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趾并创面皮缘缝合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疗效观察

2012-04-13 10:06王璐宁杨彩哲关小宏王良宸
山东医药 2012年38期
关键词:皮缘趾骨坏疽

王璐宁,杨彩哲,关小宏,王良宸

(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北京100142)

糖尿病足部溃疡常见部位发生率中足趾占51%[1],当足趾坏疽波及趾骨,出现骨质破坏,需行截趾或跖趾关节离断术治疗。2010年6月~2012年7月,我们对13例因糖尿病足坏疽行单趾近端截趾术的患者,在截趾术后行创面皮缘间断缝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3例患者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足部坏疽按Wagner分级属于4级[2]。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54.36±10.56)岁;糖尿病病程5~42 a,平均15 a;患肢踝臂指数(ABI)0.71~1.22,平均1.01;患足足背动脉血流量24~62 mL/min,平均(36.46±14.79)mL/min。患者入院时患足单趾肿胀、骨质暴露,患足平片显示存在坏疽趾骨骨皮质不连续,骨质缺损,但与之相连的跖趾关节无受累。手术前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9例、摩根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1例。13例患足中行第1趾近节趾骨截断术3例;第2趾近节趾骨截断术4例;第4趾近节趾骨截断术2例;第5趾近节趾骨截断术4例。排除中度以上贫血、低蛋白血症、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以上患者。

1.2 治疗方法 给予胰岛素降糖至空腹血糖6 mmol/L、餐后血糖9 mmol/L左右;给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或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奥硝唑、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静滴;给予桂派奇特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给予甲钴胺、硫辛酸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脂。患足创面切开引流,每日换药,清除内部明显坏死的软组织。

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创面局部炎症完全控制,坏死组织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创面附着分泌物极少,有红润肉芽组织生长时进行手术。术前复查患足X线平片趾骨破坏未累及近关节端骨松质,保留的近端关节无损伤。

碘伏消毒手术区皮肤。患足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截趾术的皮肤切口起自趾内侧截骨面上,呈弧形经趾背止于趾外侧相对点,再经趾腹做跖侧皮瓣止于内侧起点,注意保留一侧皮缘较另一侧稍长,根据创面情况,多采用跖侧长、背侧短的鱼口状皮瓣,向近端剥离皮缘至截骨水平,切断伸、屈肌腱,任其回缩至截骨平面近端。咬骨钳处理趾骨至暴露正常渗血骨面,修整骨面低于周围皮缘约0.5 cm,骨锉处理骨面使之光滑,剪除创面内部失活组织、皮缘内侧部分皮下脂肪组织。修剪皮缘,使两侧皮缘对合覆盖创面时张力小且内部无明显腔隙存留。最后生理盐水反复蘸拭、清洁创面,去除骨渣、组织残渣、血凝块等。创缘无继续渗血时对合两侧皮缘,覆盖创面,间断缝合两侧皮缘,如皮缘对合后创面内部有腔隙,则用盐水纱条一侧放入创面内部底端,一侧保留在创面外侧引流。创面外部用浸有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的潮湿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外敷包扎,创面局部可予以轻度加压。

术后患足适度抬高,患足不可着地或下垂;继续输液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术后约24 h第1次换药,检查皮缘有无红肿、发绀,有无渗液、压痛及分泌物。更换引流条,视局部水肿情况应用3%的高渗盐水局部湿敷减轻皮缘水肿。其后每日换药,观察创面,待创面内部腔隙减小,去除引流条,压合创面,局部湿敷浸有生理盐水、654-2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或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的纱布。随渗液、分泌物减少,改为隔天换药,待换药时敷料上无渗出,按压皮缘无渗液,约8~12 d拆除缝线。拆线后无菌干纱布覆盖创面,3 d后换药,接触创面的敷料上无渗液,说明创面完全愈合。如术后换药发现皮缘发绀、创面内部渗出增多或出现脓性分泌物,则及时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处理创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3例患足术后创面根据创缘大小,各缝合1~3针不等,术后第2~3天皮缘均有轻度红肿。其中11例患足皮缘肿胀逐渐减轻,7 d水肿基本消除,创面完全愈合时间7~14 d,平均10 d,患者总住院天数21~61 d,平均27 d。术后创面皮缘未能一期愈合的2例,年龄分别为43、47岁,创面术前分泌物培养均为铜绿假单胞菌,第1例因创面血供欠佳(患足侧ABI 0.71,足背动脉血流24 mL/min),皮缘逐渐发绀、变黑,予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等改善微循环,无明显好转。第2例术后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培养仍为铜绿假单胞菌,创面内部骨质残端肉芽覆盖不理想。2例均在术后10 d拆除缝线,清洁创面,予以负压吸引治疗处理创面,第1例术后36 d创面愈合,第2例术后21 d创面愈合。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全身疾病的一种表现,任何忽略患者全身状况而单纯行足部感染与溃疡的处理都是片面的[3,4]。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应包括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纠正低蛋白血症、调脂、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等内科综合治疗以及局部的清创、换药,这些均为外科截趾创造术前条件以保证术后创面的愈合。当糖尿病足趾坏疽出现趾骨骨髓炎、骨质破坏时,需要行截趾或跖趾关节离断术,去除坏死趾骨。因糖尿病足伤口为感染性创面,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和微循环的障碍,手术后创面皮缘水肿,如一期缝合,缝合线的压迫会加重皮缘缺血,使创面抗感染能力差,出现皮缘坏死,故我们既往截趾术后经常采取开放创面,待肉芽填充创面后由新生表皮覆盖创面,以瘢痕形式二期愈合[5]。这种手术方法充分暴露创面,不留死腔,利于引流和利用负压吸引促进肉芽生长。但创面暴露面积较大,易并发感染,愈合时间长[6],形成瘢痕组织较大。本组13例患足趾截断术后创面皮缘缝合,11例一期愈合,说明截趾并术后皮缘缝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是可行性。但必须承认,截趾并术后皮缘缝合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患足血供较好;经清创、抗感染治疗,创面无感染迹象,创面坏死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复查足部X线平片,趾骨破坏未累及跖趾关节和邻近关节的骨松质。手术时需注意彻底清除创面内部的失活、坏死组织,手术以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保持足部正常解剖为原则;创面内部存在积血也易引发术后感染;皮下脂肪组织血供较差,易于出现液化,形成腔隙,尽早处理和充分引流是治疗脂肪液化的关键;保留适当大小的皮瓣;皮缘对合时缝合过密、张力过大,易在术后出现皮缘缺血、发绀,致组织感染或皮缘坏死,术后缝合时应予注意。术后创面处理:继续抗感染、改善微循环、控制血糖等全身治疗;术后创面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避免创面渗血,减轻水肿和疼痛;注意保持有利于引流的体位和关节功能;避免受压,注意局部制动,防止修复组织的撕裂;术后根据创面情况可短时在创面内部安置盐水纱布条引流[7,8],切口每日换药,更换引流条。创面内部无明显渗出物,观察3天左右,可去除引流条,压合创面。一旦发现引流分泌物增多,有感染迹象,感染部位切口应早期敞开,清除各种积液、积脓及坏死组织。

[1]俞光荣,陈雁西.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36(6):497-498.

[2]廖二元,莫朝晖.内分泌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06-1507.

[3]余霄,俞光荣.糖尿病足截肢技术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4(5):752.

[4]岑石强,黄富国,起纪春,等.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策略[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7):803-806.

[5]陈孝平,陈义发.外科手术基本操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

[6]郑金文,岑石强,黄富国,等.足踝深部创面的修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1):1209-1212.

[7]郭永强.糖尿病足溃疡病外科治疗6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985-986.

[8]杜冬,压永清,傅小宽,等.糖尿病足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6):429-432.

猜你喜欢
皮缘趾骨坏疽
田径运动员趾骨形态与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关系的研究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非感染因素分析
克氏针缝线逐步紧缩皮牵引治疗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
全力以赴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足第2~5近节趾骨骨折
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跟骨骨折术后皮缘坏死中的应用
带甲下趾骨(足母)甲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皮肤套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