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心理需要,点燃成长热情

2012-04-29 07:01秦丽荣
考试周刊 2012年80期
关键词:班级心理同学

秦丽荣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谓的“欲”,就是欲望,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需要。那么,人都有哪些需要,各种各样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此曾有很精辟的见解(见下图),他告诉我们:

人有着一些重要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对人的健康与发展极其重要。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以下这种现象:某学生在学校的班级里“生活”时,往往会因为班级的不同、接触同学群体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态度和情谊,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思想,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最终该学生的生活质量也会截然不同。

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是否对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予足够重视,是否在班级文化创建过程中成功点燃学生成长热情。

本文就如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个体的生命需要为着眼点,在“人与人的互助、环境与人的暗示、人与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创建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做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的思考定位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核心、灵魂,这种作用是通过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评价作为导向的,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在班级生活中所进行的行为评价,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影响力。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强的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或认可,年轻的冲动的情欲就会使并不坚强的理智土崩瓦解。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级的面貌其实就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

就拿我所带的初二(7)班为例,24名男生+18名女生组成的班集体,家庭情况复杂,心理状况也很复杂。有很多孤僻、冷漠的学生,成绩也很不理想,但实际上这只能说明他们对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兴趣,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即便没有过人之处,也不能断定他一无是处,也应该使用鼓励这种驱除心理阴影的良药。在班级内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知识等关系相处的过程中,肯定其闪光点,使其感受到集体中学习、生活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不知不觉中融入集体前进的主流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所以,“以各自的过去为参照,尽力+充实=进步,自信+实干=成功”的行为评价标准就能创造满足所有学生发展需要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的评价导向如下:

1.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学术的、技术的、审美的、经济的、道德的、领导(政治)的……

2.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发展快的、发展中等的、发展慢的;常态的、非常态的……

总之,只要总体方向是“成长”的,我们都应当能够“接受”,而不是接受一些学生,排斥另一些学生。

二、具体实践操作

(一)在人与人的互助中,感受来自班级同伴的支持。

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人的本性是“合群”的。一个充满友情、善解人意的班级,大家真诚、积极、自信,没有人受到冷落,大家互相帮助又互为依赖,这种氛围会对所有学生产生吸引力。

所以在接班初期,我就尽量寻找一个强烈的情绪体验作依托,以此蔓延,弥漫成氛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本着尊重+理解的原则,与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孩子建立友好关系,抓住一些可以“做文章”的教育契机,在团体合作与师生互动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相同目的、相同需要的朋友。

如:在遵照政教处指导,改固定班干部制度为轮换制的基础上,尝试着采用竞选上岗→指导改进→放手管理→民主测评的执行模式,并使之与值日班长当家制结合,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班主任——轮值班长——班委——同学的管理体制,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加强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再如:在学校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主动融入班集体,以积极语态鼓励学生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密切加强对“弱者”的关怀;注重抓细节合作共创良好班风的同时,注意对不同性格同学的尊重。通过对个体的理解、沟通,对“困境”的帮助、解救,营造互助而善解人意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在环境与人的暗示中,感受来自班级良好氛围的熏陶。

一个班级氛围是否具有文化“气质”,在环境中,人的行为表现是主体。所以在组班初期,我都会狠抓教室的环境卫生,要求学生全天候保持教室的整洁,在每天的卫生薄弱时段,突击检查教室,通过一个月左右的磨合,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另外,副班长每周的仪容仪表检查、劳动委员和每组组长每天班级座位的排列、值日班长每天常规纪律的督促、值日生每天环境卫生的整治,一切创设文明优雅环境的努力,都客观地促使学生和谐行为的表现。

在随后的工作中,我切合班级实际出发,发动全班学生集思广益来共同布置教室。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板报、学习园地、班级展示等版块,展示了学生的书法、绘画、手抄报、剪贴、制作等,让“角落”说话,“墙壁”传情,让每位学生都在创建过程中得到展示和锻炼,共同营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我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拓展思维的外延空间,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氛围,而不是靠一味地说教。

例如:校读书节期间,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拟订了开展读书节的实施计划与口号、一系列活动的安排。从组织动员班委会成员到推动激发全班同学的读书热情,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必须读一本书,写一篇有关读书节的文章,并通过筛选讨论,推荐出其中十篇比较出色的读出笔记送学校展出;宣传组和学习组也积极行动,及时更新了学习园地和板报的内容,并把有关的名人各言张贴在墙上,营造浓浓的读书气息和环境氛围,更好地激励同学奋发读书。此外,我班坚持开展“传统经典,红色经典”的晨读活动,在语文老師的参与和引导下,同学们坚持每天参加诵读,做到有记录,有考核,使我们的晨读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三)在人与知识的整合中,感受来自班级成员的多元智力。

初二的同学思维普遍比较活跃,这也让一部分反映较慢的同学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情绪低落,孤立,感受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关注学科内容在学生生活中本真的呈现之外,更应关注每个学生享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感受。

因为人有自我存在的需要,它充分体现了人的欲望和价值。所以,我和其他任课教师达成了共识:多采用“传、帮、带”的教学模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学习合作的技能。通过交流合作又不失竞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既为自己智慧而骄傲,又互相羡慕彼此的智力。在共同建构的交流与分享中,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通过多元的独立而融合的班级氛围,吸引学生参与、投入、表现,使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罗素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要把它变成天堂或地狱都在于我们。”班级文化就是班内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自己创造的生活。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对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并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就能成功点燃学生成长激情,在与自我、他人、知识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师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班级心理同学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心理感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不称心的新班级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班级被扣分后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