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发热中医药临床研究

2012-04-01 07:09,,,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癌性降温病机

,,,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癌性发热是癌症病程中常见的伴发症状,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癌症进展期。多表现为中长程的中低度热,热型无明显规律,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现通过对近年来癌性发热相关文献的检索,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及诊断

1.1 西医机制 1)坏死:肿瘤生长迅速,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组织坏死或治疗引起的肿瘤组织坏死。2)内源性致热原:肿瘤细胞本身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肿瘤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恶性肿瘤细胞的浸润生长,引起血浆游离原胆烷醇酮增高而间接激活白细胞释放的致热原;有效治疗后肿瘤组织迅速破坏、溶解,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或毒性产物等引起。3)转移灶:肿瘤肝转移干扰致热原的代谢;肿瘤转移至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中枢性发热[1-2]。但是,阮燕萍等[3]研究发现部分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继发的发热,临床虽诊断为癌性发热亦存在感染。

1.2 中医病机 癌性发热属于祖国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大体可分为虚实两端[4]: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经络,郁而发热或热毒内结所致者属实;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者属虚。可由单一病因所致,亦可由多个病因相互兼夹致病,如气滞血瘀、热毒血瘀、阴虚夹痰湿、气阴两虚等。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而以虚实夹杂多见。

1.3 诊断标准 根据癌性发热的定义,其诊断标准基本明确,即癌症患者出现的发热,并能排除感染性发热者。但其诊断过程复杂,除血液系统肿瘤外,血象一般正常,可有轻度白细胞升高或者贫血。鉴于:输血、输液及化疗有关的发热持续时间短,常在治疗后24 h内消退;药物热,停用该药发热消退;肿瘤转移至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发热,可作脑部CT明确诊断;由放射性肺炎及心包炎引起的发热可根据病史、体检及X线片诊断。故当细菌培养阴性,临床体检未发现感染灶,排除其他发热原因时,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肿瘤发热患者,方可诊断为癌性发热。

2 治疗研究

2.1 物理降温 1)乙醇或温水擦浴:此方法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故在家庭和医院应用很多,主要的缺点是乙醇过敏或乙醇中毒。2)冰袋降温:普通冰袋降温:此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优点是经济实用,缺点是降温速度较慢,且低温维持时间短。10%氯化钠溶液冰袋降温:优点是冰袋较为松软,易于固定,患者感觉舒适且低温维持时间较长。3)中药擦浴:张丽莉等[5]以自制中药擦浴液(柴胡、薄荷、川芎、防风、荆芥、桂枝等)治疗,总有效率达73.48%,明显优于乙醇擦浴(P<0.05)。

2.2 成药降温 杜才聚[6]以中成药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20例,显效5例,有效10例,微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5.0%,明显优于赖氨匹林组。李敏[7]以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30例,显效8例,有效14例,微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何云[8]以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40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5%。谢新梅等[9]以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30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

2.3 中药汤剂降温 张正标等[10]认为癌症晚期病人多气血双虚,阴阳失调,故法东垣《脾胃论》甘温除热,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癌症晚期发热20例,痊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刘华等[11]从“血瘀”“癌毒”病机入手,自拟化瘀解毒汤(肿节风10 g,莪术10 g,田三七6 g,赤芍10 g,山慈菇6 g,黄芩10 g,金银花20 g,白花蛇舌草15 g),治疗42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5%。叶霈智[12]认为癌性发热患者虽症状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但脾肾阴阳俱虚是根本病机,用清代医家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全真一气汤加减治疗,并提出原方熟地黄剂量最重,附子量轻,在治疗癌性发热时为免阳不足以温而热难退,或假热退真寒生而滑泄需适当增加附子剂量。

3 讨论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病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祖国医学认为癌性发热是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经络,郁而发热或热毒内结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病证,属“内伤发热”的范畴。癌性发热病因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药物。西医治疗多采用消炎痛栓等进行对症治疗,但常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而癌症病人往往年老体虚,难以耐受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毒副作用小,退热补虚,标本兼顾从而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中成药兼具中药毒副作用小和西药给药方便,起效迅速的优势,在癌性发热的治疗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但是,中药及中成药在西医界的认可率和使用率较低,中成药制作工艺相对落后,以及中医各家见解不尽相同,因而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制约了中西医在治疗癌性发热中的紧密配合。故今后当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借助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研究癌性发热的机制和中药治疗癌性发热的机制,从而提高疗效,切实为病患服务,并且推广中医药。

笔者认为,临床上在使用中药及中成药退热时应注意:1)分清“贼火”“子火”。《医学心悟·火字解》将外邪引起的发热称为“贼火”,将内伤引起的发热称为“子火”,并提出“贼可驱而不可留,子可养而不可害”的治疗原则。内伤发热多虚实夹杂,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故多以补益气血阴阳,调和脏腑功能为法,不可一见发热,即以发散表邪、苦寒清热之剂,以免耗气伤阴、戕伐脾胃。2)始终注意顾护胃气。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肿瘤患者以老年人多见,年老体虚,胃气自衰,加之肿瘤本身及治疗耗伤正气,故而更当重视顾护胃气,不可滥用攻伐,以免戕伤正气。

[1]陈振东,孙燕,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证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7-229.

[2]薛维伟.癌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22-123.

[3]阮燕萍,张文英.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与感染的关系[J].癌症,2008(8):879-881.

[4]陆宁,郭勇,阮善明.癌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1):66-67.

[5]张丽莉,于硕,傅华秀,等.2种不同降温方法在癌性发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0,16(12):146.

[6]杜才聚.华蟾素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20例[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4):240-241.

[7]李敏.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J].华西医学,2010,25(4):753-754.

[8]何云.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92.

[9]谢新梅,肖春霞.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1):148.

[10]张正标,魏兰.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癌症晚期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27):45.

[11]刘华,何欣,曾柏荣.化瘀解毒汤治疗癌性发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2):72-73.

[12]叶霈智.全真一气汤治疗癌性发热体会[J].天津中医药,2009(5):378.

猜你喜欢
癌性降温病机
动物降温有妙招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页岩气开发降温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读一读吧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