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转变

2012-04-13 14:29陈树湘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土著高校学生师生关系

陈树湘

(淮阴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淮安 223000)

新媒体这一媒介现象正如它所内含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一样无所不包,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媒介生态,乃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①[美]杰伊·布莱克等:《大众传播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高校师生关系也因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高校师生关系更加平等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从信息守门人到同游者的身份转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互联网,尤其是其搜索功能的不断增强,信息闸门轰然倒塌,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信息守门人。在传统的师生关系里,教师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获取什么信息,获取多少信息。如今,在网上,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一应俱全,学生完全可以越过教师的“把关”享用信息,而且享用的是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是自己拉过来的信息,而不是过去被推过来的、可能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信息。如果从纯粹信息提供这方面讲,教师所扮演的信息守门人的角色已经可有可无。不是教师不想扮演,而是已经没有扮演的可能,不仅因为高校学生可以依网走天下,更因为新媒体“真正的前进方向,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②[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合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2、个性成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追求:互不买账。阿尔文·托夫勒认为,第三次浪潮文明可能孕育完全不同个性的年轻人——不在乎同辈朋友、不以消费为目的、不沉溺于个人的享乐。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时间来论证。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成长的过程将会和以往不相同,所形成的人格自然也有所差异。③[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

一是高校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众所周知,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面施行计划生育。高校里自身就是独生子女的教师越来越多。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其中是独生子女的比例更高。此外,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反叛意识强烈,推崇“非主流”;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数字土著,视野更为开阔,表面冷漠内心渴望被认同。当个性都非常强的独生子女教师与90后大学生相遇时,要么相互吸引,要么相互碰撞乃至互不买账。高校师生间的“互相抵触的观念摇憾着我们的心灵。”④[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第186页。

二是接受西方思想的海归教师越来越多。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高校老师越来越多。尽管没有直接的数据显示,但是可以从一些间接的数据以及一些信息加以推断。据相关新闻报道与相关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160万人,回国人员总数已达49.74万人。据初步统计,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两院院士的80.5%。2006年自然科学奖的67%、科学技术发明奖的40%、科技进步奖的30%的第一完成人均为留学回国人员。①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加快引进海外人才 海归数量年增逾30%》,http://edu.qq.com/a/20100930/000054.htm。此外据2009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有20%的“海归”的工作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由于在海外长时间的求学背景,海归自然地会受到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且或多或少地会在日常的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当海归教师身上所具有的个性会与学生的个性相遇的时候,会有美丽的碰撞,但是也不能否认当双方都过于强烈耀眼、不能相互吸引或欣赏的时候也可能会相互灼伤。

3、师生获取信息趋于同步。学生对于一些社会信息的获取可能还会先于教师。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新媒体的威力充分显现前所没有想到的。教师历来以信息权威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但是,一切媒介的应用潜力和后果是不可预测的,这是一切媒介固有的属性。②[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技术与设备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网络不会知道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在网上奉行的就是先到先得,先得先享用。

二、高校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强

美国Marc Prensky把当下的学生称作“数字土著”。在他看来,当下的学生都是说电脑、视频游戏和因特网等数字化语言的“土著人”;对于那些没有出生在数字世界,但在随后生活的某个时刻,已经沉迷和采用大多数新技术,且经常被拿来和数字土著做比较的,则是数字移民。③[美]Marc Prensky:《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2期。因为其媒体存在环境的改变,导致了高校学生数字土著身份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而且是标志着思维模式、行事方式等更深层面的改变。这些改变更多地体现在高校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强。

1、积极缩小师生间的信息沟

1974年,N·卡茨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认为在新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旧沟未平,新沟产生。但是,事实是,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是数字土著几乎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多种搜索下载工具与互联网强大的链接功能面前,数字土著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已经易如反掌,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得不到”的信息。教师不仅已经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而且教师之前所占据的知识高地被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日渐淹没。所以,当新媒体作为一种求知的工具时,只要学生也拥有了新媒体与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就可以快速缩小与教师间的信息沟。所以,连尼葛洛庞帝也说:只要敲几下键盘,如此丰富的知识与智慧就能为年轻人所用。代沟在顷刻间便被大大缩小了。④[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合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37页。

2、信息需求多样化让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主动

从个性意识的倾向性、身心特征看,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求知旺盛期,对种种信息需求量巨大。这也就直接构成了高校学生走向网络的动力。高校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在各自信息需求满足前,他们也越来越“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在所有领域内,知识的使用期变得越来越短。他们拥有的最重要的研究技巧就是这样的能力:高效率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且筛选信息,把它们变成知识。”⑤[美]杰伊·布莱克等:《大众传播通论》,张咏华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高校学生自身智力的增长,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走向网络,实现对信息的自我满足。

3、便捷的传播方式让学生成为信息生产者

作为数字土著的高校学生对新媒体的掌握与运用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对新媒体的掌握与使用总体上看优于教师,对各种新出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博客、微博、视频以及即时聊天工具因其便捷的操作瞬间流行,高校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随时就某事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随时在自己的空间里更新日志、视频,完全成为一个采编制一体化的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在高开放度的网络里,高校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信息的生产者。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途径多样化

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是指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之间为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关系。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途径越来越多样。

1、课堂仍是建立师生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尽管目前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地获取想要的任何信息。但是,高校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成长与成才。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仍主要通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现。所以,高校学生仍是通过课堂来获取专业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当然,这里的课堂不仅仅指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如理论知识的传播,实践教育,实训教学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教师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与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这一个层面看,目前,课堂仍是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主要途径。

2、各种新的传播手段助力师生间的信息传播

手机、QQ、电邮、博客、微博,以人人为代表的SNS,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各样的新的传播方式,总有一款可以赢得高校师生的心。新媒体时代,人们“不管在哪里,总是在网上”。但是,这些只是辅助。首先,不同的新的传播手段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喜好。这由个人的传播需求与传播手段的优点决定的。其次,个人的使用习惯决定选用某一种或几种,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种传播形式都同等倚重;第三,与传播方式门槛的高低有关。如当下的手机微博,因其140字的简便低门槛,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与面对面传播相比,这些基于网络的人际传播表现出诸如人际情感的疏远、信任危机、个性的畸形发展等弊端。①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2-493页。

四、高校师生的互动日益频繁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但是,这一理论面对90后的数字土著似乎有点力不从心。这点主要表现为高校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再“逆来顺受”,他们的个性追求、数字土著的身份让他们能够与老师积极互动。

高校学生的个性追求。当前,90后大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追求,他们断不可能再满足于人云亦云,追求的是与众不同,拒绝的是雷同,这样才能博得关注,也才能在信息的海洋里不被淹没。新媒体的技术条件让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随手的一条留言,随心的一篇日志,当然还包括视频,都可能被用户放进自己的空间,也就有可能瞬间被众多其他用户关注,于是瞬间在网络流传。

高校学生的数字土著身份。现今大学校园里学生全部是90后,“90后”这一时代标签不仅说明其出生的年代,更富有深意的是他们是在电脑的伴随下长大的一代。从小对电脑的耳濡目染、对网络的依赖让他们获得了数字土著的称谓。他们在不同网页、不同空间之间熟练地游走,“网络之大任我行”,他们可以玩转网络,他们可以任意地穿梭在网络的任一个时尚与新鲜之间。

五、高校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动态化

传统社会的等级造就了师生间信息传播的事实的不平等,信息获取方式的贫乏与不便造就了教师信息守门人的权威,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强化了教师信息守门人的地位,学生的被动控制强化了师生间的信息单向流动。所有这些,又造成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师生间的传播主动权总是静态地属于教师。这深深地影响着师生间的信息传播,也深深地影响着师生关系。学生好似干涸的海绵,教师传播什么信息就接收什么信息,只有瞬间接收,不存在拒绝接收。

然而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摇身一变,变成在网络上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数字土著,他们显然要比数字移民更熟悉网络的世界。从表面来看,师生间的传播主动权还在教师手中。实则不然。尽管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教师仍在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们依然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可是,表面的一如往常却不能掩盖内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安静的课堂里,学生们可以无视教师的存在,发个微博,登下QQ,浏览网页,甚至点下三国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以上课的名义进行。尽管在上课,学生可能已经在网上制造了信息的小波浪。作为数字移民的高校学生更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他们可以生产信息,同样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在网络上形成一股舆论风暴也不无可能。这一切归之一句话,那就是作为数字土著的高校学生,在师生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多的时候,他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在这样的情形面前,作为“数字移民”的高校教师也要成为数字土著所制造信息的受者。

再回到高校师生间信息传播主动权的问题上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主动权一直在那里,只是看谁主动去掌握而已。在网络深刻影响师生关系的当下,如果还认为传播主动权被“移民”所掌握,那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当然,在新媒体时代,也并不是说教师不能掌握传播主动权。因为阅历、经验的原因,在同样的信息面前,教师要比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一些,看得更深刻一些。也正因此,许多数字移民依然可以赢得数字土著近乎偶像般的崇拜。所以,师生间的传播主动权确实依然在那里,但是再也不是静态地处于教师这方,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关键看谁想掌握主动权。

猜你喜欢
土著高校学生师生关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土著节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