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不休的英雄,世隆大帝

2012-04-29 04:14杨周伟
大理文化 2012年3期
关键词:唐军南诏成都

杨周伟

在洱海东南岸凤仪古镇的三哨村,有座供奉“白马爱民景庄皇帝”的白族本主庙,庙的大殿内刻有一记录蒙世隆事迹的对联:“西京改中都曰海内起烽烟只留得标记一庙铁柱一根诉沧桑,南诏立帝业建极钟数不清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今安在”。每年村寨的本主节,当地白族群众都来祭祀这位爱民护国的南诏帝王。在大理地区和川西一带还有数座供奉世隆的庙宇。

今天,深受当地白族群众爱戴和供奉的南诏景庄皇帝,其世隆之名在唐代文献及后来的《新唐书》中是找不到的,只有 “酋龙”二字。

世隆是南诏、大理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帝和最有争议的君主。“酋龙”二字表现了晚唐执政者的胆怯和狭隘,他的名字让当时的大唐君臣闻风丧胆、胆战心惊。他多次披甲亲征,南征北伐,打下了前所未有的版图,缔造了南诏最辉煌的帝国时代,让南诏以一个强盛的“军事帝国”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在位18年里,世隆以其卓越的文治武功加速了唐帝国的灭亡。在以往的中原文献中说他是一个暴虐的君主,为了以战养战,以武强国,屡次发动战争,对外横征暴虐,但在当地人们心中他却是一位爱民有为的君主,在今大理和四川西昌、会理等地流传着许多关于世隆保境安民、爱民如子的传说,当地百姓还为其修建了景庄王庙,这些都是中原史书中没有的。他为了“南诏帝国”的梦想立下史无前例的功勋和战绩,最终死在了完成“帝国”梦想的征伐路上。

成书于明代的《南诏野史》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世隆的母亲是南诏王劝丰佑的王妃,一次随劝丰佑去罗浮山白城寺进香,晚上在寺内就寝。寺的南边有一壁画,画有一龙,到了深夜,画里的龙复活了腾空而去,巨龙飞上天时震动了寺庙,佛寺几乎被毁。王妃受了惊吓,连忙将一柱子抱住。第二天,王妃泛舟西洱河,突感怀孕,是因昨晚与画中之龙而交,不久生下世隆。这个与“九隆神话”相似的故事,其创作的手法和目的与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为赤帝之子的故事是一样的。

蒙氏是个尚武的家族,蒙世隆在十多岁时,其父劝丰佑就给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历练,给予坦绰之职,跟随王嵯随军征战。《南诏野史》载:“佑命子世隆为坦绰,同嵯巓迎战于古宗”。世隆在登基之前,就以类似副宰相的官衔统帅大军,征战沙场,这与他后来亲征北伐,死于征战是前后呼应,生死相结的。

劝丰佑时期,南诏国内大兴佛教,其蒙氏王族大都成了虔诚的佛教信徒。世隆祖母及母亲段氏更是虔诚至极,先后出家。公元827年,劝丰佑之母出家,法名惠海,世隆的母亲在生下世隆后没过几年也跟随出家,法号师摩矣。受其家族善佛、习佛的环境熏陶,世隆从小便也成为一名佛教徒,习读佛经,参与王室的佛事活动,这些奠定了他即位后“以佛治心、发展生产、安抚稳定”的治国方针。在崇武和兴佛并存的环境下,影响了世隆后来实施的对内“以佛治心”和对外“以武强国、称帝霸业”的大国方略。

公元858年劝丰佑病危,长期与嵯巅保持政治上妥协和斗争的段宗牓势力逐渐抬头,并于当年率军入缅作战打败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军队,同时筹划了斩除嵯巅的计划。段宗牓为铲除嵯巅,先后做了两件事。一天深夜,段宗牓忽然命人擂鼓聚将。听到鼓声,身为监军的嵯巅之子依仗其父亲权势,不予理会,继续呼呼大睡,一鼓、二鼓、三鼓声过,都不去应卯。段宗牓心里自喜,命军令官将嵯巅之子抓了,不加审问,就以延误军令斩杀,使南诏远征的劲旅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段宗牓着眼南诏政治、宗教的需要和铲除嵯巅计划的实施,以武力要挟索要了骠国国宝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段宗牓率军返回南诏的途中,在腾越(今腾冲)闻劝丰佑驾崩,害怕嵯巅立即篡位或大弑异己,去信说“王崩子幼,闻公摄位,国家之福”,信中说今迎回圣物佛牙,请其率王公大臣、高僧来城门迎接跪拜,嵯巅大喜,消除了对段宗牓的防范和顾虑。当远征的大军到达阳苴咩城下,段宗牓便乘嵯巅跪拜之际,突然拔刀斩了嵯巅,接着大洗牌,解除了嵯巅弄栋派在朝中的势力。段宗牓等拥立劝丰佑之子世隆为君,开启了南诏帝国建极盛世的辉煌。

公元859年,未满20岁的世隆继南诏王位,按南诏冠姓父子联名制又名蒙佑世隆。因世隆少年老成、胆识过人和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在各大姓势力均当且相互制衡下,未形成类似嵯巅的大臣擅权专政。世隆即位的同年,唐宣宗驾崩,唐朝派使者向南诏告丧。此时先王劝丰佑刚死,世隆才继位,唐朝未派人吊祭,在给南诏告丧的诏书时仍然用先王劝丰佑的名号,也未对作为南诏新君的世隆进行册封。世隆生怒,故意对大唐使者礼遇轻薄。唐使回去时,世隆写了国书请求唐朝皇帝册封,使者回长安后向唐懿宗告状,唐懿宗以世隆之名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名讳为由不给予册封。世隆纵观天下局势,权衡利弊,在朝臣的拥戴下,不做唐朝的藩属之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礼”,年号“建极”,改西京阳苴咩城为“中都”,东京鄯阐城为“上都”,开始了南征北伐,反唐称帝的帝国进程。

世隆称帝这事,在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南诏传》中记载:“是时,丰佑亦死,坦绰酋龙立,恚朝廷不吊恤;又诏书乃赐故王,以草具进使者而遣。遂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懿宗以其名近玄宗嫌讳,绝朝贡。”

世隆反唐称帝,不仅是南诏坚持以国与国之间独立对等地位对话的表现和唐南双方实力对抗和变化的结果,而且是南诏帝国形成和对外发展的必然。

反唐称帝并非偶然,也不只为了其“名讳”之争,而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唐弱南强,二是关系破裂,三是世隆大志,四是利益所致。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衰,内忧外患,无论在经济、军事、政治上已无法和贞观、开元盛世相比,到唐宣宗年间的公元859年左右,唐朝已日渐衰败。南诏在天宝之战后逐渐走向强盛,在联吐蕃反唐和联唐攻吐蕃中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自异牟寻以来南诏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在文化、经济上的交往,从而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唐朝已无力以“主之藩属”来控制南诏。唐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在一次和属下谈起时局时说:“四川兵弱,南诏强盛,未可轻绝”,可见唐朝后期南诏与唐朝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世隆即位前南诏早已停止向唐朝的进贡,多次北伐西川,围攻成都,兵扰安南,唐与南诏关系不过“名和实打”,其藩属友好关系已“名存实亡”。大唐的“名讳”制度仅为导火索,世隆个性好强,民族自尊心更强,世隆称帝建功霸业的雄心也促使了其反唐称帝。如果换了性格软弱,胸无大志,平庸的君王事情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经济、军事、政治的对外扩张对南诏而言,能带来较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南诏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上四原因促使了世隆称帝反唐。

四川是富饶的“天府之国”和唐帝都长安南边的门户,历来就是南诏对唐和、战的主要目标。太平之时,这里是南诏王室和贵族向往的地方,在四川首府成都,曾有上千的南诏王室、贵族子弟在此留学,学有所成,回国一展才华。就连千古名刹的成都大慈寺,都与南诏结缘。可惜,和平与战争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永远的战争,也没有永久的和平,当百年的太平盛世之后,必有数年的战火硝烟。

世隆之前,南诏任何一次对外战争或是掠夺财物、人口或是猎取人才、引进工艺和技术。这种战略上的扩张促进了国内人口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文化的交流,生产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提高,这在天宝战争之后的近百年里是较为突出的。但是南诏对外战争的主要目标只是掠夺财物,所以无论城镇大小,一律掠夺而净,弃之而走,即便是最繁华的成都,也未做正式的占据和经营,而是以破坏性的方式来实现其战争的目的。

南诏自皮逻阁统一六诏建立王朝以来,经过100多年战争的洗礼及国内的改革图新,不断吸收与融合先进的汉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飞跃。洱海、滇池和其他农业坝区,其农业、水利、手工业等技术已与中原汉族地区相近,且在部分领域里拥有了当时世界的领先技术和水平。通过对外扩张和鼓励生产,国内人口不断增加,国内的生产方式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崭新而强盛的封建王朝开始崛起于9世纪的亚洲,成为横扫东南亚的大国。南诏的国力和国情决定了原先掠夺式粗放型的对外战争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世隆作为南诏的第一帝王,在称帝之时就开始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扩张——控制西南问鼎中原。在这远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世隆的北伐,就不是简单的掠夺和侵犯,这也是世隆北伐未能如嵯巅时攻陷成都大胜而归的重要原因。世隆的战略构想是由分四步走的战略计划而组成的。第一步攻占成都,将整个四川地区纳入南诏的疆域,通过军事占领、北迁国民、优待汉民等措施来经营巴蜀,设置成都为北京或北都,与国内东、西二京遥望;第二步乘唐帝国即将分崩瓦解之际,拿下汉中,兵逼长安,重占安南;第三步挺进关中,攻陷长安,巩固巴蜀,迁都成都,改北都为中都,控制关中平原。第四步进行西征和东伐控制今天的甘肃与陕西地区,进入河西走廊,与唐东部各藩镇达成协议,促成中国东部藩镇的自立为王。借唐朝灭亡、国内大乱之际,将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南中国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形成以北京长安——中京成都——南京阳苴咩城(大理)为中轴线,汉、大封民为主体,西南、西北其他民族共融的多民族封建帝国,一统中华西南和东南亚地区。

随着安南战略计划的失败,唐朝边官却给了世隆“北伐西川,围陷成都,问鼎中原”战略实现的契机。唐重设巂州(州治后迁西昌以北地区)后,时任刺史喻士珍是个为人贪婪、强夺民脂民膏的腐化堕落之徒,经常在辖区内虏掠两林人为奴隶,抢占其部落的财物,杀死当地部落首领,并将获得的人口和财物归为私有,引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极大不满和反抗。公元866年,原先依附于唐朝的巂州两林人部落,主动依附南诏,请求南诏派兵复仇解难。世隆派军北上巂州,在巂州城郊外打败唐军,刺史喻士珍兵败守城。巂州城内被抓来守城的两林人奴隶和俘虏内应南诏打开城门,喻士珍苟活因贪生怕死投降南诏。两林人十分痛恨唐朝官兵,纷纷拿起武器与南诏军队一起将城内全部唐朝官兵和吏目杀死。占领巂州之后,世隆改变了以往掠夺为主的军事战略,看到了巂州作为南方丝路的要道和军事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向巂州派驻文武官员,迁国内大姓贵族和人口定居镇守巂州,安民、扶民,对巂州进行长期的经营。南诏改巂州城为建昌城,设置建昌府,为南诏四府之一,隶属会川节度,建昌之名也是今日西昌称谓的重要来源之一。

南诏占领巂州城后,世隆派清平官董成等十九人出使唐朝以达建立兄弟邦交的目的,在抵达成都晋见唐西川节度使李福时,董成等坚持南诏和大唐为平等的兄弟之国,不肯依李福之言行君臣之礼,由此发生争执,被李福戴上刑具囚禁关押。这种晚唐边官自大的行径与清廷强令英使马戛尔尼跪拜乾隆的自欺和狂傲之举一样,再次激化了南诏与唐朝的矛盾。后来刘潼代李福继任西川节度使释放董成等人,以礼致歉派人护送抵达长安受唐皇礼遇并赠予丰厚的礼物,这才平息风波。

和平的气氛未维持许久,公元868年,唐定边节度使李师望杀了南诏派来答谢释放董成等人的使者杨酋庆。这些任意妄行、不识时局的大唐边官再次将唐王朝推向险些覆灭的危亡之中。世隆得知大怒,便以此为由于公元869年十月冬聚集大军,亲自率军北上进攻成都。

成都南部防区是唐设置的定边节度,新任的定边节度使窦滂把守大渡河及邛州(当时定边节度府治)。世隆大军顺利抵达大渡河与唐军隔水相望,双方相持九天八夜,世隆派一支轻兵越过雪岭之坡,占领沐源川(今四川沐川),窦滂派衮海将黄卓率500人前去抗击,结果全部覆没。是年(旧历)十二月十四日,南诏兵身穿衮海部队的军装,假扮唐朝败兵,到江边喊船,对方以为是唐军,载其过河,南诏军队从东西两面进攻嘉州,杀忠武都将颜庆师,攻陷嘉州城。窦滂眼看形势危急,亲率属军列阵大渡河边,世隆看到大渡河之天险,强渡会增加军队的损失,派出使者,假装求和。就在谈判的同时,唐军放松警惕,南诏军队乘机抢渡大渡河。窦滂得知后气急败坏,自杀未成,逃走成都。接着南诏大军占领了整个定边节度,成都的南边防线失守。世隆大军北上,四川百姓逃藏山谷,唐朝败军边逃边沿途抢掠,弄得民不聊生,邛州(治今四川邛崃)的军资储备即被从大渡河撤下来的唐军抢劫一空。唐朝军队军纪散乱,败兵如寇,南诏兵所到之处,城池空荡,通行无阻,数日之后,成都就暴露在南诏大军的面前。成都告急,唐朝廷派左神武将军颜庆复奉诏率兵前来救援。

南诏建极十一年正月即公元870年(唐咸通十一年),世隆率几路大军完成了对成都城的包围。《资治通鉴》载:“咸通十一年正月……西川之民闻蛮寇将至,争走入成都。时成都但有子城,亦无壕,人所占地,各不过一席许,雨则戴盎以自庇,又乏水,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南诏军队抵达之前,成都附近的四川人民听说南诏军队打来了,纷纷争相避难逃入成都,使城中人满为患。当时成都只有子城,连护城壕,护城河都没有,是个易攻难守的城池。城内人多,住房远远不够,连站的地方都很拥挤,可众志坚决,一个接一个地筑成一座血肉的城墙。没有饮水,就把河池的泥汁取来澄清,喝下解渴。将士们不熟悉武备,节度使卢耽召彭州刺吏颜庆复领导众人构筑城防工事,月夜巡城。又选出将校分配任务,建立其战棚,制作炮擂和应急的器械装备。精选勇士三千,号称突将,作为敢死先锋,誓死守卫成都。

正月初五,南诏大军由坦绰杜元忠为攻城主帅,攻取成都外围的眉州。唐节度使卢耽派副王偃、中人张思广拿着书信去见杜元忠,与其讲和。杜元忠答复唐使“我辈行止,只系雅怀”,意思是说我们的行动,要看你们的态度来决定。几日后,卢耽二度遣使与其约和,世隆令杜元忠不予理睬,扣留来使,进军新津,攻陷双流,直抵成都城下。卢耽感到事情紧急,派先锋游弈使王昼去汉州(治今四川广汉)求援。当时兴元6000人、凤翔4000人已集结汉州,窦滂率四千人从导汇直奔汉州。二十四日唐朝援军在毗桥碰上杜元忠的南诏大军,战而不利,兵败退回汉州。这次唐朝兵败的主帅是窦滂,他暗想自己失利,害怕朝廷给予处分,也希望成都等地相继失陷,要其他人也担负责任,以减轻自己的罪责。主意打定,遇到从北边过来的唐朝援军,便叫部下对他们说:“南诏的兵马比官军多十倍,官军远来疲劳,不能骤然抵敌。”援军将领听信他的话都迟缓行军到成都。这时的成都每天盼望援军,如大旱之望甘露,迫不及待。世隆得知唐援军停止不前,便让杜元忠采取里应外合的策略迅速攻下成都。

投降南诏的唐军将领喻士珍与成都将领李自孝交好,此人与喻士珍一样贪财怕死,便被喻士珍收买,成了南诏在成都的内应。杜元忠、喻士珍密谋让李自孝烧毁成都城内堆放粮食的东仓作为内应。李自孝率人在烧东仓时败露,被唐军所杀。唐守军得知南诏数日后大军攻城,便及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二月初一,杜元忠不知李自孝已败露,亲率数万大军实施攻城。首先,南诏大军组织云梯攻城,加紧展开攻城之势,城上唐军士兵将已准备好的钩环,套住云梯拉到近前,然后往攻城的南诏士兵身上投火浇油,攻城的南诏军士大都被烧死。南诏第一梯队的攻城部队溃败后,唐军颜庆复等率突将勇士两千出战,英勇斩杀南诏士兵2000余人,黄昏时分,烧了南诏攻城器械3000余具而回城。第二天,杜元忠组织再次攻城。南诏军士勇往直前,快速冲到城墙边,越梯登楼,唐军将滚热的铁汁灌下,攻城兵丁尽被烧死。虽然,几次攻城南诏军队损失很大,但其围攻成都的南诏军队有五万之众,加上西川地区归附的边民部落武装,近十万之众。唐军显得敌众我寡,因城内被围数月,粮草饮水极为困难,南诏军队可以天天攻城,日久成都就会被攻陷。节度使卢耽派节度副使第三次去向南诏大军将杜元忠求和。杜元忠派三百骑兵到成都城下,高声叫道,若要求和,请准备好蜀王殿(隋代所建)待我大礼国皇帝进城入住。停战仅维持几天,世隆看穿了成都唐军并无真心投降,而是以求和为名拖延时日,便命军队攻城开战。剑南节度使王建立在南诏军攻打成都北门时战死。就在关键之时,唐各路援军迅速抵达成都外围,朝廷任颜庆复为东川节度。战局开始发生改变,唐外围援军包围了南诏军队,南诏军队又包围了成都。世隆大军陷入二重包围之中,无奈派使者军将杨定保与成都支详求和。支详让南诏先解成都之围,然后才予讲和。世隆感到成都久攻不下,援军又在附近,攻城迫在眉急。世隆果断下令所有大军将,清平官都亲临现场指挥,经双方数次苦战,唐军敢死先锋突将部队以置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巧妙地攻下了南诏军队占领的军事要地升迁桥,这时外围唐军也攻入南诏阵营,一时南诏军大败。

黄昏时,世隆命士兵烧毁攻城器械和可燃物品,用火烟迷惑唐军,将部队退至大渡河。残月高悬,夜幕苍茫,阴风从江面上吹来,天地也在不安地呻吟。世隆看见南诏军队的惨败和众多将士的伤亡,他一想“攻陷成都,占领巴蜀,遥视汉中”梦想的破灭,觉得率数万家乡子弟兵北征,却失败而归,内心深处极苦,无脸见国人。心急之下,欲跳河自杀,被侍卫救下,随军大臣们跪拜劝阻。世隆这一失败的勇士之举可与东汉末曹操赤壁之战自杀未遂,清曾国藩长江跳河而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三人都是世人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屡败屡战的英雄,遥想中原有几位这样不顾生死,亲征沙场的帝王呢?

世隆率军回国后,整顿军务,筹集粮草,制造军械,待势而发。公元873年十一月,世隆第二次亲率大军进攻四川,令军队架浮桥渡过大渡河。唐防河都知兵马使、黎州刺史黄景复待南诏军队刚渡过一半时,突然发兵袭击,南诏军被击败退走,唐军将浮桥拆断。世隆又以中路军举着许多旗帜走在前面,而分兵两路偷偷地潜往大渡河上游和下游各二十里,入夜,又造起浮桥,到第二天早上,全部渡过大渡河,袭破唐军许多城堡栅寨,并夹击黄景复军。黄景复率唐军奋力拼战了三天,假装败走,南诏军全力追击,黄景复设伏三处等待着,待南诏军队通过了三分之二,即发伏兵攻击,南诏兵被打得大败,被杀二千余人,唐军一直追到大渡河南才还军,并修复好城栅进行防守。南诏军因败归国,行至之罗谷,遇到南诏国发出的援兵,新旧两军相合,锣鼓声震荡数十里,于是再举兵入侵大渡河,与唐军夹水对峙,假称求和,却又自上游和下游偷渡,与黄景复率领的唐军连日激战。由于西川援军不能到达,而南诏军日渐增加,黄景复抵挡不住南诏的大举进攻,唐军溃散,又一次兵临成都。唐朝廷为之震动,调河东、山南、东川诸道兵将援四川,急命天平军节度使高骈为统帅,全权处理四川战事,其后唐大败南诏大军。

公元876年世隆第三次率大军进攻四川,高骈坐镇四川,以诱敌深入之计,将世隆兵马引进一狭长峡谷之中,三声炮响,高骈伏兵而出,世隆见中了唐兵之计,急令退兵,这时已为时已晚,其随军的兵士被唐军的铁箭和从高处抛下的铁笼千炬射死,一时之间南诏军阵大乱,溃不成军。唐军从左右两个山坡直冲而下,俘虏了南诏士兵几千人之众,世隆率残部退回邛峡关,不料邛峡关已被高骈所夺,世隆无奈,兵退建昌城。

公元877年,世隆第四次发兵进攻黎、雅二州,试图北上攻下成都,不料大败,于二月,退至建昌府景净寺。此寺是世隆当年打下巂州设置建昌府时为母亲段氏而修建的。二月下旬,世隆因多年长途征战和气血攻心,发病驾崩于巂州景净寺,一代帝星就此殒落,终年36岁。蒙世隆作为南诏后期国君,其驾崩之地不在深宫大院,而是死在了征战的路途之中,是为实现大志而死,死得其所,在这点上中原王朝中除了开国和建国初期的开明君主外,在王朝晚期的帝王中是罕见的。他四次亲率大军北伐四川,一心拿下成都,问鼎长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北伐志向死而不弃之举可与当年诸葛亮六进汉中相比。

在世隆对外扩张的同时,在国内以佛治(人)心,以祥(物)达和,安抚边境,形成了人和的局面。

在清《白古通记浅述》中就记载,世隆大兴寺庙,推崇佛教的事迹:“景庄在位,大寺八百谓之兰若;小寺三千谓之伽蓝,遍于云南境内,家知户晓,皆以敬佛为首务”。今天苍山雪人峰古寺庙遗址,就是当时世隆大兴寺庙的杰作。一次世隆北征四川而归,将属下所掠夺的部分金银钱粮,用于资助回国后所刻写的《金刚经》和铸造易长观音像,并设易长观音道场。世隆及其子隆舜更是将其蒙氏君权的合法化,寄予佛教,创造和宣扬“君权佛授”说,绘于图中传承后世,以此来巩固君权的统治及国内的和谐。世隆在对外战争实现帝国战略的同时,崇尚佛教,以佛为介促进和平。

公元874年4月,高骈率军镇守四川,深知唐朝已无力再与南诏发生战事,否则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现在的时局只有休战和好这条路了。高骈知道世隆虽生性好强,但崇信佛教,于是派了当时著名的高僧景仙和尚出使南诏,拜见世隆。世隆崇信佛教,“以佛治心”,一向无视唐使的世隆,看见景仙和尚乃高僧大德,自己又是佛教弟子,以佛礼相拜,这便有了“不拜唐使拜和尚”的佳话。世隆向景仙表达了与唐和亲的诚意和愿望,请唐公主嫁于其子隆舜为妃,以达休和停战,唐南和好。景仙将此事向高骈上报,高骈自作主张,让景仙向世隆答复,唐朝廷准以和亲。后来“和亲”遭到了唐朝廷的争议,未能在世隆在世时促成。公元878年隆舜派大臣赵宗政为使,到长安向当时的皇帝唐僖宗再次提出和亲事宜,愿与唐朝做兄弟亲家,不称臣。唐僖宗分别于公元879年、880年两次派唐宗室宗正少卿曹王李龟年为正使、大理司直徐云虔为副使、内常侍刘光裕为云南内使出使南诏,并抵达大理,正式达成和亲之事。同时,隆舜派清平官赵隆眉、杨奇鲲等与唐使返回到成都朝见唐僖宗,并迎唐安化公主。

世隆在新纳入南诏版图的建昌府(今西昌、会理地区)及安南交趾等地区,注重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以和亲、互惠等形式与各部族边民首领保持了良好关系。在发展生产、物资供应,政治待遇上都给予了唐朝未能提供的帮助,以此安抚边境,使南诏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好的稳定和发展。当地的人们受益于世隆的民族边疆政策,对世隆十分感激。清康熙年间的《会理州志》中就记载了当地百姓对世隆称颂的颂词:“景庄王好武而尊贤士,通商贾、安流亡嘉惠士庶民,抚绥蕃夷,境宇之中,鸡犬不惊,鸿雁不作,有太平之象”。文中所说世隆虽然好武,但非常重用贤士及当地的人才。由于年年征战给新设的建昌府带来了生产及经济上严重的破坏,世隆体恤民情,减免赋税,鼓励贸易,安抚百姓。同时,为了改变南诏边疆地区落后的经济社会面貌,在新划入的西昌两林人地区,将洱海地区文化和经济相对先进的白族先民迁入该地与当地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和发展生产。20世纪80年代,西昌地区发现了大批唐宋时期的白族火葬墓,就是当年迁徙的移民和后裔。今天在会理的景庄王庙和流传至今的景庄王的传说就是世隆治理边疆西昌、会理地区的最好见证。南诏在新纳入的西川地区进一步加强政治统治的同时,先后设置了建昌府、清宁郡、香城郡、建安州、永宁州、会理州、沙城州、边府州、黎溪州等府郡州隶属于会川节度(世隆时改会川都督府为节度)。相传世隆死后的衣冠就埋在景净寺后山,后人立有景庄王之墓碑。

今天,世隆是洱海地区白族村落的本主。 我们用一段来自大理地区清代《景庄王祭词》手抄本里关于世隆的祭词来结束对这位世隆大帝的缅怀之情。祭词云:“景庄王,隆生滇南,威猛豪强,万马军中英烈将,一气服肱斩鲁王,剿除贱寇永镇邦,功高无比德难量,庇商贾而万贯荣归,仿耕耘以五谷盈仓,老功成增康泰,尊卑各赐祯祥,凡有祈祷,无求不应。”可见世隆是广大百姓爱戴的君主。

世隆在嵯颠执政时原实施的水利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水利建设,继续巩固和完善了苍山冯河(今大理洗马潭)及锦浪江工程。在洱海西岸的冲积平原上首次完成了连通苍山水系中莫残溪、清碧溪、龙溪、绿玉溪、中和溪、桃溪、梅溪、隐仙溪、双鸳溪、白石溪、灵泉溪等12溪的南北人工运河工程,不仅灌田数万顷,而其可以通航,形成了王都纵横的水利工程奇观。劝丰佑、世隆父子,开启了云南人工综合治理开发利用水利的新纪元,人工水利工程已由单一的农业灌溉功能发展到集航运、灌溉、都市景观为一体的综合立体式应用。世隆时期的洱海、滇池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当时大唐的关中、川蜀相当。

“伏以故南诏蒙异牟寻嗣孙酋龙,不守祖训,既违明誓,自掇祸殃。尚未悛心,犹资狂暴。全驱蚁聚之众,攻劫邕、交之人。五载兴兵,三来虏掠,顾生灵之何负,受涂炭之辛苦。”这段是熟悉南诏军政的唐朝官吏樊绰在《蛮书》的结尾中对世隆的评价,许多中原史家和文献上大多对世隆或者颇有微词或者将其塑造成反面历史人物,然而当地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历史上其他文字的评说又大颂其功德,这两者反差很大。凡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要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全面的看待问题。作为古代的君王,每一位都存在先天性的历史局限性,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9世纪下半叶的历史时空,作横向的比较和分析时,会给这位传奇式的南诏世隆大帝做出一个公正而真实的评价。

世隆十六岁登基,三十六岁驾崩。作为军事家和战略家先后“一打播州、二陷安南、三犯邕州、四伐四川”,南征北伐,披甲亲征,打下了南诏史上最大的版图和最广阔的疆域,谱写了南诏大理国五百年里军事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实施了大国海洋战略,打通了一条连接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交通线,促进了国内洱海、滇池等地区与南洋、印度洋、地中海诸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建立了南诏帝国秩序,取得了南诏政治、经济、军事上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国内积极推行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兴利除弊,大胆改革,以佛治心,安抚边境,是中国少数民族及东南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唐朝当时内部的腐朽没落,边官处事不当及世隆的远大抱负和扩张战略,使南诏和唐多次发生战争,这些战争促进了唐王朝的加速灭亡,但世隆以佛为介谋求和平的愿望始终如一。过去的史家都把他归结为穷兵黩武、年少好杀,这是不公正的。世隆是一位与明朝永乐大帝及沙俄彼得大帝相比拟的有为君主,应以“世隆大帝”来谓其名,颂其功。

责任编辑 田蓓蓓

猜你喜欢
唐军南诏成都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Unpinning the spiral waves by using parameter waves*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新旧唐书关于南诏记载浅析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