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绘画艺术对医学图谱的影响

2012-01-25 05:57李成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本草绘制图谱

王 琳,李成文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8)

宋元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达到了鼎盛阶段,绘画理论日臻完善,画史、画论、绘画鉴赏集录、收藏著录等专著相继出现。绘画的繁荣与普及,使许多医学家、画家、文人将其应用到中医学领域,利用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等绘画技巧,描绘本草形态、脏腑结构、经络腧穴、舌诊图示、脉象图示、疮疡外观、正骨手法等,从而形成了医学图谱、挂图、插图、配图等多种系列,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1 宋元绘画艺术盛行

1.1 商品经济促进绘画艺术的繁荣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尤其对绘画的需求更大,极大地促进了画家们绘画研究与创作热情,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各成体系,彼此间互相影响、吸收、渗透,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鉴赏、收藏名画不仅成为时尚,绘画的买卖交易市场也十分活跃。如北宋画家燕文贵初入开封时,就在天门道上出售自己的山水、人物画;许道宁也曾在开封端门外将自己所作的画随药卖出。京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形影不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售”[1]。北宋汴京最大的自由贸易中心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2]”南宋时书画买卖更盛,都城临安行铺多达414家。元朝更是“憧憧十一门,车马如烟云”。

1.2 设立绘画管理和教育等机构

宋元绘画的繁荣,还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及皇帝的喜爱。政府成立翰林图画院,与书艺局、天文局、医官局并列,并开展了画学教育,使中国绘画创作水平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2.1 成立翰林图画院 北宋雍熙元年(984)政府设置翰林图画院,招募画师,以繁荣绘画艺术,并承担为夷王作画的对外事务。宋徽宗更是重视图画院和院体画的发展,健全编制,扩充机构,广揽人才,按等级分为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4个职别,以提高画院画家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如对张择端、李唐等授以职衔。《宋史·职官志六·入内内侍省》中记载:“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凡执伎以事上者皆在焉。”并准许高职别的画家上朝,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官服,挂饰佩鱼。且“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3]。南宋除了沿袭画院旧制外,又增设甲库、修内司等机构,画院新人辈出。南宋四家中的马远、夏圭,减笔人物画家梁楷、花鸟画家阎次平等都是画院中坚,推动各门绘画的发展。同时绘画理论也趋于成熟,画史、画论、绘画鉴赏集录、收藏著录等相继出现。如宋政府主持编撰了《宣和睿览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等艺术典藏巨著;董逌的《广川画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米芾的《画史》、邓椿的《画继》等;元代重要画史著作如夏文彦《图绘宝鉴》、庄肃《画继补遗》等。

1.2.2 开展画学教育 崇宁三年(1104年),宋政府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绘画教育机构——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开创了国家绘画教育的先河,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绘画人才,而“画学”也被正式列入科举之中,以画取仕。“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邓椿《画继》卷一·圣艺)。画家可以通过考试入宫为官,给画工和画学杂流开通了一条与科举并行的入仕途径,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各阶层对绘画艺术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了宫廷绘画进入了历史的巅峰。

1.2.3 设立“秘阁”收藏图画 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2年)令天下郡县搜集古今名画,由黄居寀和高文进负责鉴定工作。端拱元年(988年)在崇文院(国家图书馆)的中堂设立“秘阁”,贮藏绘画珍品。

1.3 绘画艺术的普及

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绘画理论成熟,使绘画得以普及,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挂画和插花、点香、品茗被称为宋代生活四艺。人们在生活、建筑、婚育仪式、宗教活动、宴会庆典、节日习俗、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中普遍使用绘画作品,并成为一种时尚。民间还有专门从事绘画布置的室内装饰机构“帐设司”,负责宫廷、茶馆酒肆、家庭的绘画装饰、陈设以及屏风、画帐、书画等绘画作品的对外租赁业务。苏东坡的名句“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即是这种风尚的真实写照。

2 对中医学的影响

宋元绘画的繁荣与普及,使许多医学家、画家、文人利用如花鸟画对动物形象、解剖结构的注重,人物画“白描法”的线条表现力,山水画精确表达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等绘画技巧,来描绘本草的形态,绘制人体结构挂图、舌诊图、脉象图等,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1 绘制“形象医学”之医事图画

“形象医学”是以绘画的方式反映各种医学保健活动,诸如治病救人、患病请医、讲究卫生、揩齿刷牙、洒扫庭院、拦护水井、建造厕所、煮沸食物与牛奶等。宋代涌现出不同体裁的医事画卷,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人绢本绘画《眼药酸》,是宋代眼科独立发展的实物见证。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李唐《灸艾图》,是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郎中为老翁治病的场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给妇女怀中的小儿看病,刘家药店的“刘家上色沉檀栋”丸散、膏丹的大招牌以及杨家诊所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医药的盛况。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韩城市盘乐村发现发掘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宋代壁画墓,首次发现了表现中医中药的整幅绘画作品,其中两男子在研究中医,一人双手分别托有大黄和白术两袋中药,另一男子手捧《太平圣惠方》,为宋代医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素材。

2.2 绘制解剖图谱

北宋绘制的我国最早解剖图谱《欧希范五脏图》,体现了白描法用线条塑造形体的形态、质感、空间感特点,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开创了中医解剖学的新局面。杨介等绘制的《存真图》,既有人体胸腹内脏的正面、背面和侧面全图,而且还有分系统、分部位的分图。如《肺侧图》、《心气图》、《气海膈膜图》、《脾胃包系图》、《分水阑门图》、《命门大小肠、膀胱之系图》,居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宋·朱肱《内外二景图》也为特色鲜明的解剖图谱。这为中医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使传统推理思维方法转向与实体解剖并举,促进了藏象理论、针灸学说和脏腑辨证纲领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2.3 绘制诊断图谱

南宋·施发《察病指南》首次创造性地将历代脉学文献中提到的33种脉象,依其指下形象标准一一描绘成脉图,比单纯文字描述更加直观,提高了对不同脉象的认识和鉴别。元·杜本在《敖氏伤寒金镜录》中绘制36幅舌象图,并载方治于图下,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图谱。“《敖氏金镜录》一篇,专以舌色视病。既图甚状,复著其情,而后别其方药,开卷昭然,一览俱在[4]”。金·李杲《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辨析男女各种病脉之异同,并附图表加以说明、论述脉证诊法。

2.4 绘制本草图谱

宋代特别重视绘制本草形态,以便于鉴别真伪,保证用药安全,并给后世留存1000余幅药物写生图,多采用写实、山水画绘制的手法等。如北宋政府编纂《图经本草》,所载780种本草中就有635种绘制有形态图933幅,且大多数为写实图。北宋·唐慎徽《经史政类备急本草》载药达1746种附图933幅,所绘“草”、“卉”、“根”、“叶”、“茎”、“花”等质量上乘,可按图检索药物。如兰科植物石斛与天麻的木刻图,生动逼真。故此书以内容丰富,制图精细、实用性强而备受医家推崇。南宋著名画家王介“善作人物山水,似马远、夏珪,亦能梅兰”[5],撰著《履巉岩本草》收药206种,每药1图,为今存最早之彩绘地方本草图谱。药图均系写生彩绘,主要采用双钩法,其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形态逼真,并常截取植株局部以表现全体。如接骨草(木)仅绘一树干和一叶,五叶藤(乌蔹莓)仅示一卷和一叶,红花、天仙莲重点描绘花序等,都较好地反映了它们的特征,表现出以马远、夏圭为南宋院体山水画“偏角山水”的新画风。“本图朱砂矿绿,历久如真,铁画银钩,古朴有力。宋以后之本草墨迹,以余所见,惟有明画家赵文俶所绘者可以并驾”,足见其绘图之精良[6]!《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有900余幅插图,写实逼真,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医药和动植物木刻系列图谱,被后世反复翻刻重雕。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怍跋赞曰:“此书字画图绘惟宋版最精者可相上下,视元版则霄壤矣。[7]”金·张元素《珍珠囊》,其书首列“药象阴阳”,将时、卦、季节、用药集于一图,首次将《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原则与具体药物相结合,使中药理论更加丰富而系统,对金元医家及后世直至当代中药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怪乎宋代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七十五卷》中评价说:“……惟本草一家,人命所系,凡学之者,务在识真,不比他书只求说也。”

2.5 绘制针灸图谱

北宋政府编纂《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时,以唐·《甄权针经钞》、《山眺针灸经》为基础,宗《千金·明堂三人图》之例,绘制12张人形图,即以偃、伏、侧三人图形为纲,每图形再衍化为4图,并与正文所述穴位的名称、主疗疾病及针法相应,共标识了290个穴位;卷100附有45张人形图,图文并茂,强调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南宋·朱肱《重校证活人书》绘制6幅经络图,把经脉循行文字以图的形式予以展示,为学习、理解经脉循行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史料,也对后世绘制经脉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经脉图的传承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及创制针灸铜人,对于解剖、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人耆年《备急灸法》记述了22种病证灸治方法图谱,为用灸法治疗痈疽、肠痈、疔疮、突发心痛、小便不通、溺水、自缢等病提供参考。庄绰《灸膏肓腧穴法》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插图。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附图46幅,结合本人针灸临床经验和心得,对针灸学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元·忽公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首绘脏腑前后任督二图,统论经脉循行規律。”滑寿的《十四经发挥》绘图16幅,包括正、背面骨度挂图和十四经的经穴分图。全书具有既注释以解疑,又绘图以示意,对经穴分布则缀以歌括的鲜明特色,成为后世学习针灸之范本。吕复赞曰:“观其图章训释,纲举目张,足以为学者出入向方,实医门之司南也”[8]。胡元庆《痈疽神秘灸经》附插图论述十四经脉中治痈疽的主要腧穴及其灸治方法,颇有创造性。

2.6 其他图谱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脏腑解剖与经络、腧穴绘一图,别开生面。宋·李駉《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对《难经》原文随句笺解,训释并重;并于序论部分绘以注义图17节,图文互释,相得益彰。金·成无忌《注解伤寒论》卷首列“运气图”。金·张从正《儒门事亲》绘制撮要图,以图表方式表述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基础知识,类分缕析、直观明了。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共载专题论述104篇,附图表助述《内经》、《难经》和脉法、针灸等。元·滑寿《难经本义》特列“图说”,附图 11幅,辨论精确,考证详审,并有重要发挥,备受后世推崇。元·李仲南《永类钤方》“诊脉图诀”,以医经为本,以图散形式对比论述“伤寒”与“杂病”两大证候的脉、病、证、治等内容,并以三因之说加以阐发。钤而为图,贯穿彼此,互为发明,使人一览了然。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首绘“五发(癌、瘭、疽、痼、痈)图”,如“癌原图”描述体表及肿瘤形状特点,颇为形象。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五轮图,以《灵枢》对眼与五脏关系进行图解,并绘制有“痨虫图”。《银海精微》进一步发展宋代眼科72证说,列举80种目疾并逐一附图,以说明其病位和症状。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详细阐述食、养、医的作用,并附有21幅精美插图和本草图谱168幅。

总之,宋元绘画艺术被用来绘制与中医有关的图谱、挂图、插图等,促进了解剖学、诊断学、本草学及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医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宋·邓 椿.画 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78.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2.

[3]宋·邓 椿.画 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45:124-125.

[4]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36.

[5]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84.

[6]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3.

[7]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523.

[8]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十四经发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454.

猜你喜欢
本草绘制图谱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基于Excel VBA和AutoCAD的滚动轴承参数化比例图绘制方法
绘一张成长图谱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超萌小鹿课程表
为雄安的交通绘制一张蓝图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