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双方都需要冷静

2012-04-29 20:30卜玉刚
考试周刊 2012年24期
关键词:自习课教育工作者生气

卜玉刚

在考前复习期间,一节晚自习的自习课上,我到教室外面巡视,辅导老师正在埋头认真给同学答疑。底下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其中,刘同学先是和前面倚在墙上的同学有说有笑,场面相当热闹。此时,他眼角的余光探测到了站在窗口的我,他若无其事地假装回头找后面的同学借了一本书,然后埋头做作业。他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我均看在眼里。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怒火从心头燃起。我推开窗户,生气地说:“你给我出来。”他收拾了一下,快速地走出教室,由于走得比较急,后门被“嘭”的一声带上了。这个举动使我越发生气,我把他拉到厕所旁边的小房间里,怕他看见我怒气冲冲的脸,我便没有把灯打开,但是,话语中仍然带着几许怒气。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认真做作业,一会儿和前面同学讲讲空话,一会儿又眼睛瞄着窗外?”本来想着,只要他认个错,教育两句就算了。但是我从他那不肯低下的头判断出,他似乎不愿意承认自己刚才做错了。我心里想:是不是自己火气还不够大,没有能够压得住他呢?为了让他看清楚我正在气头上,我打开了灯,提高了嗓门,又问了一遍。“我不就是看见你来了嘛”,他话中带着几分怨气和不屑,原本就已经是很僵的局面被我的怒气弄得更加糟糕了。见情况不妙,我赶紧撤退。我说:“你自己在这里好好想想你今天的表现,你应该怎样和老师说话。”然后,我一转身,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我进来了,问他:“怎么样,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没有回答,但是头还是抬得很高,根本就没有回避我的眼神。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赢,否则,他回到教室一宣传,不是更加得意洋洋了吗?而且以后也很难再教育他了。于是,我顿了一下,说“好,你继续待在这里想,啥时候想好了,你再和我说吧。”我出去转了很长一圈,故意拖延时间。回来之后,我的语气也缓和了一点,我问他:“你觉得你做得对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他的态度比起开始要好多了,他低下了头,不吭声。我说:“那你不说话,是觉得你对呢还是错呢?”他还是不说话。我说:“那你坐下来,和我说说,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上好自习课?”他见我语气缓和下来了,他说:“我刚才有点耍脾气,现在我向你道歉。但是我觉得向窗外看,也没有啥不对吧,只不过,我的这个习惯正好是你的所反感的。”原来,这名同学一直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的。我说:“看着窗外只是表象,无所事事才是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你自己想想,哪个认真的同学,一直专注于学业的同学哪里有时间看窗外啊!你自己看看,你看窗外的时候在思考问题吗?如果,你觉得老师我仅仅是因为反感的话,那我帮你再找一个老师来跟你谈这个问题,你看怎么样?”此刻的他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嚣张气焰,连连道歉,并且保证,下次不再看窗户外面了。我想,见好就收,教育了几句,看他下次表现,就让他回教室了。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感到非常庆幸的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及时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最初,我很生气,在看到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蛮不讲理,我想,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生气是必然的。如果当时我没有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则学生肯定不会服从我的教育,更严重一点,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师生之间可能会发生肢体上的冲突,那位同学也不可能静下心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此事,我真切地体会到处理好学生问题的第一要素是冷静,只有老师冷静了,才能思考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冷静正是一剂专治“恼怒症”的良方,它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寻求更好的方法带来灵感;它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师德修养。纵观中外教育名家、名人或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一个共同特征,一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能泰然处之,临阵不乱。他们总能很得体地将问题解决好,或是拍拍学生的肩膀,或是侃侃而谈,时而微笑,时而严肃。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在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时,只用了面带微笑,说了六个字“不着急,慢慢来”就能让学生顿悟,处理问题的方式让人拍手称快,真是恰到好处。所有这些,均是以冷静为前提的,只有教师冷静处理,才能够润物细无声。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从最初的大发雷霆,到后来的让学生坐下来慢慢说,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耐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虽然他们犯了错误,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燃烧着积极向上的火焰。如果老师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尊重学生,换位思考,更多地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则能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当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之后,才能取得长久的教育效果。

另外,学生从最初的不服气到最后的低头认错,认识到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学生犯错不服气,是因为老师批评错了,最后经过自己冷静的反思和老师耐心细致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心甘情愿地改正自己的行为。很多时候,学生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所以,面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不能接受,甚至脾气差一点的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如:顶嘴、瞪眼、不说话、逃跑等。所以老师要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对症下药。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只有立足这一点,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如果使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受到伤害,那么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教育对象是血气方刚、性格各异的青少年群体,有的时候,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耍一耍脾气。我们作为成年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内心,如果教育对象正在气头上,我们可以采取适时避让的态度,使其冷静,再对其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只会两败俱伤,教育者在学生面前没有台阶可以下,自己颜面尽失,在学生心目中也很难树立自己的威信。

这件事发生后,我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冷静处理,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习惯。结果,师生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了,学生学会了自我约束,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猜你喜欢
自习课教育工作者生气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了怎么办?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生气汤
这个班还不错
春风得意
自习课
自习课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