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加减治疗小儿咳嗽验案3则

2012-04-01 07:09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化饮冷饮肺气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 儿科,江苏 南通226300)

咳嗽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颅囱经·病证》提出:“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清代吴鞠通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这种生理现象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五脏之中以肺、脾不足较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腠理。肺脏娇嫩,则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肺之气赖脾之精微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而小儿脾亦不足,加之小儿率性而为,不能约束自己,肆食肥甘厚味、冷饮无度,脾胃常病,故肺气更弱。所以古时儿科4大症:咳、泄、惊、疳,就以咳为首[1-2]。儿科的咳嗽病人不但多见,且多反复发作,《医学真传》就有:“诸病易医,咳嗽难治”之感。笔者对用西医疗效不显的病人给予中医经方加减治疗,效果较好,兹举验案3则,以资佐证。

例1.徐某,男,6岁,2010年3月10日来诊。其母诉自小易出汗,活动后及睡眠时尤著。上幼儿园后则多了咳嗽毛病,白天尚好,半夜总要咳嗽一阵,有时能咳出白色痰液。服用多种抗生素及止咳糖浆等效果不显,补充过微量元素,外敷过膏等,效果亦不佳,每月仍发一二次咳嗽。观其面白体瘦,抚之肌肤湿润,闻之咳嗽之声轻微不扬,两手脉象浮细,知其为素体虚弱,肺气不足,风邪内侵。治以补肺气,祛风邪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药用:黄芪12 g,白术12 g,防风6 g,桑叶10 g,杏仁6 g,陈皮6 g,甘草3 g,3剂。2诊告之,咳嗽好了大半,连平素出汗的毛病亦好了不少。嘱其继服5剂巩固,3诊只用玉屏风散连服1月以去病根。半年后因饮食不洁腹泻来诊,询之咳嗽一直未发,多汗亦消失。

按:《素问·风论》中“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臨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幕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肺属金秋,故其色白”。“时咳短气”,肺主气,司呼吸,又主宣降,肺病,气不能宣降,所以容易咳嗽,肺气虚则短气。肺属手太阴,夜为阴,至它相应的时间病加重,至夜半而营卫之气大会于手太阴肺经,所以白天咳嗽轻,夜晚会加重。此例患儿症情表现与“肺风之状”如出一辙,证属本虚标实。遂拟定益肺气、祛风邪之治法,以益肺固表驱风之玉屏风散为基本方,辅以桑叶、杏仁、陈皮宣肺化痰止咳[3-4]。且《本经》中谓桑叶“除寒热,出汗。”《丹溪心法》也有以“桑叶焙干为未,空心米饮调服,止盗汗”的记载。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观本方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甚合小儿体虚易感的生理特点,用后咳嗽立愈。而其后用玉屏风散连服1月,则是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的经验,云坚持服用,不独汗止,且疗效巩固,诚非虚言。

例2.李某,女,5岁,2009年1月2日来诊。诉体育课出汗吹风后咳嗽,已有10 d,痰多,色白,活动则气喘,纳尚可,平时最喜冷饮及油腻肥甘之物,二便调。病后口服头孢克洛及孟鲁斯特咀嚼片,未见好转。既往有哮喘史,除了夏季,其余时间差不多每月一发,发则需输液、雾化等治疗1周以上才能慢慢好转,但仍时有些咳嗽,且患儿每天遵医嘱定量吸入布地奈德已有2年之久。查体:体温36.5 ℃,神清,精神可,肌肤微丰,咳声重浊,咽稍红,两肺呼吸音粗,可及痰鸣音,心率86次/min,无杂音,腹(-),NS(-)。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浮滑。此为宿痰内伏,外受风邪引动,且有化热之象,治以宣肺化饮,兼清郁热,方以厚朴麻黄汤加减。药用:厚朴6 g,炙麻黄3 g,杏仁9 g,生石膏10 g,半夏6 g,干姜3 g,细辛3 g,五味子9 g,炒莱菔子9 g。3剂,日2服。2诊,咳嗽已好大半,不喘,两肺呼吸音粗,未及罗音。舌淡红,苔白腻。郁热已清,直用仲景温肺化饮之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3剂而愈。嘱其继续服用香砂六君丸调理脾胃,合理饮食,荤素搭配,忌冷饮。此后患儿咳喘发作明显减少,激素亦停用。

按: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本案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冷饮,久之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酿生水饮痰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浊上干于肺成为发病“夙根”,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证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此类患儿本可用温肺化饮佐以健脾理气就能治愈,但一直以输液为主,在滴水成冰的秋冬之日,殊不知这与进食冷饮何异。咳喘好转后饮食习惯依旧,既使天天使用有阳刚之品之称的激素又有何用,且激素久用降低其免疫力,损伤正气,又为外邪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咳嗽在于肺,关乎胃,饮食调摄不可轻视[5-6]。

例3.王某,女,9岁,2011年10月21日就诊。咳嗽半月,痰少难咳,色黄,咽干痒不舒,纳欠佳,咳剧则吐,胸胁隐痛,夜卧不安。在某医院用青霉素3 d无效,继用阿奇霉素5 d,仍然不见好转,求中医诊治。查体:体温36.7 ℃,神清,精神可,咽充血,两肺呼吸音粗,少许干罗音,心脏未及异常,腹(-),NS(-)。舌质红,苔少色黄。辅检:全胸片示两肺纹理粗乱,心膈未及异常。此为肺热燥咳,阴液已伤,方用桑杏汤合小陷胸汤加减。药用:桑叶9 g,桑白皮9 g,杏仁9 g,浙贝母12 g,沙参12 g,山栀子3 g,半夏6 g,黄芩6 g,全瓜蒌9 g,蒸百部9 g,连皮梨1个(去核)。3剂。2诊咳嗽明显减轻,痰色转白,睡眠较前大为好转。观其舌质仍红,苔少但已不黄,肺热已大减,阴伤未复,去桑叶、黄芩、山栀子,加麦冬、乌梅。2剂而安。

按:燥邪为病,最易伤津,故其治则以滋润清热为主,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燥者濡之。”然秋燥一病毕竟是外感燥气而成,故润燥同时也要解表,以透邪外出[7-8]。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辨》,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可透邪外出。但本案患者病程较长,初期失治,已有肺热之象,故合用清肺宽胸之小陷胸汤。2诊肺热已祛,则以润肺止咳为要,收效甚捷。

[1]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149.

[2]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21-122.

[3]李永欣.玉屏风散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510.

[4]凌小浩,杨凤仙,黄进.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390.

[5]孟澍江.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6-98.

[6]肖湘.桑杏汤加减治疗燥证5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50.

[7]邓桂珠,米家晖,贾钰华.贾钰华教授治疗外感咳嗽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790.

[8]赵乐凯,宫小燕.慢性咳嗽从肺阳虚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1729.

猜你喜欢
化饮冷饮肺气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针刺配合印堂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夏天吃冷饮的讲究,你都知道么?
基于IL-27探讨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射干麻黄汤治疗家畜小叶肺炎19例
花了多少钱?
为什么多吃冷饮有碍健康
冷饮为什么不能多喝
从药物关系看经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