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2012-04-29 01:19魏建国
考试周刊 2012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基础计算机

魏建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范围的逐渐普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的调整为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和促进计算机的应用,使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围绕着这一工作目标,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几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确立层次分明、系统的教学观是教学的基础

高职院校应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指导思想。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就需要确立层次分明、系统的教学观。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应以掌握理论多寡为标杆,理论究竟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应当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基础素质等方面来衡量和确定,不必强求一致,而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既拓宽知识面,又强化动手能力。如果说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音乐、电脑艺术设计等),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更加贴近专业,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样,在保证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又能通过学习计算机课程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和认识,让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提高专业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着眼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务于培养目标,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同一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与层次推进的教学方法。

一是讲解、指导计算机的图形界面及其使用方法。二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些主要的基于图形界面的应用程序和运行于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之下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工具软件,如Word、Excel和WPS Office 2000等。三是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通过图形、视频、文本和音频的交互混合进行沟通、传递信息,它是把计算机的技术和各种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从而使计算机具有表现、处理、存储多媒体的综合能力和交互能力。四是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要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社会资源最广泛、传播速度最快、获取信息最便捷的途径。要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五是学会使用专业软件创建及制作、设计基本的网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网络世界里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配合上机实验指导也是较好的学习途径。一是教师讲课简单明了,学生兴趣浓厚,双方互动良好;二是学生能非常直观熟练地掌握讲授的知识点。

二、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作用是教学的保证

确立系统的教学观,说起来容易,把它具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是很难的。

在教学这一特殊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因而,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而且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对自己讲授的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把握,对整个知识体系全面了解,做到脉络清晰、知识广博。其次必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经验,能运用大量的实际材料,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讲述的内容才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最后,应具有真实、丰富的情感。在理论教学中,以感情为依据,将情感融入讲述的教学内容中。同时,通过表情、动作与语气来表现情感,做到以情动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良好的教学功底是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关键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提示、引导作用,通过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做到信息的单向传递,即老师讲,学生听,否则既会局限教师的授课,又会限定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而只有将单边传授转变为双向交流,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和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学习、讨论。由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再由同学们就问题找出解决方案,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并讨论处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才能真正增强教学效果。

目前,网络化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功能,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在挖掘和发挥教师的自身的潜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目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目标是: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同时,正确引导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潜能,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个性,努力向“能力导向训练”学习模式转变。二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几乎都是独立完成课题或作业。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课题的突破很难由一个人、一个个体全部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和配合。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把一个比较大的作业分割成若干个小作业,再由学生自我分配不同的任务,进行分工合作。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携手并进,发挥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升华

理论教学不能单纯只依靠讲解来完成,还应通过课堂的延伸——自学,进一步得以实现与长进。

自学,是指授课对象自己进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包括自身主动去理解知识、思考问题、整理系统要点等多项内容。通过理论深入接触,自己总结、领会;通过独立思考、分析,达到消化、吸收。

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充分培养学生自学应用软件的能力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最直接体现,为学生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奠定基础。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硬件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学生不可能在今天就把今后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在学习期间全部学完、学会。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确立系统的教学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起点,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则是关键所在。在学生掌握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定会从中受益,对教师教导也会更有促进与提高。这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应用人才的必备条件。

实践表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的就是把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计算机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3]竺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现代化.

[4]曾右顺.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看法.爱迪生教育网.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