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肥胖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检测

2012-04-13 10:06刘广顺张桐亮孙淑艳张大伟吉海鑫
山东医药 2012年38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刘广顺,张桐亮,孙淑艳,张大伟,井 斌,吉海鑫

(临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临朐2626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饮食质量不断改善,中心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国外文献报道,中心性肥胖对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影响[2~4]。2011年2~5月,我们以同龄正常人为对照,观察了35~70岁中心性肥胖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9例中心性肥胖(腰围男≥85 cm,女≥80 cm)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56例、女153例,年龄35~70岁。另取相同年龄段的412例非中心性肥胖受检者(腰围男<85 cm,女<80 cm)为对照组[1,2]。

1.2 血脂、血糖的检测方法 两组受检者禁食12 h后采集肘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血脂。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脂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6.10 mmol/L为高血糖;总胆固醇>5.72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2.0 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3]。

1.3 血压测量方法 两组受检者静息15 min后,取坐姿用水银柱血压计常规测量右臂肱动脉压。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当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为高血压。

1.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检测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接受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采用惠普5500型彩色超声仪,频率10 MHz。于心电图R波顶点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前后壁12点IMT,取其平均值。颈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颈动脉系统任意一点血管节段存在突出管腔的回声结构,表面不光滑或局部IMT≥1.3 mm。结果判定由二名超声科专业医师依据上述标准对超声图像共同确认[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05例(50.12%)高胆固醇、141例(34.47%)高甘油三脂、103例(25.48%)高血糖、212例(51.83%)高血压,对照组分别为176例(42.72%)、62例(15.05%)、30例(7.28%)、74例(17.96%)。观察组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血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颈动脉IMT为(1.18±0.28)mm,对照组为(0.89±0.18)mm。观察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5例(69.68%)检出颈动脉斑块,对照组83例(20.1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中心性肥胖与血压有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有关报道相符[6]。肥胖者和肥胖高血压者经过3个月的减肥训练后,腹部脂肪含量显著下降,肥胖高血压者血压明显降低。对于伴有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辅助运动减肥是有效的降压方法。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发展及转归呈正相关[7]。当肥胖、高血压两者同时存在时,其病情加重,并可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减肥有助于提高降压疗效,预防代谢综合征。因此要加强心血管健康保健知识和干预措施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肥胖患者多合并脂肪代谢紊乱,使血脂增高,血清总胆固醇通常正常或轻微增高。血脂异常以甘油三酯增高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者高甘油三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文献相符。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心性肥胖人群血脂检查率和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8],服药率和病情控制率亦低,高血脂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更容易被忽视。因此,预防高血脂不可忽视,在高血脂患者中提倡低脂饮食、体格锻炼、控制体质量和多吃水果蔬菜等非药物方面的预防和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僵硬,内膜.中层增厚,黏膜下脂质沉积,斑块形成以及管腔狭窄。近年来研究发现颈动脉IMT和斑块有无是评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之一[9,10]。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并观察斑块形成情况,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表明肥胖与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密切相关。长期的高血压状态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动脉管壁粗糙、增厚,管腔变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壁内膜受损后为血小板、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斑块的形成;高血压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壁应力增高有关。在血压升高的同时,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因此应加强老年患者血压、血脂、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和监测,在积极控制肥胖、血压的同时恰当使用他汀类药物,以达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病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患者,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患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糖[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患者高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文献相符。一旦明确代谢综合征诊断,应当对之采取积极、强化的后续治疗,以降低脑血管意外和2型糖尿病风险。首先应采取积极地预防措施,建议从生活方式的改进,包括从中等程度的热量限制、适度增加体力活动、饮食成份的改变入手,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病或延缓发病[12]。

本研究初步观察了中心性肥胖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是促成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两组受检者均取自35~70岁人群,此年龄段也是肥胖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控制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是早期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陈明春,孔灵芝.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

[2]翟屹,赵文华,周北凡,等.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值的进一步验证[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6,27(7):560-565.

[3]谭春梅,梁积英,高岩.肥胖与血压、血尿酸、血脂、血糖相关性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3):141-165.

[4]邱月辉,赵春颖,何磊,等.农村肥胖成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6):224-225.

[5]储全胜,张西江,法仆,等.某市女性工作者AIDS相关人口学和行为学变化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1):23-26.

[6]汪海波,汪宁,丁国伟,等.云南省某市女性工作者HIV感染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3):220-223.

[7]贾淑荣,刘卫东.肥胖与中青年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243-244.

[8]王浩,胡如英,龚巍巍,等.浙江省居民高血压高血脂意识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2):124-126.

[9]李莉,姜玉新,乌正赍,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6,24(2):126-129.

[10]Salonen JT,Salonen R.Uhrasonography B-mode imaging in observationstudies of atheroselerosis progression[J].Circulation,1993,87(3):56-65.

[11]金文胜,潘长玉.国际糖尿病联盟关于代谢综合征定义的全球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4):41-42.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