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的沟通策略

2012-03-19 10:31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3期
关键词:教职工管理者高职

许 路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1)

校、系(部)二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全面推行了校、系(部)二级管理。然而,由于校、系(部)二级管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很多学校原本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后就更容易出现多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校、系(部)二级管理的目的是把管理主体中各个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使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以提高管理绩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把学校整体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展开,达到“降低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1]。而科学地运用沟通策略则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助推器”。

1 我校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学校,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当时的规模下,学校实行一级管理模式。学校升格后,随着专业的增加,教师的增多,班级的扩大,一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学校的规模,只有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区分各层次功能,明确各层次职责,才能实施有效管理。2007年底,学校成立了护理系、药学系和基础部,实行校、系(部)二级管理。

在实行校、系(部)二级管理的5年中,学校对于系(部)级管理组织,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人员安排、责任划分、权力分配等方面都进行了有力的推动。校级管理机构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宏观调控、目标管理、信息反馈以及协调指导,系(部)级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与落实,进行教学、科研的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同时有一定的管理自主权。管理的重心下移,使资源配置更优化,工作目标的分解更细致,管理措施更具体,成效更显著。可以说,校、系(部)二级管理是高职院校有效的管理模式。

然而,在实施二级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级的增加,很多工作要求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教学一线,有时还存在职能部门与系(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指责,甚至影响到某些工作的开展。虽然学校早已做好“磨合期”的思想准备,但各层管理人员在沟通能力、沟通技巧、沟通策略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二级管理中主要的沟通障碍

2.1 一级管理的习惯性思维

在我校92年的办学历史中,无论是教职工还是管理人员,一级管理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总是习惯说“以前是怎样怎样”、“一直都是这样做的”等,对新的管理模式一时无法适应,甚至有抵触情绪,不能理解二级管理是学校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由之路,总是以以往的思维来思考新模式下的各项工作,使沟通不畅。

2.2 信息失真

由于二级管理层级的增多,信息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较一级管理更易失真。当信息自上而下传递时,下级会揣摩上级的意图,从而导致信息膨胀;有时也会由于层层传递,导致信息萎缩或走样。而当信息自下而上传递时,下级常常会压缩或整合信息,以减轻上级负担,从而导致信息删减[2],如果重要信息被删除,就会影响上级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影响沟通效果。

2.3 管理者的经验水平

系(部)是新设机构,其管理人员有些是从教师中产生,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而组织成员之间特别是管理者之间由于缺乏沟通,或者不善于沟通,也会人为地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给沟通制造了障碍。

2.4 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

二级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各个学校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因此,对于职能部门和系(部)的工作职责虽然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不可能划分得十分清晰,这也是沟通不畅的又一原因。

3 沟通策略的合理运用

若想使二级管理顺利推行,缩短部门间的磨合期,使学校的日常管理早日步入正轨,达到二级管理的预期目标,学校各级人员首先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管理者更要学会使用沟通策略,掌握沟通技巧,提高管理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沟通对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沟通环境。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职工,都要将个人的事业追求、价值观念与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沟通氛围。学校通过各种会议、公示、网络、调研、文件、谈话、宣传以及聊天、聚会等正式或非正式沟通平台,既让教职工了解学校的信息,又让教职工有发表意见、反馈信息的渠道,以正确引导组织内部非正式渠道人际沟通的流向[3]。

3.2 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尽管沟通事关每位教职工,但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学会运用领导艺术,提高沟通技能。

3.2.1 校领导层面 校领导是学校的掌舵人,应具备对“事”的决策力和对“人”的凝聚力这两个要素[4],而这些都离不开沟通。对学校将要推行的重大变革理念,重要规章制度,文化、价值观,重要的管理思想,都需要反复沟通。领导艺术是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由领导者的智慧和经验产生的领导技巧[4]。领导要与教职工平等沟通,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思想,认真聆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培养教职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为组织作出的贡献。要把正面的反馈作为一种激励,把负面的反馈作为组织的期望[5],多鼓励、多指导,少指责、少批评。3.2.2管理干部层面 中层管理干部,既是各系(部)的决策者,又是校级指令的执行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要让其接受培训,学习管理沟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决策时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不能只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接受领导指示时应注意细节,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内容,有疑问当场提出,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重复重点内容以确认正确与否。

在与下级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即使意见不一致,也要保持理性和克制,尽量以讨论等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学会通过肢体语言强化沟通效果。职能科室对于系(部)应给予更多的帮助、指导,系(部)也要充分发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正确理解管理重心降低的涵义所在,遇事互相商量,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

3.3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良好的反馈是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如果只有沟通没有反馈,就不能保证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的正确性,不能明确传递的指向目标;而自下而上反馈的信息由于得不到处理结果,下级将失去沟通的愿望,引发工作挫折感。一旦出现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执行者就会失去沟通的信心。虽然反馈的间隔时间越短意义越大,但有时也可能无法尽快反馈,这时管理者应告之原因,不能让教职工觉得意见被忽视,没有人理会。管理者若能对教职工的意见迅速做出回应,就会鼓励其进一步沟通。通过及时而真诚的沟通反馈,可以建立教职工对管理者的信任感和沟通的认同感[6],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4 加强各部门的横向沟通

在同级管理层面,沟通同样是联系的桥梁。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虽然各部门工作任务相对独立,却又是相互关联的。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况,只顾做好自己部门的工作,维护自己部门的利益,造成有些工作无人去做,有些工作重复劳动,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各部门之间特别是部门负责人之间应多联系、多商量、多讨论,这样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形成良好的协作意识,共同为学校的管理作出贡献。

3.5 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

学校加强管理、实行改革的最终目的要落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成才是教育的根本。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到位,最终由是否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评判标准。如今,学生往往成为被管教的对象,而我校由于未成年女生占多数的原因,对学生的管理条例多、约束多,学生与学校管理者的沟通则很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消费者观念的增强,他们不再仅仅认为自己是受教育、被管制的对象,认为自身也是具有相应合法权利的“顾客”。因此,学校的管理沟通不能忽视这一群体,必须以更主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7]。要充分发挥学生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BBS论坛、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的作用,建立师生沟通平台,了解学生内心、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需求,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质量。

[1]叶敏.关于我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认识与思考[EB/OL].http://218.4.157.18/user2/17604/77174.html,2009-08-17.

[2]居民.浅析管理沟通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49.

[3]王钰,姚利民.高校管理中的沟通障碍及其消除[J].企业家天地,2007,(9):134.

[4]伊鸿慧.高校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与沟通技能[J].双语学习,2007(10):124.

[5]姚丽萍.管理沟通中的激励技巧[J].商场现代化,2007(10):112.

[6]孙纳珍.建立管理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煤炭工业,2007(10):62.

[7]陈运超.现代大学管理有效沟通的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8(12):9.

猜你喜欢
教职工管理者高职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