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2-03-25 06:12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满族旅游文化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研究室

绥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研究室

作为21世纪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很多国家都将文化作为本国的战略产业、立国产业,黑龙江省也制定了从2009-2015年的《黑龙江省推进文化兴省战略行动规划》,其中明确提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要高速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将占到GDP的5%左右,从而成为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以及黑龙江省文化强省目标的提出,为了把握未来几年文化产业成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黄金时期,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会同黑龙江大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有关人员对绥滨县历史文化资源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在探索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及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的前提下,同绥滨县委县政府反复沟通和协商,现就绥滨县历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绥滨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

绥滨县历史悠久,商周时属古肃慎地,汉朝时属挹娄,北朝时属勿吉,隋唐时属黑水靺鞨部。唐朝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在黑水靺鞨部置黑水军,开元十四年(726年)在黑水部置黑水都督府,归河北道幽州都督管辖。辽代绥滨地区的属东京路黄龙府都部署司管辖。元代归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管辖。明朝设海西东水路城站——奥里米站,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清代的绥滨先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后改归吉林将军管辖。雍正九年(1731年)增设三姓(依兰)副都统后,绥滨直接归三姓副都统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领汤原大通二县,绥滨属依兰府汤原县管辖。宣统二年(1910年),经汤原县知县奏请批准,在高家屯(今绥滨县临江村)设分防巡检。

1912年7月,绥滨划归萝北厅设治局管辖,1913年末改为高家屯警察事务所,隶属黑河道萝北设治局。翌年7月1日,改设萝北县高家屯佐治局。因高家屯以姓名屯,“似欠雅驯”,1914年10月9日,奉令改为绥东城县佐。1917年3月30日黑龙江省长公署批准,以绥东县佐所辖区域设置绥东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黑河道。1926年9月,绥东设治局移至敖来密屯(今绥滨镇西敖来村),1927年于敖来村东一公里处始放新街基(今绥滨镇),并将设治局迁驻新建局署。1929年1月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核准,将绥东设治局升改绥东县。因与热河省绥东县重名,省长公署又于1月23日发布训令,将绥东县改为绥滨县(因其地处边境,又濒松花江,取“绥靖”和“滨江”之意)。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绥滨县,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49年6月2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撤销绥滨县,并入富锦县。1963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绥滨县,以富锦县松花江以北的绥滨地区为绥滨县的行政区域,县址设于绥滨镇,隶属合江专区。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绥滨县划归鹤岗市领导。

绥滨县地处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交汇的三角地带,东与同江市、南与富锦市、桦川县隔松花江相望,县段界江线长148公里。北与俄罗斯一水相隔,县段国界线长89公里。西与萝北县毗邻,县界线长6O公里。绥滨县辖9个乡镇,全县总人口为13万人,乡村人口为1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5%。县内有汉、满、回、赫哲等17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4.1%,满族占总人口的5.33%,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二、绥滨文化资源概况

(一)历史遗迹与文物

绥滨县境内的文物保护单位陆续增加,截止到目前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奥里米城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分别是中兴古城、同仁遗址、东胜古墓群和北山古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四处,其中包括永生古墓群等文物遗址。现有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奥里米城址、中兴墓地、绥滨三号墓地、同仁遗址、东胜古墓群和永生墓地在60、70年代初进行过发掘,未进行系统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址、遗存还有百余处。

1.奥里米城址

奥里米城址东距绥滨县城9公里,南距松花江1.5公里,敖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古城南部,在城墙北面的一条大水沟就是奥里米城址的护城河。水深约有1-2米,城墙本身约有3-4米高。奥里米城址全长约2120米,现有城内面积(不含墙壕)为454,400平方米。其中北墙保存比较完好,全长有880米,城墙上存有20个马面。在奥里米城址东北可看到瓮城一处,长21米、宽34米。

北墙向西侧是一片古墓,早年曾被盗过,1973年省考古队进行了局部发掘。奥里米古城的西墙南段和南墙的大部分已被敖来河河水所吞蚀,但仍可分辨出古城正南向北近似于方形,具有明显的金代特点,其形制和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非常类似。从城内出土的铜印上刻有女真文字,经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城内出土的三足铁锅、短颈花瓶、陶罐、陶锅等都是典型的金代文物。在奥里米墓地出土的双鹿纹玉雕牌饰长3.9厘米,高3.5厘米,雕刻精美、构图奇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是黑龙江流域女真匠人的优秀作品;出土的玉印高3.7厘米,直径2.7厘米,长圆形,一端空、一端刻有龙型图,还有铜镜、金耳坠、铜钱等。

2.中兴古城

中兴古城位于绥滨县忠仁镇高力村村西0.5公里,北距黑龙江4公里。古城构筑在黑龙江高力河北台地上,是黑龙江中游较大的一座辽金古城址。古城周长1460米,近似方形,其形制与辽金时代的城址基本相同,中兴古城有一个主墙、二个副墙。城外西北、西南、东南各筑一方形城堡环护,黑龙江横贯其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整个城址的部局严密紧凑。中兴古城西约0.5公里处有一金代墓群。1973年,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12座金代古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三百余件金、银、铜、铁、瓷、水晶、陶器等。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金列鞢”和“玉石飞天”工艺精美,堪称珍贵文物。

3.同仁遗址

同仁遗址位于绥滨县福兴满族乡同仁村北4公里,东距松花江农场一连4.5公里,西距松花江农场三连5公里,东南距绥滨县城40公里。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同仁遗址被学术界命名为一种文化类型,它分为同仁一期、同仁二期文化,也称为早晚两期文化。同仁一期文化相当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同仁二期文化为辽金时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及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的三处房址用碳-14测定是勿吉人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它的发掘使我国考古界第一次接触了勿吉人的物质文化。

4.东胜遗址

东胜遗址西距东胜村1公里处,松花江支流弯把泡左岸的台地上。西南方向便是一处明代墓群。在这里有早晚两期文化,早期文化为铁器时代,晚期文化为明清时期。1991年,黑龙江省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的珍贵文物。据考证在明清时代,松花江下游的兀狄哈人(满语为野人的意思),就是现在赫哲族人曾在这里生活过。沿江一侧为居住地,靠北一侧为墓群。1998年,在东胜遗址发现了一块卜骨。卜骨的发现,证明占卜作为一种文化在当时的绥滨已流行,说明当时绥滨与中原地区不仅有商贸、朝贡关系,也有文化上的交流。

1993年,在东胜古遗址上采集到一件文物——口弦琴,它是用动物的骨片雕刻制成,窄长型、中间空,有一舌片在其中,放在口内吹能发出乐音。据相关资料载,在我国南方及东北地区,如达斡尔、锡伯族、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中现仍有流传。但东北的口弦多以金属制成,南方地区则用竹子制作,因竹有弹力,易弹拔而不易折断。而此骨质口弦,无疑是对研究这一地区的原始乐器史又增一新例,大大丰富了此遗存的文化内涵。

5.北山古城

北山古城位于绥滨县北山乡繁荣村东南2.5公里处的一个山包上,距地表高度约15-20米,东南距光明村1公里,北距古城村2.5公里。古城东北高,西南低,依山势掘土堆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131米,南北宽85米,周长351米。共三道城墙,一主墙,二副墙。地势较为险要,由低向高依次有四道护城河。北城墙往南延伸至城内22米处是一个平台,高于城内地表约17米,其上分布许多大小如锅底一样的圆坑,直径1-1.4米,深0.2-0.4米不等,圆坑间距2-3米,每行5个圆坑,现存24个圆坑,布局规整,排列有序,尤以南坡排列密集,距北墙一侧的圆坑相对稀疏。

1989年至2004年,县文物部门对此城进行数次考察和实测,留下了较详细的记录。在城内未发现可断代遗物,只在周边地区采集到夹砂红衣陶片。从古城的建筑形制上看,无马面、瓮城之设,城内局部布满的圆坑为居住坑。这种现象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汉魏遗址群的城堡建筑形制类似。此城经省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定为汉魏时期古城。

北山古城所处地点是绥滨县的至高点,它也是绥滨县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汉魏时期文物遗址。它的存在对研究绥滨县汉魏时期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山古城是以军事城堡为主要作用,还是以祭祀为主要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搞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叫响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为地方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老的女真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民族融合,最终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族,绥滨地区历史上曾是满族活动的主要区域。绥滨全县有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1%,满族占总人口的5.33%,满族为绥滨县的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兴、北山、忠仁等乡镇。福兴乡是满族乡,满族居民占全乡总人口的60%。目前能够掌握满文的人已经很少,满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在与广大汉族交往中,早已习惯于汉文汉语。多年来田野调查实践证明,我们所找的满族文化遗存都是满族老人们用汉语讲述的,只在口述中保留有一些满语词汇,或在满族聚居地区偶尔搜集到满语歌谣或简短的满语故事。

1.民间文学

神话传说是满族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的部分,许多原本都是以满语流传,并与萨满祭祀的崇拜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绥滨地区民间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如“秃尾巴黑龙”和“老龙坑”,在绥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秃尾巴黑龙”的故事更是流传于整个黑龙江下游地区。

1987年,绥滨县委、县政府颁发了一个抢救和整理绥滨县民间文学的《紧急通知》,决定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汇同县文联、县文化局、县教育局、县政协文史办、县民委,在全县范围内,对流传的打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进行了普查和采集活动。经过收集、筛选,共整理出神话15个、传说25个、故事36个、歌谣29个,共14万字。

2.民间美术

绥滨地区的民间美术主要有剪纸、根雕、柳编等形式,其中最有满族民族特色代表性的民间美术类型就是剪纸。过去的剪纸多以满族传说故事为题材,例如:“人参娃娃”、“锁龙杆的传说”、“乌鸦救主”、“射猎”等等,题材十分广泛,一般以人物、动物和满族的生活习俗为主,具有造型简捷、粗犷独特的风格。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纸张的使用日益普遍,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剪纸作品。满族剪纸的另一种常见形式是“挂笺”,上方下尖类似幡状,中间镂刻,下部成旗穗式,图案的内容有的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或汉字,还有的是满文“福”字加上花边装饰,颜色与本家所属旗色相同。过年时把这种挂笺贴在祖宗板下沿和门框上方,具有求福祈吉的含意。另一类常见的剪纸是刺绣“花样子”,如枕顶花、鞋花、围裙花、荷包花等,大部分是花卉、蝴蝶、蝙蝠、如意及福寿字图案。这些剪纸都具有粗犷朴实的艺术风格,在制作上有熏、烫等特殊的技法,很能体现满族的民族性格。

满族民间工艺的另一个大类是刺绣,这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上至皇后妃嫔,下至村姑农妇几乎人人都会。绣品主要为日常用物,刺绣的技法主要是错针、乱针、网针、锁丝、纳丝、盘金、平金、铺绒、刮绒、挑花等。现今,在绥滨地区一些家庭中还保留着许多枕项、荷包一类的乡品,成为本地民间工艺特色的宝贵实物。

以剪纸、刺绣等为主的民间美术形式已呈式微之势,杰出的创作人才和优秀的新作品相对较少。可考虑大力发展民间工艺品生产,搞好具有本地文化特点的满族纪念品加工,做好家居装潢饰品的深度开发,增加其文化内涵,提高其经济附加值。

3.民间音乐舞蹈

(1)种类与乐器

绥滨地区的满族音乐从歌舞分类上似应分为民间音乐,祭祀音乐和官府筵宴音乐。根据内容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内容有情歌、劳动歌、婚礼歌、祝寿歌、摇篮歌等。大都为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语言上有用满语、汉语和满汉语兼用的三种。

满族特有的乐器有依姆钦(抓鼓)、单鼓、同肯(抬鼓)、西沙(腰铃)、轰勿(铜铃)、哈尔马力(响刀)、嚓拉器(拍板)、托力(铜镜)、八角鼓等,其多用于跳神活动。

(2)传统音乐曲目

满族民歌代表作如“巴音波罗”是满语丰收富余之意。内容为赞美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表达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曲调高亢嘹亮,多为独唱。《靠山调》是一种牧童对口山歌,曲体由散板的引子和中段、结尾三部份组成,具有热烈奔放和即兴演唱的特点。劳动号子《跑南海》,在清代咸丰年间图们江至海参崴沿海一带广为流传。它的结构简单,语言生动,富有劳动气息。

满族情歌有《青春歌》、《逃婚歌》、《接爱根》等;婚礼歌有《阿察布密》,以及有领有合的喜歌《拉空齐》等;举行葬礼时唱《解九连环歌》;为老人拜寿时唱《子孙万代歌》。这些多属于小唱一类。

(3)民间舞蹈

满族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传统的舞蹈清代称为“蟒式”,即满语“舞蹈”一词的译音。满族本是骑射民族,其舞蹈中保留了许多与骑马狩猎有关的内容,比较典型的是由民间称为“打麻虎子”的游艺演变而成。所谓“麻虎子”民间也称作“马猴子”,满语的本意是画成“鬼脸”的皮制面具。表演时一些人戴上这种面具装扮妖魔鬼怪、狼虫虎豹,另一些人则扮成猎手,交替起舞并作搏斗厮杀之状,最后以猎手降服“麻虎子”而告终。在满族民间,还有许多沿袭传统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歌舞形式。如萨满祭神时边唱边跳的表演,能根据所祭神的不同,摹仿出虎、豹、熊、鹰、鹿等各种动作,民族特色十分突出。在东北地区一些地方流行的满族秧歌,不仅表演服装和道具与清代八旗制度密切相关,舞队的行进方式(俗称“走阵”)也来自作战时的阵法,舞姿粗扩豪迈,别具特色。

现今,绥滨地区的主要民间舞蹈形式是东北大秧歌。在东北大秧歌中,有汉族秧歌、满族秧歌及朝鲜族秧歌,在汉族及朝鲜族秧歌中,鼓点多用“老三点”(又称“三棒鼓”、“凤凰三点头”),在老三点基础上发展的五点、七点等单数点击鼓节奏,保留了满族先人《臻蓬蓬歌》中“蓬蓬蓬”(敲鼓心),“乍乍乍”(敲鼓边)的遗风,同关东各民族的粗犷豪放性格相统一。东北大秧歌中的“秧歌帽”、“过街楼”、“柳青娘”、“大姑娘爱”、“五匹马”等曲调的调式都是“三音列”、“四音列”的满族传统民间音乐调式。

4.传统戏曲与二人转

满族戏曲中,有扶余满族戏、宁古塔满族戏等,其中的代表类别就是“八角鼓戏”。八角鼓,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大小直径17厘米左右,单面蒙蟒皮,鼓身周围嵌铜钹,并缀有丝穗子,鼓形小巧玲珑。演奏时用指弹击鼓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摇震鼓身或手搓鼓面会发出悦耳的钹声。八角鼓的弹奏方法很多,有摇、碰、弹、挫、掐、拍、舞。

八角鼓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并逐渐从曲艺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甚受欢迎。它与地方各剧种以及流派的不断切磋,形成了不同的唱腔套路、表演方式和各路流派,有大型的“联唱”,有赶场的“单弦”,还有剧情连续的民间曲戏。八角鼓的曲牌、乐调很多,大约有五六十种,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减少,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经常演奏的曲调也还有30多个,有的对唱剧目可长可短,如果唱兴未艾,二人可一直对歌到很久,甚至通宵达旦。它可以把日常生活、人物、周围景物、人情往来等都汇唱进去,而且笑料逗哏百出,常常为人们所推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区的老艺人将八角鼓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并且搜集整理了一大批八角鼓传统曲目,成立了新城八角鼓剧团,创编了八角鼓戏《对菱花》,又先后整理、改编和创作了《挎柳斗》,编演了歌舞小唱《满族之花》、《一杯美酒敬亲人》,整理了传统段子《庆月光》等。

现在,绥滨地区的曲艺,另一种流传较为广泛的是二人转。二人转是满清八旗子弟书(清音子弟书,是一种地道的满族曲艺形式)的转型,其中一些曲调,均吸收和继承了满族民间音乐的曲调,如二人转中的神调大全、小戏《二大妈看病》中二大妈“下神”的曲调就是原汁原味的请神调。二人转中的嵌字、用腔基本上继承了满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因为满族语言一般重音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又有前短后长,前紧后松,后半句长音的音节规律,故曲调尾音长,甩腔长。二人转中大量用了甩腔,是与满语这一特点有极大关系的。又如《小寡妇上坟》中的一些曲调,又多有满族的哭丧调及“哭九场”痕迹和成分。

5.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现今,绥滨地区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除了跳马和滑冰之类较为他人熟悉的项目,还有具有满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珍珠球、跳骆驼。

珍珠球起源于生产劳动——采珍珠,是满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双方运动员各7名和一种体育比赛,珍珠球比赛不仅要求水区内的4名队员具有良好的个人技术良好的配合意识,还要求水区运动员与抄网队员默契配合,珍珠球比赛具有很能高的观赏价值。水区内双方各有3名运动员负责进攻或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站在本队得分区内的持抄网队员投球得分。封锁区内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对方队员,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网内投球。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活动,用拍网试图抄(采)中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队。

“跳骆驼”,满语叫“跳特猛”。玩法是:约10人为一驼队。每人弯腰,把手放在膝上作骆驼状,“驼”间稍拉开点距离。发令后,队列最后一人跳起,依次从九条“驼背”上分腿跃过,然后,高喊一声“到”,仍俯身作驼状,哪组最后一人先跳完,哪组为胜。

6.宗教与民间习俗

(1)宗教

早期满族人信仰萨满教,神职人员分为管祭祀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以后,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一般满族家中供有观世音、关公、楚霸王神位,还喜欢供一个“锁头妈妈”,用麻线栓一支箭在门头,一年祭三、四次,祭时一般在晚上把箭头拿下来,摸黑磕头,祈求“锁头妈妈”保祜一家平安。

民国以前,绥滨没有宗教设施,宗教活动规模很小,多在家庭内进行。1926年(民国15年)治所从绥东迁至敖来密后,各种宗教开始兴盛。1929年(民国18年)县城内已建有清真寺、大悲寺、关帝庙、正善堂、基督教祈祷处等寺庙。目前绥滨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基督教在绥滨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1914年(民国3年)美国人巴伦夫妇来绥滨创办火犁公司,他们两人均信仰基督教,从此基督教传入绥滨。民国5年(1916年)巴尔木(巴伦之子)接替巴伦,在火犁公司院内盖起一座木板洋房,东首为居室,西侧为礼拜堂,中间是办公室。他不是牧师,只能执事,带领“教友”和“望友”做礼拜。1928年绥滨县基督教祈祷处在达会街光辉医院成立。1934年绥滨县基督教会成立,从佳木斯请来一位朱姓牧师。教会附设“孤老院”聘请教友给孤儿上课,为老弱残病人讲经。1941年日本人限制中国人集会,教会被解散。1949年建国后,国家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基督教没有太大的发展,至“文化大革命”前县内仅有基督教徒10人。1978年后,基督教又恢复了活动,其教徒发展很快,仅福兴满族乡同仁村就有教徒百余人。

(2)节庆习俗

绥滨地区的岁时节令风俗,是在与汉族文化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汉文化的影响,又有满族的特色。绥滨地区有一些很有趣的节庆习俗。如正月十五“蒸面灯”,以此预测一年各月份的气候;正月二十五“填仓”,祭祀仓神,祈祷一年五谷丰登;二月初二“领龙”,用小灰(高梁秸烧的灰)从井沿撒至自家房前,意在求得风调雨顺;清明节“插佛朵”,用柳枝糊上彩色纸条和布条,为死去的家人祈福;端午节讨“百家线”捻成“线锁”戴在小孩脖颈和手脚腕上,以辟邪求福;七月初七女孩“乞巧”,祭“笊篱姑姑”,以求自己心灵手巧。近年来,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还出现了一个由各地满族同胞自发形成的节日—颁金节。“颁金”是满语“诞生”一词的译音,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天聪十年(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正式传谕将本族名称由“女真”改称“满洲”,标志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初步形成。近十几年来,每逢十月十三日前后,绥滨地区的满族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以族胞联谊、文艺演出等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3)传统民间习俗

绥滨地区的祈雨风俗历史悠久。绥滨县忠仁镇兴龙附近有个老龙坑。老龙坑是一个直径有150米左右、形状象锅形的天然泡子。虽没有测量过深度,但是这个老龙坑无论是旱、是涝,常年有水。传说这一片地域常年大旱,老百姓是民不聊生。有一年更是有三个月时间没下一滴雨,庄稼都经旱死了。人们没办法,就求神降雨,烧香摆供,跪拜求雨。正赶上顶撞玉帝被打下凡间的黑龙经过,一时间它竟然忘记了自己身负罪责,在离人们不远的上空盘旋了一下,把身子弯成了椎形,对准一块石头用力地砸下去,只听得轰的一声,把地砸成了一个锅状的大坑,只见地下的泉水哗哗地冒了出来,不一会,整个大坑水满了。然后黑龙头朝上尾朝下,把粗大的龙尾伸到了水里,再绞到空中,然后抛洒在大地上。忽然间东南天空里一片乌云夹着闪电滚滚而来,玉帝惩罚黑龙擅自为人间下雨,绞水的黑龙身体慢慢地下沉,最后落到地上,筋疲力尽,龙鳞班驳。后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想了一个办法,大家从坑里提水往黑龙身上烧,随着水浇得越来越多,黑龙逐渐恢复了体力,又在人们的帮助下,扎进了黑龙江。从此以后,黑龙砸的大坑就取名到老龙坑,临近老龙坑的村子也被后人称作兴龙村。

绥滨的祈雨仪式并不复杂,甚至也没有太固定的仪式。祈雨前要杀猪,猪头是献给龙王的供品。参加祈雨的人一般不食用早餐。祈雨人数没有限制,也没有固定的队形,抬着龙王爷的牌位,一路虔诚的喊着:“求雨啦!”“龙王爷下雨吧!”“龙王降甘霖救万民呀!”祈雨路上要一路敲锣打鼓,以期引起龙王的注意,风起雨落,缓解旱情。村北的黑龙江边是祈雨地点。祈雨的队伍到了江边,先要跪拜,高呼“下雨吧!”然后,将供给龙王爷的猪头投入江中,再跪拜。仪式完成。这种习俗源自何时,已经不可考,将猪头投入江中,表示对龙王的敬仰和奉献。

据村民介绍,祈雨由村民自发组织,费用平摊。村民们坦言,祈雨的有效性,他们无法证明。但是,在所有方法都尝试过后,他们期望这种古老的仪式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拯救他们的庄稼,保住他们的收成。而且,大多数村民都相信,心诚则灵。他们不愿意听到对祈雨有所质疑的声音,认为怀疑是不诚心的表现,是对祈雨的破坏,会影响祈雨的效果。

7.民间传统建筑

绥滨地区的传统建筑中具有满族特色的马屁股房,主要原料是泥和草。用草卷上泥,将草泥卷当砖一样使用,一卷一卷码起来。当四面墙壁码好之后,在内外刷上泥,抹好墙面。房顶呈四面大坡,使得四面墙体不高,便于维护。房顶的骨架是木制,在上面铺满茅草。马屁股房内部是一房两屋一厅的格局。一进房门,就是一个通透的厨房,两侧是两个房间。房间内建有南北两铺炕,南边的炕冬天住,北边的炕夏天住。这样在夏天也不会因生火做饭睡热炕了。

如今的马屁股房仍然有少量存在,马屁股房是初到绥滨的满族人的智慧结晶,他们在极其穷困、没有任何盖房材料的情况下,找到了最适合当地的房屋建造办法。

绥滨县的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处于一种自在的或说是自然的状态。因此,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发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绥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一)优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1.绥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优势分析

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绥滨县开发旅游产业,具有丰富深厚的古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地方特色以及优美的生态景观资源。首先,绥滨县历史悠久,天蓝水碧,土净田洁,人杰地灵。这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前提条件。其次,农业游和生态游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是绥滨县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境内有生态环境优美、适于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的绥滨、二九〇、普阳三个国营农场。其中绥滨农场树立“处处打造精品”的跨越式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旅游拔尖计划”,投资2亿多元重点发展江水旅游、设施农业游及历史文化游,计划将农场打造成辐射两县一市(绥滨县、萝北县、双鸭山市)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中心。新开发悬浮拉桥、江边餐饮、水利设施观光、对岸异国风景、健康“鱼”乐等多个游览娱乐景观,精心打造7条农业高产带和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带,并对全场进行分区建设:北部为“生态的绥滨”,突出江水生态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观光;西部为“生活的绥滨”,以精品城镇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为旅游建设重点,突出精品、时尚的旅游风格;南部为“文化的绥滨”,突出发展商贸文化、餐饮文化和音乐文化等旅游观光项目;东部为“产业的绥滨”,着力发展新型产业园区,带动扩大城镇规模,形成独特的“抓城”旅游观光风景区;东北部为“历史的绥滨”,深入挖掘以“老龙坑”美丽传说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品牌,打造一处新的旅游观光胜地。计划年吸引游客6000多人次,创产值800余万元。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绥滨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绥滨,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2.绥滨整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情况看,绥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发展还基本上处于待开发或者初开发的阶段。其中的原因大致包括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人才稀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主题形象模糊,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等。

(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议

绥滨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要力求突出抓好文化保护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展示工程,并将文化保护工程列为“三大工程之首”。离开保护,整理挖掘、开发利用就无从谈起。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绥滨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总体目标是:通过“保护工程”的实施,利用5到10年的时间,使绥滨县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并通过培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树立文化品牌战略,力争通过申报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活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活动,申报国家、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绥滨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基本实现绥滨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要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促进抢救、保护和利用的有机和协调统一,杜绝无序和过度开发,尤其要杜绝不按科学规划而造成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人为破坏的现象发生。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立法保护和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行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办法。

2.实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的保障措施

首先,设立专项基金。县级财政要设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专项基金,用于各级历史文化资源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宣传工作。用于收集和收购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用于修缮和陈列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使之真正做到产业化发展。

其次,建立工作机制。实施全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级文化和财政部门要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和合作。同时,在具体实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过程中,要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广泛征集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字、图片等实物资料,鼓励社会个人捐献文物。对一些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现在恢复难度又较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招商的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

再次,强化队伍建设。全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文化工作的专业队伍。同时,随着历史文化景点的逐步增多,也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队伍,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景点的推介、保护和管理。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词汇,其承载的内涵不仅指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人、文物等等,无形的、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属于其范畴。因此,绥滨县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借助历史文化专家学者的力量,加大对全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的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对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要通过社科讲座、社科论坛、社科出版等多种形式,全面普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真正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1.绥滨县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定位

当前国内外旅游发展宏观环境的改善,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渐成主流,中远程旅游日益增多,尤其是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战略,以及鹤岗市“南海北江”旅游发展品牌定位战略,为绥滨县依托古文化资源、边境界江资源以及生态农业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绥滨县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必须深层挖掘资源,提炼独特优势,以保护人类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弘扬黑龙江古代文明为宗旨,以挖掘传播奥里米文化为重点,按照“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总体规划,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开发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拥有国内独特景观的旅游历史文化产品,填补、丰富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历史文化特质。以“塞外古文化旅游名城”为核心,以“界江观光度假游”、“生态农业休闲游”为主体,以“北方古文化边境旅游之乡”、“界江北岔河漂流”、“龙江生态文明之乡”、“龙江优质米稻之乡”、“龙江淡水养鱼之乡”为名片,融入鹤岗市“避暑乘凉,界江风光,天然美食,边境风情”旅游产业定位战略,形成文化体验游、界江观光游、生态农业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融入鹤岗市“中俄界江之都,生态人文鹤岗”旅游宏图,打造中国北方古文化边境旅游名城。

2.绥滨县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重点

绥滨县的文物分布和历史沿革证明,绥滨县城虽小,却是文物大县。古文化旅游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存的古遗址和文物上,应有较高的立意,开拓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把古民族历史发展与联系的脉络清晰起来,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去开发利用。

以奥里米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奥里米文化,是绥滨独有的资源,也是开辟文物特色旅游,促进绥滨、鹤岗和黑龙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奥里米古城在东北边疆地区,在辽代古城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弘扬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绝佳教材和前沿阵地。因而,绥滨县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务必保证项目品质纯正和产品高档精致,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为,开发建设文化特质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内外交通顺畅、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社会和谐稳定的示范型北方古文化边境旅游名城。

3.绥滨县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景区、景点总体部局与建设规划构想

绥滨发展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独一无二的古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两江生态资源。因而绥滨县旅游开发必须把古民族历史文化开发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根据绥滨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参考人文、交通、通信等相关因素,绥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可着重建设开发以下八个景区/点。

(1)奥里米古城文化休闲旅游区

A.奥里米古城遗址展示区。

规划建设地——奥里米古城遗址附近。

展示区以奥里米古城为蓝本,按比例恢复古奥里米人生产、生活原貌。通过这种原生态的展示与体验,让观众领悟到源远流长的黑龙江孕育着的中华古老北方民族世世代代所遵循和达到的人文与自然的谐和统一,亲身体味这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完美结合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和情操陶冶。

为发挥奥里米古城的龙头作用,可以把奥里米古城本身的展示加以外延,建立起以奥里米古城为核心的“绥滨历史文化遗产展示群”。选择从新石器时代、经青铜器时代、汉魏南北朝时代、辽金时代至元明时代的主要代表性文物遗存,系列、系统地展示给参观游览者,将奥里米古城融入全县历史人文大环境之中,形成奥里米这座里程碑式古城与其他文物遗存的互补与强化,加深对绥滨这一边疆文物大县的深刻印象,并在奥里米古城的适当位置筹建北方古民族民居风格式的绥滨县出土文物博物馆,开展绥滨历史文化遗产一日游。

B.永泰村蛋鸭养殖农业旅游观光区

奥里米古城遗址所在地——城西10公里处永泰村,除具有悠久瑰丽的古代文化遗产-——奥里米古城遗址外,还拥有俊秀壮美的湿地自然景观,也是远近闻名的蛋鸭养殖基地,依照县委县政府农业旅游发展计划,永泰村蛋鸭养殖基地是绥滨县三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发展该村成为蛋鸭养殖农业旅游观光区,既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需要,也是丰富未来奥里米古城文化体验旅游内涵的必要补充。目前永泰村蛋鸭养殖农业旅游观光区已经开发建设的主要有松花江码头,西海湿地,江边天然浴场、鸡心滩、奥里米度假村等主要景点。

(2)高力岛文化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区

A.中兴古城遗址文化展示区

中兴古城位于忠仁镇高力岛,周长1446米,为奥里米古城的姊妹城,是黑龙江中游较大的一座金代遗址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出土的“金列鞢”和“玉石飞天”是文物珍品,也是绥滨县成为文物大县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

据考证,中兴古城与奥里米古城是同一时期存在的两大城址,奥里米古城为古代辽金奥里米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兴古城则应该是一处军事重镇,二者之间很有可能是隶属关系(待考证)。开发中兴古城遗址文化体验与展示旅游,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遥相辉映,充分展现绥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与奥里米古城遗址展示区交相呼应,形成奥里米部两大重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奥里米城)和军事驻地(中兴古城)的完整格局,感怀辉煌灿烂完整的“五国部”文化。

B.高力岛有机大豆观光景区和德联灌区万亩有机水稻农业观光旅游景区

绥滨县忠仁镇高力岛,既是奥里米古城的姊妹城——中兴古城所在地,也是绥滨县三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高力岛有机大豆观光景区和德联灌区万亩有机水稻农业观光旅游景区所在地。

高力岛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有机械化作业的有机大豆农业区,十里水渠风景线,有渔民泛舟捕鱼的作业区,有俄罗斯异国风情区,更有饮食、购物、、野炊、游泳、划船、狩猎等星罗棋布的大小旅游景点,是休闲健身、度假疗养、避暑娱乐的理想场所。

(3)李家岛北方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区

A.北方民族文化长廊

北方民族文化长廊的建设,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发觉、整理的古民族文化)为主要展示载体,以展板、图片、文字、实物以及民族服装服饰真人秀、民间工艺品制作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黑龙江流域极富特色的多民族、多地域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内容,形成一条极具文化感怀和观光休闲价值的风貌带。

B.北方古民族风情园怀古休闲度假基地。

在李家岛北岔河北岸高地建造数座北方古民族传统风格地窨子式建筑群,沿岸一字排开,碎石相连。内部住宿生活设计现代化,墙壁装饰仿古化:点缀、设置古兵器、农具、农作物、兽皮等。同时,辅以历史民族歌舞展示,安排体验古时劳作,把基地建成中国唯一的民族历史怀古休闲基地。

(4)古民族标志性广场

在绥滨县城中心地带营建一处不少于100米× 100米的方型中心广场。以北方古民族历史文化与奥里米文化为设计灵魂,以北方古民族培育的贡马、古民族代表人物、神鸟——古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海东青为蓝图,以奥里米古城遗址艺术造型为背景,用浮雕来表现。

同时,从未来旅游发展角度出发,应将该广场功能外延、扩大,赋予广场绥滨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

(5)月牙河生态休闲旅游区

月牙河是绥滨古人渔猎之地,依托优美独特的自然资源建成生态风景区。养殖黑龙江特色冷水鱼,开辟冷水鱼垂钓场,供游人垂钓。河畔西侧,湿地、草原和自然林,构建狩猎场和多种娱乐设施,沿黑龙江岸边,开设渔民酒家、湖上人家等餐饮娱乐设施,观渔捕鱼,赏景游乐,品尝江鱼野味。

(6)绥滨农场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规划建设地:绥滨农场(部分在建)。

绥滨农场树立“处处打造精品”的跨越式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旅游拔尖计划”,重点发展江水旅游、设施农业游及历史文化游,打造辐射两县一市(绥滨县、萝北县、双鸭山市)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中心。开发悬浮拉桥、江边餐饮、水利设施观光、对岸异国风景、健康“鱼”乐等多个游览娱乐景观。

农场规划分区建设:

北部——“生态的绥滨”:突出江水生态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观光;

西部——“生活的绥滨”:以精品城镇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为旅游建设重点,突出精品、时尚的旅游风格;

南部——“文化的绥滨”:突出发展商贸文化、餐饮文化和音乐文化等旅游观光项目;

东部——“产业的绥滨”:着力发展新型产业园区,带动扩大城镇规模,形成独特的“抓城”旅游观光风景区;

东北部——“历史的绥滨”:深入挖掘以“老龙坑”美丽传说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品牌,打造一处新的旅游观光胜地。

(7)中俄界江北岔河漂流

规划建设地——北岔河。

主打形象——独一无二的界江漂流。

北岔河是李家岛南侧的内河。从河口处建设下水码头,至北口子出水口,漂流河段长约10公里。河流急缓有致,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奇特的地貌景观,风格独特的村落,未经污染的沙滩,都是北岔河漂流旅游开展的有力因素。

同时为保证漂流旅游者获得全面的旅游体验和保障,漂流段沿途可设置休息、餐饭场所数处。

4.资金投入的对策建议

“老、少、边、穷”的绥滨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绥滨旅游发展所需项目资金投入量大、投入时间长。因而需要由政府及旅游管理职能部门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出资、地方出资、社会出资、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投资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基础设施、资源和环保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主要通过国家出资、地方集资来筹集。

(2)涉及到当地居民利益的建设、改造项目在合法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地方集资和受益者出资来完成。

这些旅游项目的建设能够大大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除此之外,这些旅游项目的建设能够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景点、游娱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采取以招商引资为主,并结合政府投资与社会集资的方式进行筹资。

这些旅游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将会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诸如新建宾馆饭店等项目可采取公开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优质的投资机构或个人进行投资。

(4)旅游人才培养由政府结合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和受益者个人共同承担。

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从人员个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培训从业人员的项目资金可以按一定比例由从业人员个人、政府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

(5)旅游产品市场营销项目可以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主要由相关企业和政府承担。

总之,本规划项目应该制定灵活开放的政策,广泛吸收各种资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进行筹资。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市场营销开发

首先,在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继承方面,我们面临不少问题:有的民间工艺逐渐萎缩,甚至后继乏人,面临绝迹;现存的许多工艺产品制作粗糙、地方特色和时代感不够鲜明,缺少创意;民间工艺品研究、创作、制作、营销等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都极大地影响了民间工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民间工艺的继承保护和繁荣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可以尝试成立民间工艺协会,发挥带头人作用。积极参考工艺美术协会、工艺美术学会的建立模式,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热忱为企业和行业服务,促进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繁荣工艺美术事业。保护民间工艺的知识产权,为民间艺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帮助,通过合法渠道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并保障他们通过技术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入。成立民间工艺协会的指导机构,邀请民间工艺爱好者、社会知名人士、美术等方面专家为专家组成员,为民间工艺事业出谋划策。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研究民间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索民间商品化、市场化规律;积极进行民间工艺的研究开发、保护抢救工作,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其次,制定绥滨民间工艺的特点保护规划。

第一,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到各地搜集、考证散落民间的传统工艺品,将资料整理编印成书,录制成各种工艺片,留存民间工艺等视频音频资料,建立好档案整理工作。开展对民间工艺美术现状的普查工作,了解民间工艺创作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重要的民间工艺人才及作品建立档案,建立起全面反映绥滨民间工艺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按照“抢救、保护、整理、革新、生产、发展”的指导方针,用数年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间工艺保护制度和体系。创建绥滨民间工艺文库。对民间工艺分门别类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整理,重要的可以用影视、录像、摄影、录音等手段如实记录下来,为科学制定有关抢救保护措施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

第二,培养民间工艺人才。民间工艺人才是特殊的人才群体,要针对他们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以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为主,科学制定民间工艺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有计划地将民间工艺人员纳入绥滨县人才培养之列。

第三,打造品牌民间工艺产品,弘扬本土民间文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所有的营销活动和市场价值都围绕品牌展开,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因此,在创新体制、机制和做大企业产品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开发出更多为当代顾客所喜欢的民间工艺品牌。创作民间工艺精品,拓宽发展空间。在现代社会,传统民间艺术受到多元工艺的冲击,市场疲软。

第四,以旅游为载体,开发民间工艺新产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这些民间艺人走市场化道路,加大旅游工艺品市场开发的力度,适当武装先进设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新设计提升原有手工艺品,加快民间工艺企业规模化发展。

再次,积极扩大宣传,文艺创作及影视作品创作的力度要加强。

我们应该积极的邀请历史学家以及作家等文化名人,让人他们来绥滨采风,进行文化作品创作,不断开拓渠道让更多的影视剧摄制组来绥滨拍摄各种带有地域特色的影视作品,例如:《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拍摄对于哈尔滨的旅游形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闯关东》剧组对于东北的民族风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销,上述的成功经验都应该积极吸取,只有扩大绥滨的知名度,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和拓宽旅游产业增长点,更好的宣传绥滨的整体城市形象,扩大宣传的同时,配合以市场营销的运用,才能够更好的引进外资进行整体旅游营销和规划,这些具体工作之间是相互协调配套的,我们需要进行整体的开发利用宣传。

(执笔: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段光达、宋涛、宋靖;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研究室闫东明)

F59

A

1671-7740(2012)03-0035-13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2010年重点调研课题。

猜你喜欢
满族旅游文化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谁远谁近?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旅游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