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山水心探源❋

2012-08-15 00:44李尾咕林国平
关键词:朱熹山水

李尾咕,林国平

(1.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福建南平 353000;2.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 言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紫阳、晦翁等,生于福建尤溪,父亲去世后,随母迁居武夷山五夫里投靠刘子羽,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对经、史、文学、乐律等都有很大贡献。他一生痴情于旅游,常在学术交流、教学和为宦的间隙,呼朋引伴,留连于名山胜水,吟诗摹刻。本文试图从朱熹生活的环境及其内在追求等方面探寻其旅游思想形成的真实原因。

1 朱熹山水心形成的社会环境

1.1 宋代士大夫以归隐山水为时尚

1.1.1 佛道盛行,亲和山水

宋代是我国佛教影响最广泛的时期,上至皇帝王公,下至普通百姓,都以参禅修佛为时尚。道教成为宋代仅次于佛教的社会流行。清人全祖望称:“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1]573”宋代士大夫们参禅悟道于山水的人数超过历代,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有官场受挫而热心于参禅问道的经历。深为朱熹欣赏的抗金名相张浚“尝问道于圆悟禅师”[2]675,理学家们也同样受到佛道思想影响。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曾师从润州鹤林寺寿涯禅师参禅问仙[3]212;程颢“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一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4]375。佛教追求的“禅定”境界和道教修仙养性都必须以自然山水为载体,从而使登山临水成为高士生活的一种时尚。

朱熹也与其他名士一样受到佛老思想影响,并在山水之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如在《送郭拱辰序》画师的眼中,朱熹已经是一个形神兼备的隐士,“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5]3963”朱熹邀请画师共游山水并描摹隐士仙翁:“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5]3964”在《卧龙庵记》中朱熹也对参禅高士神往不已:“卧龙庵在庐山之阳五乳峰下,予自少读龟山先生杨公诗,见其记卧龙刘君隐居辟谷,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则固已恬有是庵矣。[6]4091”朱熹年少时已对杨时所记卧龙庵仙踪心驰神往,并于淳熙庚子年(1180年)年冬 11月前往寻访仙迹。《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而作》一诗有:“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芳馨杂悄,俯仰同鲜荣。我来偶兹适,中怀淡无营。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7]70”表露出朱熹隐遁山林的浓烈情怀。钱穆评价朱熹说:“综观朱子一生,出仕则志在邦国,著述则意存千古,而其徜徉山水,俯仰溪云,则俨如一隐士。[8]1849”

1.1.2 官场腐败,党争激烈

士大夫官场受挫或政见得不到当政者欣赏,往往以隐遁于山水的方式进行抗争。朱熹生活的南宋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奸佞窃权,党争不断的时期。以赵汝愚、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党人力图改变现状,提出恢复中原、革除弊政、重视民生等主张,与维护现状苟且偷安的官僚势力产生了冲突。朝廷朝政常被官僚近习掌握,宰执往往重用近亲势力,党同伐异。朱熹为官时正直敢言,惩恶扬善,但也为自己树立不少政敌,如他在淳熙八年(1181年)任提举浙常平茶盐公事时,六次弹劾宰相王淮的姻亲台州知府唐仲友,因而得罪了王淮,辞官归隐。官场倾轧使朱熹常想归隐于山水,远离尘嚣。《云谷二十六咏》中朱熹写道:“山台一挥手,从此断将迎。不见尘中事,惟闻打麦声。[9〛279”同年朱熹游览庐山落星寺后题诗表明心迹:“我愿辞世纷,兹焉老渔蓑。会有沧浪子,鸣舷夜相过。[9]337”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建武夷精舍传道授业以绝尘虑:“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声。隐云复何求?无言道心长。[10]377”

反道学党与道学党之争最终发展成为争夺朝政权力的矛盾,至庆元党禁时达到高潮。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被打入“伪学逆党籍”,落职罢祠。一生心怀大志,希望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朱熹“为小人所沮抑”,从而心灰意冷,只能在山水中去寻找理想中的圣人之德。他在《水调歌头》词中将李斯、陆平原这两个官场倾扎的牺牲品和范蠡功成身退与山水为伍获善终自比:“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11]427”其厌倦官场生活,怅惘归隐山水的情感跃然纸上。朱熹仕途坎坷,从未放弃政治理想,期盼有机会仕出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然朱熹除先后在江西、浙江、湖南、安徽逗留 3年多外,其余 60多年皆足不出福建,仅五任地方官,共 9年,一任朝官,仅40天,一生共辞官 40多次,脱离党争是非漩涡成为朱熹归隐山水的一个重要诱因。

1.2 武夷地方环境的影响

武夷钟灵毓秀,奇峰耸立,碧水潺潺,是佛道修仙养性的绝佳之所,被尊为道教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羽流群集。朱熹在此“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12]376”绍兴十四年(1144年),14岁的朱熹遵父遗嘱,随同母亲到武夷山五夫里师从刘子 、刘勉之、胡宪三先生。三先生都好佛教禅学,与名僧宗杲、道谦、圆悟等交往甚密。宋代禅宗以临济、云门和曹洞三家为主,宗杲的看话禅是宋代禅学的主流。道谦是宗杲的高徒。在三先生的引见下朱熹于绍兴十六年结识名僧道谦,听从道谦的开示一度弃绝儒学,皈依佛禅。朱熹在《游昼寒以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分韵赋诗得竹字》写道:“仙洲几千仞,下有云一谷;道人何年来,借地结茅屋;想应厌尘网,寄此媚幽独;架亭俯清湍,开径玩飞瀑;交游得名胜,还往有篇牍;杖履或鼎来,共此岩下宿、夜灯照奇语,晓策散游目;……[9]258”与道谦修禅习定的日子,朱熹与道谦游山玩水,宿于岩下,夜谈品茗,访道求仙。

朱熹曾自述其 15岁时,“亦尝留心于此(禅)”,且“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13]134”他 18岁应举考试前,箧中唯有一帙《大慧语录》,在《久雨斋中诵经》中写到:“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超然与道俱,门掩竹林幽。[7]85”“岩居秉贞操,所慕在玄虚。清夜眠斋宇,终朝观道书。[14]23”甚至“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12]381”朱熹几近狂热地迷上了禅学。绍兴二年,宗杲应弟子道谦的盛情邀请,前来武夷山天心寺讲法,朱熹致书宗杲以讨佛理,其中《天心问禅》写道:“年来更惑青苔路,欲扣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云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7]27”少年朱熹的禅理体悟为一代禅宗大师宗杲所深深叹服,并因此成为忘年交。

1.3 家学渊源—朱松对朱熹“山水心”形成的影响

朱熹热爱山水旅游有其家学渊源,其家族祖辈世代为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父亲朱松对朱熹童年旅游思想的启蒙影响很大。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北宋末登进士,是当时较为知名的理学家、诗人,曾在政和、尤溪等地任地方官。朱松在游历山水时总把年幼的朱熹带在身边,耳濡目染,让朱熹从小就喜欢与山水为友。朱松在闽南任内前往晋江安海观澜,写下《中秋赏月》诗:“今年中秋月,并海窥涛澜。坐看郁蓝天,突涌白玉盘……停杯玩飞辙,河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15]157”诗中生动记录了童年的朱熹与父亲一同在海边赏月游玩的快乐情景。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朱煮小小年纪就已对山水旅游情有独钟,淳熙八年(1181年)他在《西原庵记》中谈到“余少好佳山水异甚。[6]4093”朱松极爱游赏梅花,在政治上不与秦桧等奸佞同流合污,以梅花高洁品性自比,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他写道:“寒崦人家碧溪尾,一树江梅卧清流氵此。仙姿不受凡眼污,风敛天香瘴烟里。向来休沐偶无事,谁从我游二三子。[16]56”成年后的朱熹不仅继承了父亲刚直不阿的性格,也继承了父亲对梅花的喜爱,经常踏雪寻梅,其诗词作品在花卉中以梅花为最,达 32首。

朱松赴任尤溪县尉经考亭,决定“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16]78”然而其在 47岁时因病不幸逝于建瓯,未能如愿。朱松的遗憾一直梗在朱熹的心头。宋绍熙四年(1193年),长子朱熟不幸早逝,朱熹决定迁居考亭,并在此终其余生,以了却朱松寄情考亭山水的心愿。他在给陈亮的信中说:“五夫所居,眼界殊恶,不敢复归,已就此卜居。[17]638”

朱松去世时朱熹才 14岁,“公卒,贫不能归,因葬其邑,……时熹幼,未更事,卜地不详。既惧体魄之不获其安,乃以乾道六年七月五日迁于里再白水鹅子峰下。[18]34”因“虑其卑湿”,庆元五年(1199年)十二月(距朱熹逝世仅一个月)再迁于武夷乡上梅里之寂历山中峰寺之北,这里古杉环绕,流泉飞瀑,始建于唐的中峰寺规模宏敞,五代名相翁承赞、北宋词人柳永曾在此生活过,柳永曾作《题中峰寺》诗盛赞寂历山的秀美,朱松生前曾数次登临寂历山,并留下了“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16]116的诗句。朱熹理解父亲的山水情怀,借此名山胜景以续慈父山水之乐。父亲的启蒙,让山水心相伴朱熹一生。

2 朱熹旅游山水心形成的内在因素

2.1 格物致知的理学追求

朱熹将山水游历作为“格物”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阎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19]2975”朱熹反对逸游,认为“观山水景物也是在观天理的流行,在游赏山水中体味天地之心、阴阳之化,亦是格物致知。[20]73”他强调博学与体察,提倡“知行学相须”。博学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考察自然,从社会到自然界,大到天地阴阳,小到草木山川,都要考察其“道”,从山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来思考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理,实现对自然万物、宇宙本体的把握。“鸢飞鱼跃,道体随处发见。谓道体发见者,犹是人见得如此。[21]59”朱熹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90”这是一首说理诗,朱熹在这里借渠清的原因来说明源源活水才是本源,体现了理学家“本体论”在自然中的探索情愫。“那个满山青黄碧绿,无非这太极。[22]101”在此,朱熹将山水天地之化流行发见上升至理学的规律探索。“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9]274”与其整天在儒家经典中探索理学,不如到到野外痛痛快快寻找山水之乐。朱熹饱览武夷山水后在六曲题刻“逝者如斯”四字,面对潺潺溪水,朱熹深悟其道体,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一去不返产生深刻的感悟。“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以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23]287”

在游历武夷后,朱熹推理出武夷悬棺的主人。在《武夷图序》中说:“两崖绝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有枯查插石罅间,以度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5]4001”朱熹通过山水游历,考证了很多自然现象出现的原因。他指出:“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22]102”朱熹通过实地考察中发现高山上有螺蚌壳后断言:天地万物处于永不停息的“变迁”之中,根本不存在恒“常”不变的东西。又说:“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24]6”道出了天地间沧海桑田的变迁。罗大经《鹤林玉露》:“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25]257”朱熹正是在游赏山水中体悟天理,探索物质世界乃至社会文明的内在规律。

2.2 对山水之美的追求

2.2.1 山水自然情趣之美

朱熹一有机会便登山揽胜,临水泛舟,将山水当成不可或缺的适性畅神美感对象。“每经行处,闻有佳深壑,虽迂途数里,必往游。[26]96”朱熹在《云谷记》云:“水行其间,奔迫澎湃,声震山谷。自外来者,至此则已神观萧爽,觉与人境隔异。”在安溪游历时“行行遵曲岸,水石穷幽赏。地偏寒 多,涧激淙流响。祗役未忘倦,心神暂萧爽。[14]51”朱熹尤为欣赏山水的生态之美,在游云谷山时说:“又下为北涧,有巨石二,对立涧旁,嶙峋山酋山卒,古木弥覆,藤卉蒙络,最为山北奇处。[27]4057”朱熹在游历山水时体悟了深层的情感意境,在百丈山听泉则欣赏其凄凉之境:“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百丈山记》朱熹对山水乐而忘死的执着从其诗词中可见一斑:“眷眷山水心,幸此朱墨暇[7]66。“今朝行役是登临,极目郊原快赏心;却笑从前嫌俗事,一春牢落闭门深。[14]67”

2.2.2 山水修身明德之美

朱熹一生淡泊明志,在山水游目聘怀间,修身明德,涤除玄鉴。巍巍高山培育了他博大的胸怀,激流深瀑促成其刚直不阿的禀性。朱熹长年浸润于山水中,以山水之德来砥砺气节,存理灭欲,终成圣人,辛弃疾誉之:“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28]97”

朱熹在《远游篇》中写道:“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无为蹩 者,终日守空堂。”朱熹在诗中慷慨激昂,鼓励人们在旅游中磨砺自我,切莫像那跛行的人,整天守着空房无所事事[14]7。淳熙九年(1182年),时年53岁的朱熹正在浙东任上,奏劾唐仲友贪污不法之时作《招隐操》:“不问箪瓢屡空。但抱明月甘长终。人间虽乐,此心与谁同![14]6”以南山山水激励自己不畏邪恶,坚持甘于清贫,洁身自好的志向。朱熹夜宿建阳百丈山西阁时:“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9]274”在游宿听泉时希望飞泉能化作人间及时雨,布善人间。朱熹身体力行,继承了孔子山水比德思想,“梅雨溪流涨盛,先生扶病观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29]2674”在《王梅溪文集序》中朱熹说:“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凡其光明正大、疏畅洞达,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为威而雨露之为泽……必君子也。[30]3958”强调了山水品性为君子的必备条件。朱熹认为名山秀水如同人们优秀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要和山水圆融,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云谷山中他决心“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当粗毕,即断家事,灭景此山。是时,山之林薄当益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益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27]4057”同年建成了云谷晦庵草堂,教授生徒,“高居远杂尘,崇论探幽冥。[9]286”开始了在云谷山讲道论理的隐逸山居生活。与山水的交融提升了朱熹完美的人格和道德实践,为“理一分殊”作了有力注解。

3 结 语

朱熹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和对山水独特的审美观促成了朱熹山水心的养成,可贵的是朱熹从山水问禅中解脱出来,正确处理好“仕”与“隐”的矛盾,并以山水涵养来消除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反省德业之进,体悟儒家伦常,终成理学集大成者。

[1][清]全祖望.鲒土奇亭集◦鲒土奇亭集外编:第31卷 [G]//四部丛刊初编:第 294册.上海:上海书店 ,1989.

[2][明]吴之鲸.中国佛志汇刊◦武林梵志 [M].台北:明文书局,1980.

[3][清]全祖望.宋元学案:第12卷 [M].上海:中华书局,1936.

[4][北宋]程颢 ,程颐.二程文集:第 11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郭齐,尹波.朱熹集:第 76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6]郭齐,尹波.朱熹集:第 79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7]郭齐,尹波.朱熹集:第2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8]钱穆.朱子新学案 [M].成都:巴蜀书社,1986.

[9]郭齐,尹波.朱熹集:第6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0]郭齐,尹波.朱熹集:第 20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1]郭齐,尹波.朱熹集:第 10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2]郭齐 ,尹波.朱熹集:第 9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3]黎清德.朱子语类:第 63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郭齐,尹波.朱熹集:第1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5][南宋]朱松.韦斋集.第 3卷 [G]//四库全书.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34.

[16]赵文.黄 纂修.明景泰建阳县志 [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7][南宋]朱熹.朱文公续集:第 7卷 [M].上海:民国四部丛刊涵芬楼影印本,1929.

[18][南宋]朱熹.迁父墓记.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千弓村朱氏族谱 [M].木活字本,1815.

[19]黎靖德.朱子语类:第 11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石明庆.朱熹的山水情怀与其山水诗创作 [J].武警学院学报,2002(2):71-74.

[21]黎靖德.朱子语类:第 63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黎靖德.朱子语类:第 94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3][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4][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5]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第15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6][清]陈寿祺.福建通志◦朱熹传:第 12卷 [M].上海:华文书局,1968.

[27]郭齐 ,尹波.朱熹集:第 78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8]刘扬忠.辛弃疾词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9]黎靖德.朱子语类:第 107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0]郭齐 ,尹波.朱熹集:第 75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朱熹山水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赵雷:忘我于山水之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春日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山水》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博白·客家·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