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2012-08-15 00:54张小东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食欲

张小东

1.小儿营养不良的概念

小儿营养不良一般是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等常量营养素而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婴幼儿期。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或水肿,严重者常有脏器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已较发达,临床医生在工作中还会经常接诊到营养不良的患儿,而且这些患儿的发病原因大多不是单纯的食物短缺[1-3]。在营养不良、社会习惯、环境和急、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影响,导致治疗时非常困难,并不是单单提供适当的食物即可解决的问题。因此,儿科临床医生有必要加强对小儿营养不良的认识。

2.引起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

(1)营养不良有以下2大原因 喂养不当,乳母乳汁不足时没有及时添加代乳品、代乳品过稀或量不足,会导致宝宝蛋白质、热能缺乏而造成慢性营养不良。宝宝4个月后没有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或者骤然断奶也会发生慢性营养不足。幼儿或学龄儿童的营养不良多是由于偏食、挑食、过多吃零食造成的。

(2)疾病因素多产、双胞胎、早产儿由于先天不足,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等都会比较差,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3.小儿营养不良的表现

(1)情绪变化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情绪不佳、尤其发生异常变化时,应疑其体内某些营养素已告缺乏。

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说明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质,应多食用水产品、肉类、奶制品、畜禽血、蛋黄等高蛋白、高铁食品。

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表示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裨益。固执任性、胆小怕事,多因维生素A、B、C与钙质摄取不足而造成,故动物肝、鱼、虾、奶类、果蔬等食物应予以补足。

行为反常、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多为体内缺乏维生素c的结果,在食谱中增加富含此种维生素的食物如番茄、橘子、苹果、白菜与莴苣等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奥妙在于这些食物中所含的甲基水杨酸盐和维生素c可增强神经的信息传递功能,从而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

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孩子幼稚可笑,表明氨基酸摄入不足,增加高蛋白食品如瘦肉、豆类、奶类、蛋类等势在必行。

(2)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 这些常是缺乏钙质的信号,应及时添加绿色蔬菜、奶制品、鱼松、虾皮等食品。喜吃纸屑、煤渣、泥土,此种行为称为"异食癖",多与体内缺乏铁、锌、锰等矿物元素有关。

(3)面部“虫斑”面部“虫斑”是指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初为红,后转淡白,边缘清楚,上面覆盖少量细小鳞屑,并有轻度瘙痒感。除脸部外,上臂、颈部或肩部等处也可见到。民间认为,此斑乃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故有“虫斑”之称。这种以表浅性、干燥鳞屑性、浅色斑为特征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皮肤病,谓之单纯糠疹,源于维生素缺乏,同样是营养不良的一个早期信号。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药片。

4.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对策

(1)调整饮食按病情轻重和消化能力强弱循序渐进,增加热量和蛋白质。I度营养不良小儿,可从每日热量330~419 kJ(80~l00kcal)/kg开始渐增至585 kJ(140kcal)/kg;Ⅱ度以上营养不良小儿,每日热量则从167~250kJ(40~60kcal)/kg开始,逐渐加至500-727kj(120~170 kcal)/kg。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 ~2.0g/kg增加至 3.5 ~4.5 g/kg时,待体重接近正常时可恢复供给小儿正常需要量。供应患儿的热量不仅要保证生长发育,但高热量的摄入只能维持一个短时期,当体重增至接近正常时,应恢复该年龄正常生理所需热量。

(2)促进消化及代谢 依靠药物来帮助消化,可补充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必要时在补充足量的热量和蛋白质的基础上,使用苯丙酸诺龙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食欲,每次肌注10~25mg,每周1~2次,连续2~3周。胰岛素注射可降低血糖,增加饥饿感提高食欲,通常每日一次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2~3单位,注射前先服葡萄糖20~30克,1~2周为一疗程。锌制可提高味觉敏感度、增加食欲,每日口服锌0.5~1ms/kg。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如服用开胃健脾的中药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捏脊、推拿等可促进消化,增加食欲。

(3)补充各种消化酶和多种维生素根据情况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以及白蛋白制剂,每次25~50毫升,可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促进代谢机能的恢复,并提高机体抵抗力。食欲差者,短期应用苯丙酸诺龙,每次0.5~1ms/kg,每周1~2次,疗程2~3周,严重者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钾盐、ATP液,以增加热量贮存和利用。总结小儿营养不良的治疗,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属喂养不当,应迅速改进喂养方法,增强抵抗力,调整饮食。第1度、第Ⅱ度营养不良患儿的消化能力尚好,以调整饮食为主,给予足够的热量。第Ⅲ度营养不良的患儿,因组织器官功能低下,特别是消化功能低下,饮食由少到多,逐渐增至每天需要量。中医治疗,治疗并发症,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纠正贫血、继发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1 宋名通.儿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7-121.

2 薛辛东.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31.

3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17-519.

猜你喜欢
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食欲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莴笋开胃增食欲
肚子饿了却没食欲,原来是胃阴不足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一切从食欲及性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