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象数思维特点与表征模式

2012-04-07 14:54孙文君杨振宁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象数病证阴阳

孙文君,杨振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

象数思维是《周易》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卦象、爻象为思维出发点和先验模式,以取象、运数为思维方法,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形式和内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动态整体把握和综合多值判断[1]。它主要通过事物之间“象”和“数”的联系来解释客观世界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2]。作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内经》,大量运用《周易》的象数思维,采用阴阳五行理论,创立中医藏象理论,建构中医理论体系,使中医学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1 “象”的特征

1.1 形象性

《周易·系辞传》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援物类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诞生于传统文化环境的《内经》,充分运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实现了认识由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过渡,从而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3]。《内经》对脏腑功能的描述就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借助“象”的形象性来认识和表述脏腑功能,称之为“藏象”。所谓“藏象”,系言五脏藏之于内,其功能活动或病理变化的征象显之于外。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取“君主”之象以类比心的功能,说明心作为五脏之主,有号令众臣、主管人神明之力。“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取“相傅”之象以类比肺的功能,说明肺作为五脏之“华盖”,有宣发肃降、主管一身之气之力。“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取“将军”之象以类比肝的功能,说明肝有统领气血,主管疏泄之力。“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取“作强”之象以类比肾的功能,说明肾有保护君主,主管藏精纳气之力。“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取“仓禀”之象以类比脾胃的功能,说明脾胃有统摄血液,主管运化水谷之力。以上诸多论述,均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运用“象” 的形象性阐发医理的“象”思维模式。

1.2 概括性

《易经》的卦象系统由八卦两两组合排列的六爻相迭而成,是对事物发展基本性状的具象化过程的认识,以六十四卦象来反映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可见,《易经》的“象”并非具体事物和具体形象,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因而“象”本身具有概括性。中医学在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象”的概括性特征,使其理论具有了言简意赅的特点,以高度概括性的核心理论,指导复杂多变的临床实践。例如,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核心辨证体系来概括人体千变万化的病理状态,指导临床辨证论治。这种主要以“证”来认识疾病的模式与以繁杂病名来认识疾病的模式相比较,其优点在于只需有限的基本证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中医学“象”的概括性特点,也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基础。

1.3 融通性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古人运用抽象的五行特征,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为五类,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如“水曰润下”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水。中医理论中,肾在五行中属水,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中的冬气相通应,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怒,在液为唾。通过对事物类比,抓住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使阴阳、五行等中医特殊概念具有了极强的融通性,更好地把握了事物的内涵外延。

2 “数”的特征

1.1 代表性

“数”是具有计算功能的、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它虽然源自对具体事物量化的抽象,但抽象化的数却不再具有任何物质实体的意义,这是现代数学关于“数”的一般概念。然而,在人类文化史上,“数”并非单纯地只作为计算的工具,它还具备某些非计算功能。在古代中国,这种功能有最典型的范式,是以数字模式表征“形上之道”,这在象数易学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象数结构中,数不离物,物不离数,数不是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与一定的事物密切关联,与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同始同终的。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称为六气。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病因。致人伤病的六气成为“六淫”,又称“六邪”。

《素问·金匮真言论》运用五行生数、成数说明了“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的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之“运有常”,运用“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进行比类;“气无常”,以数的生克胜负之理推衍,阐述了运气常变规律[4]。

1.2 系统性

《周易》中六十四卦是由六爻自下而上排列而成的一个由低到高、由下至上、阴阳迭用的逐级递进的过程。下位为始点,上位为终点,至上位则折返而下,再从初位开始一个新的演变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十二经络中手足六经与六爻数量相同,而且阴阳结构相似,功能相同。

子午流注是古代医家发现的一种规律,以人体12 条经脉对应每日的几个时辰,不同的经脉随时辰而有兴有衰,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气血12 个时辰中的兴衰,环环相扣,十分有序。这个将时辰之数、经脉之数与脏腑之数结合的系统,对于完整的了解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正确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

1.3 规律性

“数”与一定的事物相对应,物有其数,数有其物,“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所表征的量度关系,更重要的在于它所对应或代表的事物某种内在的规律性。《内经》中运用易数推衍人体生理、病理,并制定脉诊及针刺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 以“女子七岁”、“丈夫八岁” 等为时间段表示人体生长壮老规律,以论述人体生命变化过程。

3 象数的表征模式

3.1 以实为本,以象为喻,实象结合

阴阳最初的概念在西周己形成,《周易》 则把阴阳学说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内经》则进一步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既可以标示相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中医领域,以人体、疾病、环境等实体为根据,通过观察它们的特点,归纳概括,取象比类,才成了阴阳之象,却不专指某物。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通过取象比类,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和知识空间,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只要这两个物象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思维就可以在此二者之间驰骋[5]。

3.2 以象为体,以数为用,象数结合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采用阴阳三分法,将一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是伤寒病六经辨证体系的主要阐释依据。《伤寒论》 六经辨证即是以感邪日数结合临床脉证诊断六经病变的方法。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一般伤寒六经的传变是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循经顺序。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症状体征表现,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入里,进而传至脏腑。如风寒感冒初期为恶寒、头痛、发热为主的太阳病证;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便有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的少阳病证;在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则有以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为主的厥阴病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变化阶段,此即“数”;不同阶段亦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此即“象”。“数”在变,“象”也在变,象并非一种象,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却又相互联系,有一定的传变规律性。象数结合,认识其传变规律,对正确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临床中,人们往往还从“时空”角度出发(尤其重视“时”),将干支纪录的时间纳入阴阳、五行、卦气,分析研究人体生理节律、气血、脏腑、经络、体质禀赋与“时间”的关系,探讨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种在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辨“时”论治和辨“空”论治的方法,其理论基础就是易理象数[6]。

[1]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17-19.

[2]邢玉端.中医象数思维与原始思维[J].现代中医药,2004(1):1-3.

[3]杨 军,王振国.《本草纲目》“发明”中取象比类法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26-27.

[4]苏 颖.《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2):67-68,82.

[5]邢玉瑞,孙雨来.类比思维与中医藏象学说的建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14-416.

[6]杨力强.浅谈象数与中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8):4-5.

猜你喜欢
象数病证阴阳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钱澄之以《易》理为旨归的易学观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