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制约因素的分析与互动研究

2012-08-15 00:52孙继龙
运动 2012年13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社区

赵 芳,孙继龙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制约因素的分析与互动研究

赵 芳,孙继龙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分别从理论基础、共享机制、资源共享管理模式、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传统的意识观念5个方面分析和探究了制约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因素,旨在通过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存在的原因,以期找出关于解决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

外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制约因素;体育设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在逐步更新,健身需求的增加和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体育设施的匮乏是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则能够缓解这个矛盾,最大限度地解决体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需要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个方面分别分析与探究制约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因素,以期能够找出关于解决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

1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相互影响的研究现状

1.1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体育的发展进程之中,社区体育设施、场地建设落后、数量紧缺的状况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而学校教育的安排特点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对于两者体育设施紧缺与闲置并存的状况来说,通过加快他们各自体育设施的建设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权益之计,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而从国外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的成功经验来看,实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在短时间就能解决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据调查可知,我国拥有约54万所中小学校,共约3亿平方米的体育场地(不含室内健身活动场所),而学校体育设施每天使用的时间(用于学生上课)为7小时,寒暑假期及节假日85%的时间是关闭的,年使用不足200天,造成体育设施的大量闲置、使用率极低的现象。而日本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率为98.8%,学校体育设施的有效利用向社会开放是日本推动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上这种两种说法均倾向于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揭示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必要性。没有理论基础,只有实践中的统计数据,尽管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总有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1.2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学校的体育设施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由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而社区的体育设施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由社区提供给社区居民。但是体育设施在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供应和需求关系是有区别的,学校的体育设施在非教学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供应是大于需求的;而社区体育设施则严重缺少。当社区体育设施的供应满足不了需求的时候,为什么这种需求可以由社区之外的另一个部门——学校来进行满足呢?不能单纯地因为学校的体育设施闲置就可以用它来作为补充社区体育设施的手段。所以,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不是由拥有体育设施的多少来决定的,这仅仅只是表层的现象,我们应该去研究表层下面潜在的本质问题,即建立适当的理论基础来支撑。

1.3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中的资源配置制度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体育资源不能依据需求来决定供给,也不能依据消费来决定成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配置手段,运用供需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来配置资源。与此同时,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也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必然的,但是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应经过怎样的变革才能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之中,需要怎样的理论支持值得深思。

1.4 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的归属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教育资源,由政府部门来配置,学校仅仅行使体育设施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一般属于社区居民所有,由政府体育部门配置。因此,学校、社区体育设施属于国有资产,只是目前所有权与管理、使用权分离,体育资源分属不同的部分,系统为不同的人群服务,他们能够共享的依据是什么?如果说因为他们都属于国有资产,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支持这种说法的理论是什么值得思考。

2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相互影响因素

2.1 资源配置

我国目前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由单位配置资源转向由社会配置资源,而社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已成为由政府主管小区开发商建设的形式,尤其在城市社区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建设形式保障不了社区体育设施资源有效配置。

2.1.1 资源的归属没有制度的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教育资源,那么学校的体育设施归属谁?是学校还是政府?是单位还是个人?社区体育设施属于社区居民,开发商还是政府体育部门?体育设施归属的问题需要制度作为保证,将归属问题明晰化。

2.1.2 资源共享的方式不具体、不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投入的渠道呈现多种形式,有国家投资建设的,也有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的,由于投入资金的来源不同,资源共享就不能单纯的只依赖公益性(即非盈利性)的方式,此时可能盈利性和公益性的共享方式要相互结合,那么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能达到资源优势最大化?

2.2 成本补偿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专业指导员、设施维修和保养等都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持。学校难以承受运行成本所带来的资金压力,虽然部分地区实行了低偿开放,但同开放运行成本相比,经费支出缺口甚大。学校、社区体育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或市场提供。对学校、社区而言,这种共享资源的购置费、使用费、折损费是由政府还是学校、社区进行“买单”。目前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学校体育设施的折旧和损耗核算问题。学校体育设施折旧和损耗与其使用的条件、使用的年限、开放时间的长度均有一定的关系,但如何进行设施折旧和损耗的核算仍没有得到具体的解决;(2)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学校体育设施陈旧、损坏、污损,存在安全隐患,有待于维修或更新,有的急需使用,但是就是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更多的设施破损以至于部分设施被遗弃;(3)管理人员、专业体育指导员的津贴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以上提到的3点问题制约了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2.3 安全保障

这是制约学校体育设开放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开放过程中,导致人身伤害的事故屡有发生,由此带来安全事故责任等一系列问题。事故发生后责任由谁承担,伤害一方向学校提出赔偿,学校往往要承担纠缠不清的责任,这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数起。安全责任问题是开放过程中学校校长的主要一块心病,众多学校都有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畏难情绪。

体育设施都涉及到安全问题,有的是因为技术、态度、使用不当发生事故,有的则是因为设施的质量、陈旧、破损没有及时的发现、维修和更新,致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如下:(1)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定期安检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大部分学校体育设施简陋,质量也不高,长时间不能保证定期安全检查,导致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可能影响正常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2)意外人身伤害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学校对资源共享的态度并不积极。近年来,意外人身伤害事故在学校发生已经屡见不鲜,而导致人身伤害事故的安全责任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学校较为担忧的问题,担心事故发生后的责任承担问题,还有一系列纠缠不清的问题等;(3)到校锻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由于进校人员复杂,造成体育设施和其他教学设施的被破坏,给学校增加了管理上的负担。以上提到的3点问题也是学校对于体育设施资源对社会开放产生畏难情绪的根本原因之一。

2.4 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管理模式主要有3类:(1)学校自主开放独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所有开放学校中占94%左右;(2)依拖一定的组织(俱乐部、学区组织等),局部分片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所有开放学校中占5%左右;(3)由一行政部门或社会组织牵头,同一县市行政区内实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所有开放学校中不到1%。

调查显示,部分自主开放独立管理的学校为了平衡和缓解开放过程中运转经费过高的压力,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资金,但收益较低,每年收益所得最多只能弥补学校每年用于体育设施的维护费用,并且大多数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效果一般。而管理模式中第2和第3种方法显然较之第1种有效。典型的例子,杭州市江干区闸弄口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就是依托辖区内5所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专业人才(第2种管理模式)创办的体育俱乐部,实现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并且成效显著。但是这些管理办法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进行验证,毕竟我国探索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管理模式的道路才刚起步,还需要摸索前进。要借鉴国外丰富的资源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管理模式。

2.5 行政管理体制

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了12个市区为首批试点区,推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以缓解居民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资源匮乏的矛盾。这些都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但是我国现行的行政权力中,各级政府辖区(通常称为“块”)内,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直接接受各级政府的领导,他们的工作向各级政府负责。体育行政管理机构部门上下级相互形成的系统(通常称为“条”)中,并无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辖属关系,地方工作部门接受本级政府统一领导,只有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对口部门指导。因此,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造成事权的条块分割。事情常常在各自条条上自上而下的开展,全力去分散在块块中。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不能简单实现共享就表现为纵向上的协调缺位,从而导致体育资源在横向上不能流动。

2.6 意识观念

2.6.1 学校管理者受传统意识观念的束缚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均为封闭式的管理,学校体育设施单位所有思想根深蒂固,致使一些学校对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工作不热心,甚至采取消极应付的措施。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学校教育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完全可以借助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机会增加适应更广泛群体所需要的体育设施,并为学校做宣传,打响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学校对市区居民的在教育功能。

2.6.2 社区居民受传统意识观念的影响的束缚尽管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增强,但对于社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现象,并不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其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其健身意识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对于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能否共享处于一种消极的观望状态。社区的居民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没有由于体育设施的严重供给不足而有进行体育锻练的急迫感,健康意识仍然处于较低层次。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对体育的需求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稀少的体育资源与巨大的社会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矛盾加剧,原有的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和模式等的种种不合理因素暴露出来。

3.1.2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是解决目前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发展中缺乏体育设施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学校相对于社区来说拥有较多的体育资源、体育师资资源、体育设施资源等。这种资源配置的差别造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

3.1.3综合、全面、系统分析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揭示这些问题的本质根源是什么。城市社区、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理论是解决今后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出现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紧紧围绕着资源共享理论探索共享中宏观与微观管理模式与方法将会促进其共享的发展,沿着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对资源进行配置、共享管理,特别是在和谐社会下协调发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推动城市体育的和谐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3.2 建 议

3.2.1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须建立其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实践又促使理论的完善,只有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我们才能实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有效共享。

3.2.2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合理的共享机制。建立这样的一个机制才能保证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3.2.3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管理模式的建立亟在必行。变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不利于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正常运行。

[ 1 ] 冯云廷.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 J ].天津社会科学,2006(3):61-67.

[ 2 ] 杨金花.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践与研究[ J ].中国西部科技,2006(13):78-79.

[ 3 ] 李骁天.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04-509.

[ 4 ] 刘振红.中小学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现状[ J ].职业教育,2009(3):155.

[ 5 ] 谷晨.日本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状况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09(3):157-158.

G80-05

A

1674-151X(2012)07-09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7.051

投稿日期:2012-04-21

201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SS2011133)。

赵芳(1968 ~),副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社区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比亚迪集团扶贫
社区大作战
金融信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与资源共享
一种P2P网络客户资源共享系统设计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影像社区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