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阅读中对话教学的开展

2012-04-29 00:44周保亮
考试周刊 2012年80期
关键词:屈原师生交流

周保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动态过程”。可是在实施的进程中,许多教师仍未摒弃过去那种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对话模式。

如何才能摆脱传统的课堂师生间的问答形式,达到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多重对话要求呢?笔者在多年理念与实践的探索中,巧妙地将对话教学渗透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中,并与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文本对话中学习新知,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自主阅读是学生阅读学习的第一步。因此,我巧妙地将学生初次的与文本对话渗透其间,每一课的阅读教学总是先让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并汇报其在文本对话中获得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等。如《六国论》一课,我从收缴的课前发给学生的“文本对话收获表”中得知:在表的“自主阅读成果”栏目中,有的学生通过学习资源了解了作者苏洵及其写作背景;有的同学借助工具书、文章注释读懂了课文内容,根据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还有的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初步把握课文的主旨及写作特色……在表的“难点与质疑”栏目中,有的同学对于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把握不准;有的同学对其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提出了疑问,质疑“六国破灭……‘不全在赂秦”……然而有的同学恰恰在表中的“智慧閃耀”栏中赞赏“作者中心论点定位准确,论述严密,先是从正面来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而被消灭,紧接着又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还是源于‘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文本的能力,又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及我的教学方案的有效制订奠定了基础。

二、在生生对话中交流知识,解决疑难

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对课文阅读都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如果再加以合作交流必能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相互解决各自在文本对话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我又巧妙地将生生对话教学渗透于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中,从中教师加以巡视并适当引导。如教学《雷雨》一课,在学生开展生生对话前,我将收缴上来的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时填写的“文本对话收获表”再次发给学生交流,因而学生交流既全面又热烈。如有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应如何作具体的分析?”这一疑难立即得到大家的帮助:有的同学认为是真诚的怀念,年轻时与侍萍的相恋是周朴园生命中唯一的亮点,怀旧带给他的是朝花夕拾般的甜美与惆怅;有的同学认为这种怀念是虚伪的做作,用以掩饰他的冷漠无情,树立在家庭中的威信,并能使他俨然以君子自居;还有的同学综合了这两种观点,认为他的性格复杂多变……生生间的对话,不仅解决了同学的疑难,而且使大家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在师生对话中进行鉴赏,突破难点

在生生对话中仍有部分的疑难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有的在解决问题的对话中理解还不够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其间,进行师生对话教学。因而我在学生小组对话中注意发现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提到全班来开展师生对话解决。这样不但使师生“教学相长”,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对话能力。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课,我在生生交流的巡视中,发现许多小组的同学对这首词是如何借写“清秋”景,将“伤离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体会不深。由于课前我也已充分与教材对话并预估到同学们可能因为作品时代久远而难有作者那种情感体验。于是我立即将课前准备的一些与该词情境大致相同的古诗文句段用投影提供给学生阅读,如《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行子肠断,百感凄恻。”让学生了解到封建社会里文人墨客悲愁伤别选择取向的普遍性;然后介绍柳永一生宦途坎坷,失意漂泊,流落而死的悲惨命运;再让学生在《梁祝·爱情主题曲》的低回、缠绵的氛围中根据词句用简笔画来展示别前场景;最后再通过师生对话来共同体会与归纳作者借景抒怀的笔法,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在课后对话中迁移拓展,专题探究

由于课堂时空的限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课后通过对话来加以解决。如学生课堂中没有来得及提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迁移拓展阅读中还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再如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以便教学反思。因此每课课堂教学后,我在坚持自己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的同时,要求学生一是要继续与文本对话,作课文知识巩固练习;与课外阅读对话,应用自己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去解读课外同类课文;反思自己有无课堂学习中没有弄懂或未提出的问题,继续与文本、同学、老师等对话,必要时作专题探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如教学《渔父》结束时,我除了正常的“学案”上的作业外,还要求学生结合屈原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的原因来分析屈原形象:首先,楚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志”,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最后,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他留念生命,也留念香草美人,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唯有死亡才可以将他拯救。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死亡“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课后对话加深了学生对屈原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当今,颇有影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对话”教学思想,足见对话教学的重要性;现在,无论是国家间,团体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对话已经成为大家合作交流、达成共识的主要方式,为此,国家在新课程标准中及时地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这一要求,所以我们的对话教学已时不我待,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的互动形式,而且还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因此,我们唯有坚持对话教学,并不断地探索出对话教学的新路子来,才能为高等院校、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适应伟大时代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屈原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梦见屈原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送米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