,中阳被伤;或过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若痰浊内阻,上扰清窍,则会出现神思不定、惊恐不安、记忆力减退等。《明医杂著》云:“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薰蒸成聚而变为痰焉。”《景岳全书》谓:“痰之作,必由元气之病……元气不能运化,愈虚而痰愈盛也。”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者,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因此治当补气化痰、防微杜渐。临床常用橘皮汤(人参、茯苓、半夏、陈皮、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炙甘草、旋覆花)加减。另外,脾虚水液不化、痰浊内生者,攻之则痰益盛,补之则痰自消,则当益气健脾,温阳化痰可选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方加减。肾不纳气、水泛为痰者,治当补肾气、助气化、行痰湿,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半夏、沉香等化痰降气药。《医旨绪余》说:“若因脾胃虚寒,而痰凝滞者,宜用理中化痰丸;若因脾虚而痰滞气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因脾胃虚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

4.3 补气活血为治

脑白质病变患者多年老久病,脏腑气血虚弱,气血运行无力,则气血运行不畅,故瘀滞产生,形成气虚血瘀;或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影像学研究发现,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多伴有腔隙性脑梗塞,或易发生脑梗塞。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脑白质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结果[4]。因此,气虚宜补,血瘀宜行。《内经》:“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补气活血“能使周身气血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临床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4.4 扶正解毒疗损

脑白质病变在留滞的表现上尚有内生毒邪,常与痰湿、瘀血、火热等裹撷为患,因此又有“痰毒”、“湿毒”、“热(火)毒”、“瘀毒”等之称,随着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有“毒损脑络”等病机理论,在治疗上宜补虚解毒、通络疗损。补虚以充气血、填精补髓、调动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解毒以祛除损害因素,通络以畅通气血的渗灌,从而阻抑脑缺血级连反应的损伤。临床常用济生肾气丸、地黄饮子加解毒通络之品忍冬藤、连翘、地龙等。

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形成与气血关系密切,病机虽可概括为“虚”、“滞”两端,但虚有阴阳气血的偏损,滞有气、瘀、痰、毒之别,相互影响,兼夹为患。因此,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以培元、填精补髓,直接针对脑白质病髓海空虚为治;行气、化瘀、祛痰、解毒以通滞,针对形成脑白质损伤的病理因素及病机环节,通络疗损。以上治法当随证施用,灵活变化,不可拘泥。

5 结语

由于本病具有年迈体衰、影像学改变、认知功能减退、抑郁、残疾和运动功能低下等临床特征,由元气亏虚、气滞血瘀痰阻毒聚所致,提出培元通滞的治疗原则,但气血有偏损,培元又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别。本文从留滞之邪具有不同的病理特性,分别阐述了益气开郁、培元化痰、补气活血、扶正解毒的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而对培元之法尚未详述,需当临证变通。培元通滞治疗本病,强调培元不忘理气活血、化痰通络,通滞不忘培补气血、调理阴阳和辨证用药。但由于形成WML“虚气留滞”的病机较为复杂,涉及环境、社会、心理、生物遗传等多方面因素,还应结合临床、社会心理、神经解剖、神经影像、病理生理、药学等多领域、跨学科知识,通过广泛协作,才能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和培元补虚、通络化滞法的客观性,为中医辨证治疗脑白质病变的临床实践和证候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

[1]夏 韵,向 军,刘小雨.增龄、脑缺血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3):410-412.

[2]黄世敬,尹颖辉,王永炎.论“虚气流滞”[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6):22-24.

[3]黄世敬,吴 萍.血管性抑郁症与虚气留滞[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901-902.

[4]黄世敬,王彦云,陈宇霞.血管性抑郁与脑白质损害[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1):20-22.

猜你喜欢
培元元气白质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幸福就是跟你走
景行行止
——蔡培元、林风眠在杭州 纸本水墨 林皖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