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

2012-03-07 07:59于京波
化学教与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原理高中化学化学

于京波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48)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美国高中化学课程的引进,在拓宽教师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融合。其中,适应美国高中化学教材,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由美国著名教育书籍出版集团Holt,Rinehart and Winston出版的Modern Chemistry,是美国高中化学经典教材,自1918年第一版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与我国高中化学教材相比,Modern Chemistry在知识体系、教学目标、原理讲解和实验设计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一、Modern Chemistry的特点

1.知识体系——结构完整,着眼发展

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教材的章节目录如表1所示。

表1 Modern Chemistry章节目录

教材涵盖了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涉及化学学科的四大重要分支学科——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完整地展示了化学学科的框架。教材内容广泛,但在知识深度方面要求不高,学生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将会对化学学科的整体结构和各分支学科研究范围有清晰的认识。

教材不仅能向学生展示化学学科的框架,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有志于在化学领域深造的学生将起到过渡作用,主要体现在:(1)完成高中化学课程时,学生会对化学学科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2)进入大学后,基于对各分支学科的了解,学生可以准确地将个人兴趣和特定的化学专业“对号入座”,明确发展方向。

2.教学目标——重视方法,问题驱动

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囿于解决某一问题,而是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实现化学学科思想的渗透。相应地,教材的内容安排多采用 “问题——方法——更多问题”的问题驱动型模式。

研究分子构型(molecular geometry)的过程中,教材首先展示分子构型的多样性,引发学生思考分子构型多样性的原因。之后,提示学生:分子中的价电子对由于相互排斥作用,尽可能趋向彼此远离。学生遵循这一原则,掌握解决分子构型问题的方法——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theory),进而推断 BeF2、BF3、CH4等分子的构型,深化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理解。

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部分,教材以生活情境引入后,指出:化学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碰撞频率和碰撞效率。间接地提示学生: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反应物的碰撞频率或碰撞效率,就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启发学生思考:反应物性质、表面积、温度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反应物的碰撞频率或碰撞效率从而产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结果的?最终实现碰撞理论的活学活用。

3.原理讲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教材涵盖了大量化学原理,而化学原理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教材内容的高度抽象性,由此衍生出两个关键问题:(1)如何将抽象的原理解释得全面、透彻,使学生易于接受;(2)如何结合生活情境将枯燥而抽象的原理形象化,使学生乐于接受。

教材秉承了学术性文章所具备的规范、严谨、逻辑性强等特征,但用语朴实,解释详尽,并在教材中加入大量资料,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以教材中的一处概念教学和一处原理教学为例:

① 在阐述数据的 “精密度 (precision)” 和 “准确度(accuracy)”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时,教材并不是罗列概念便草草了事,而是以一种常见运动器械——飞镖为例:飞镖彼此间的接近程度代表数据的精密度,飞镖与靶心的偏离程度表示数据的准确度[1]。学生普遍反映:这一范例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极大地简化了对两个概念的辨析和理解。

图1 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区别

②化学平衡移动是化学平衡的教学难点,初学者经常困扰于难以将“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一精炼规律理解并应用于纷繁芜杂的平衡体系。教材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对于每一种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均配以化学反应作为范例,而讲解过程更是不惜笔墨,将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说懂、说透。

以教材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解析为例,教材先阐明其应用范围:压强仅影响有气态物质存在的平衡体系;气体物质的量有变化的反应。

继而分析化工生产的重要反应——合成氨N2(g)+3H2(g)⇌2NH3(g),提出问题:如果压强增加,体系怎样才能减弱这种改变?再通过分析气体压强与气体物质的量的关系得到结论:平衡右移。

教材中还经常出现“让我们设想(Let us consider)”等话语,给学生一种朴实、亲近的感觉,会让人感觉是在聆听一位细致、耐心的教师的讲解,而非面对冷冰冰的文字。

4.实验设计——贴近生活,鼓励探索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原理的应用,深化对原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形成“我要通过实验验证”和“我想试试看”的科学探索意识,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也真正地体现了实验的价值。

“让原理贴近生活”,是教材实验设计的核心思想。实验材料也往往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例如:第2章——测量与计算的实验——爆米花中水的质量分数,实验的设计意图是体验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巩固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研究对象则是爆米花。实验首先介绍爆米花的成因:玉米内部的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发生体积的急剧膨胀,辅以压强调节,最终导致玉米爆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希望探究:玉米里水的含量究竟有多少?以至于能形成爆米花。进而通过测量爆米花样品加热前后的质量损失求算水的含量,找到答案的同时,实验的设计意图也潜移默化地得到落实。

在这些实验中,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创想,令人印象深刻,第5章——元素周期律的实验——1869年,门捷列夫的实验室(The Mendeleev Lab of 1869)便是其中之一。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之所以被科学界接受,主要原因是他对当时几种未知元素性质的准确预测,而这一准确预测体现着他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理解与应用。实验以上述情境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单质样品、周期表、化学手册,让学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应用元素周期律”的方式推断一些周期表中尚未出现元素的性质。实验中,学生将亲历大师的研究过程,进一步认识周期律的应用,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与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二、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美国高中化学教材——Modern Chemistry呈现“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教材知识体系以化学原理为主,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教学目标关注学科方法的落实;原理讲解详尽,使学生易于理解;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

教材中体现的立足学科知识体系建构,重视学科思想渗透,鼓励实验探究等教学理念,正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课程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借鉴国外教材,完善教学手段,将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亦会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

[1] Raymond E.Davis, Regina Frey, Mickey Sarquis et al.Modern Chemistry [M].NewYork:Holt, RinehartAnd Winston Company, 2009, 197, 568, 44, 598, 598, 598,5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猜你喜欢
原理高中化学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奇妙的化学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