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冬季旅游发展策略思考

2012-01-28 18:25龚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温泉河南省资源

龚新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52)

伴随着气温的下降,星星点点的雪花飘落,中原大地上热闹喧嚣的旅游场景也慢慢消失了。河南省内大部分旅游景区已进入传统的“淡季”,不少景点开始执行淡季价格,有的景区门票价格降幅甚至达到六成,也有部分知名度不高、冬季游人稀少的景区就开始了每年的“冬眠期”。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适宜旅游”的季节却孕育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国家休假制度的调整、国民出游习惯的改变,使得冬季旅游需求依然旺盛,旅游消费不断增长,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根据百度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2010年全国滑雪旅游数据分析,2010年11月以来,全国冬季滑雪旅游增势异常迅猛。对于景区的使用效率而言,河南长达3~4个月的冬季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因此,积极开展冬季旅游,培育新型旅游业态,是河南省加快旅游业结构调整、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旅游业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1]。开展冬季旅游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全国冬季旅游发展态势

目前,全国冬季旅游发展呈现出如下态势:

1.“南北热,中部冷”

我国冬季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南北两头热”的奇特现象。以“东三省”为主的冰雪旅游和以“琼粤桂”为主的避寒度假旅游,是我国冬季旅游市场上两大主力品牌。而河南省所在的广大中部地区由于受到气候条件和认识度的限制,成为我国冬季旅游的“洼地”。然而,正是全国这种冬季旅游态势形成的“南北热,中部冷”的大格局,为河南省发展冬季旅游预留下广阔的空间和想象力。

2.冬季观光与休闲旅游同步

在开展冬季旅游方面,各地越来越重视“观光与休闲旅游”并重。如在黑龙江,除重视传统的旅游项目如冰雪观光、滑雪、滑冰、赏冰灯、冰雕等项目外,更加注重开发与建设如温泉保健疗养、特色美食品尝、民俗节庆表演等游客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项目,使游客能够更加全面深度体验特色冬季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在海南,冬季旅游更多的是通过各类动植物园、风情园、民俗村等的建设,让游客全面、深入了解、体验海南的风土民情。同时,海南的高尔夫和游艇旅游等高端旅游项目也得到很好发展。冬季旅游已不再是“走马观花”的单一观光旅游,而是从全方位给游客以深度的休闲体验和参与式旅游。

3.高端市场开发与大众旅游建设并重

高端旅游市场主要是指旅游市场中消费能力比较高,超过一般观光游客消费水平的群体所构成的旅游消费市场。在冬季旅游发展较好的省份,所开发的旅游项目都是既有能够满足高端游客消费的,同时又照顾到大众游客消费的旅游项目。如海南重要的冬季旅游项目既有高尔夫球场、游艇、五星级酒店、度假岛屿等设施来满足高端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也有大量的传统经典观光旅游项目以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使两者达到平衡发展。在黑龙江省,除了每年在太阳岛上开展的“冰雪文化节”能够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的需求外,亚布力和二龙山滑雪场也相继推出能够满足高端旅游消费的旅游项目。两端市场的开发,高低搭配、互为补充,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体系,共同推动黑龙江冬季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4.民俗特色旅游成为亮点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2]。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无论是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还是东南的广东、西南的云南等省份,都把冬季旅游开发重点不约而同地放在对当地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展示方面,使之成为冬季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之一。如黑龙江开展能够体现赫哲人生活的冰上捕鱼、雪地狩猎、住雪屋、品美食项目等,海南省推出的琼海椰寨“农家乐”、黎族风情体验、冲浪潜水等休闲旅游项目,云南省的民族风情村体验、傣乡探秘、泸沽湖风情感悟等。打造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已成为各地冬季旅游开发建设的最大亮点。

5.各地重视,大力发展

在开发冬季旅游市场方面,全国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和华南地区海南、广西、广东等省份,都凭借自身拥有的良好气候资源、生态资源和民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季旅游。黑龙江正在努力构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国际滑雪旅游胜地”和“世界冰雪旅游名都”。新疆借助举办“冰雪旅游节”,不断扩大冬季旅游优势。海南省在构建“国际旅游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冬季避寒旅游胜地”整体形象的塑造。贵州省更是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全省冬季旅游的意见》,努力“把贵州建成冬季旅游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冬季旅游目的地之一”。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对冬季旅游市场的开发,纷纷出台相应对策措施,抢占全国冬季大旅游市场。

二、河南省冬季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尚未很好挖掘,潜力巨大

河南省拥有众多的冬季旅游资源,已经开发的区域有伏牛山区、小秦岭山区和南太行山区的一部分。河南省开展的主要冬季旅游活动是以冬季观光、滑雪滑冰、温泉洗浴等旅游项目为主。对冬季旅游的开发还仅仅停留在单点和小区域,尚未进行整体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冬季旅游产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这些旅游产品与冬季旅游发达地区的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观光产品多,休闲产品少

通过对河南省已经开展的冬季旅游项目进行分析得出,河南省现有的冬季项目多数集中在冰雪观光、滑冰滑雪、温泉洗浴等单一项目方面,存在“观光产品多,休闲产品少”问题。这与河南省山地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不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

3.大众产品多,特色旅游产品少

目前,河南省已开发的冬季旅游产品很有限,仅仅局限在冰雪观光、温泉洗浴等大众产品类型,缺乏地域特色。河南省单纯开展冬季滑雪滑冰、冬季观光等旅游项目并不是自身最大的优势,与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北三省开展的冬季旅游项目相比,没有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形成特色市场和较大的影响力。旅游产品的过于单一且缺乏新意,严重制约了河南冬季旅游发展。

三、河南省冬季旅游发展优劣势分析

1.典型过渡气候旅游资源

河南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上,既具有北方开发冬季旅游的低温气候条件,也具有南方开展“冬季避寒”的旅游资源。全省11月份至次年3月份的平均气温在-6.3℃ ~5.8℃,是很好的气候旅游资源,可以开展如滑冰滑雪、观冰雕冰挂、云海雾凇等很多旅游活动。同时,多样性的生物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地质地貌类型使得河南省开展冬季旅游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温泉地热旅游资源

河南自古就是温泉之乡,在远古时期,已有轩辕黄帝利用温泉的记载。特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横跨河南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八百里温泉带”,也给中国温泉文化赋予了深厚的内涵。河南省18个地市几乎都拥有温泉地热资源,水质、水温和周边环境非常适宜开发高档次温泉疗养度假旅游。较为著名的有信阳汤泉池温泉、鲁山温泉带、南召莲花温泉、三门峡温泉带、济源温泉带等,还有像鄢陵花都温泉地热、新乡小冀温泉地热等。河南目前对温泉地热旅游资源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旅游市场和影响力。今后对温泉地热资源的深层次和富有文化内涵的开发建设,将会为冬季避寒旅游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

3.特色人文旅游资源

河南省是文物资源大省,全国“八大古都”4处在河南,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独树一帜。包括传统民俗风习、特色节庆、婚丧嫁娶以及古村落、古街道、古寺院等在内的各类人文旅游资源,门类繁多,几乎应有尽有。尤其是特色民俗风情更是独具魅力,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3]。在这些人文旅游资源中,很多适宜冬季旅游资源开发,以展示中原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民俗风情。

4.巨大客源市场

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10年年末,河南省人口已达9 400万。人口数量上和经济发展上的优势,使得河南拥有一个庞大的潜在旅游客户群体。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和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河南省的客源市场开发潜力不可估量。目前,全省参与冬季旅游的游客比例正在逐年提高。从出游习惯、消费习惯、出游区域等方面分析,河南“人口第一大省”的优势,将会对全省冬季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发展冬季旅游的劣势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对于河南而言,真正开展冬季旅游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由于起步较晚,与冬季旅游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食、住、行”等设施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到冬季旅游大发展。同时,由于对冬季旅游发展认识不足,造成已经开展冬季旅游的旅游景区收入主要集中在产品销售收入上,没有围绕产品开展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开发,景区收益较少,收益结构不合理,全省大范围开发冬季旅游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河南冬季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是促销宣传与旅游线路开发滞后。尽管河南省冬季旅游潜力较大,但开发不足,宣传与推介力度不够。很多景区在冬季旅游宣传的力度上,不及常态旅游的投入;已经开展冬季旅游的景区在宣传促销上投入较少或基本不投入。河南省冬季旅游多为散客自驾出游,团队出游较少,很多开展冬季旅游的旅行社把主要精力放到全国已有的热门线路,如海南线路、黑龙江线路、西南线路等,对省内可以开展冬季旅游的线路认识与开发不足,现有冬季旅游线路多为“点—点”对应,缺少统一规划与设计。

四、河南省冬季旅游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冬季旅游,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正是由于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内,同时地貌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过渡的特征,使得河南省拥有良好而独特的冬季旅游资源[4]。不但如此,河南省还处在“东西文化交融带”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使得全省的冬季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开发潜力巨大,完全可以通过高水平的开发建设,形成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冬季旅游系列产品。

河南省发展冬季旅游的出发点要从完善全省整体旅游体系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冬季旅游不仅仅是作为夏季旅游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全年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完善的冬季旅游产品体系,使河南省冬季旅游在全国大的旅游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各级主管部门和旅游景区要在开发冬季旅游项目上,要转变思想,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尽快提升河南省冬季旅游的整体形象。

2.重点开展民俗旅游,打造特色旅游

对于发展旅游而言,“资源是旅游的基础,特色是旅游的灵魂”[5]。这同样适用于冬季旅游的开发建设。发展冬季旅游,重点在于打造自我特色。河南冬季旅游的开展应该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要突出已有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强调发展自我特色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可以通过将各类特色民俗旅游资源与传统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冬季旅游产品,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原文化的旅游产品,使全省冬季旅游在全国的冬季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河南省温泉地热资源十分丰富,这将成为开展冬季旅游的优势资源和重要载体。通过对温泉地热资源的开发建设,努力培育系列旅游产业,特别是建设以温泉地热为中心,融合古典小城镇、民俗村落、山水景观、冰雪体验等旅游互动项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冬季旅游产业集群。

3.关注近距离旅游市场和大众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质量,决定了旅游吸引力大小[6]。河南省并不具备开发国际品牌和辐射全国的冬季旅游资源,这也就决定了其吸引力有很大的局限性。正是基于此,河南冬季旅游活动的开展,应该基于省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大众参与的特色冬季旅游项目建设,数量和质量建设同步进行,以“大众旅游为主、高端消费为辅”为开发理念,突出民俗文化与山水旅游的结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冬季旅游。

同时,通过借鉴冬季旅游发达省份的开发经验,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冬季休闲旅游产品,尤其是游客参与性强的冬季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冬季旅游种类,以满足冬季旅游发展的需求。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与冬季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与常规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宾馆住宿设施、冬季旅游道路、旅游装备、旅游商品等方面,都有其特点。而河南冬季旅游最薄弱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强力打造适应于旅游发展需求的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对现有的设施要通过提升和改造,使之能够满足开展大规模冬季旅游的需要。

5.强化宣传与推介

在冬季旅游的宣传促销方面,河南省完全可以借鉴外省较为成功的经验,如四川、云南、海南、黑龙江等省份。四川省每年进入11月,就在省内外各主要客源地进行冬季旅游产品的整合营销,如2007年,在台湾推出“一冷(冰雪)一热(温泉、攀西阳光)”旅游产品;2009年,又推出了“5S”(即 Snow/冰雪、Spring/温泉、Sun/阳光、Sport/运动、Style/风情)特色冬季旅游产品;2010年,专项推介了九寨沟、峨眉山线路的冬季旅游产品等。河南省也可以这样,每年对不同的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个主题,如“冬季体验中原民俗文化”、“温泉与冰雪”、“冰雪风光、古都探寻”等,强化特色专项旅游宣传与推介。通过加强冬季旅游活动的宣传推广,力争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 语

总之,冬季出游的升温表明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也意味着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在趋向成熟。冬季旅游对于促进河南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季节与区域平衡,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而从河南省各地旅游资源现状来看,河南省冬季旅游潜力巨大,的确是一座尚待深入挖掘的宝藏。

[1]龚 新,贾 晶.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设计[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2]梁朝林,陈麦池.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其策略新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99-201.

[3]龚 新.发展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3):46-49.

[4]王庆生,等.河南旅游开发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5]龚 新,邓 廷,宋立生.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河南科学,2002,20(4):466-469.

[6]张 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温泉河南省资源
KAI BEPPU温泉酒店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铭湖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