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2012-08-15 00:50刘海涛
大连干部学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刘海涛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中,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1500年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了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工业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并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据西方学者考证,德国学者恩斯特·海克尔在1866年《普遍有机体形态学》中创造了“生态学”这个词。但是,正如意大利地理学家马斯摩·奎尼所观察的那样,马克思“在现代资产阶级生态意识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指责对自然的掠夺行为。”[1]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靠自然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这些论断表达了一个基本思想,即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由此,生态文明也被马克思纳入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野之中。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土地资源日益枯竭,沙漠化威胁着地球上的陆地表面,水资源日趋紧张,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所有这些,使得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日益缩小,发展的条件日益恶化,由此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了绿色运动,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追求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使它们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由此,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唯物史观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生态文明建设又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保证。因此,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态度分野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前者主张以资本主义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把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对劳动和自然的剥削掠夺,通过阶级斗争和集体行动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代之以一种新的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兴起于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有诸多差异,但中国共产党人也是把生态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

人与人之间不论结成什么样的社会,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自然,尤其人化的自然也是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也是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又是保障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片面追求,中国也出现了早期现代化国家所经历的环境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呈现出日益紧张的趋势,这种状况使人们形成一个共识:现代化的目标不仅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上,还应体现在生态文明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要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观念。

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也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了智慧和营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中,人—社会—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制度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实现人口更为均匀的分布、农业和工业的结合,并通过土地营养物质循环而实现土地的恢复和改良。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而是认为它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前提。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应该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通过社会成员的联合劳动,来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生产力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可以节省各种建筑物,这不仅指真正的工场,而且也指仓库、燃料、照明等等的支出,其他生产条件也是这样,不管由多少人利用会仍旧不变。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这种节约来源于劳动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张: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些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利用整个分工制度优点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工人阶级要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必须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这将造福于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人将把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材料。古代先贤关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表达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高度尊重。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即使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极端行为中,也要下令保留有关种树等方面的书籍。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陈敷的《农书》,总结了农民耕作的经验,驳斥了“田地种三五年,其力已乏”的“地力减退论”,认为只要用肥料来治理,土壤就更加精壮肥美,地力也保持新壮。史书上说,婺州、衢州的农民,家家户户收蓄粪土,堆成一座座小山,市井之间,扫拾无遗,所以土膏肥美,稻根耐旱,米粒精壮。这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良好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今天,发展农业生产力,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但也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并且要守住18亿亩耕地这个“红线”的条件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这一传统农业的合理成分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继承和发扬。西方式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应用了近代自然科学成果,但基本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改造农业,又偏重于以石油这个非再生能源为标志的外能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农业本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持抗性增加、品种资源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严重的是能量的“投入—产出比”随着投入的增加反而下降,预示着依赖外能源将接近发展的临界点。而作为“精耕细作”指导思想的“三道”理论(天道、地道、人道)及其所体现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观,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重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认识和利用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重视对太阳能的多层次利用,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5]从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形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反对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前者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后者则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消极适应。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些重大举措,避免了两种极端倾向,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为此,需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之中,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约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和谐;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一旦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将可能重新退回到原始状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弘扬和树立这种生态观,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之中,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社会制度的优劣,还取决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学术界就非常重视研究“人口合理容量”,即人与自然关系、人口增加与自然环境负载能力关系、特定空间的资源可供养多少人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我国的食品资源、人体营养、文化教育条件等,尤其是根据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结果显示,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人口应在10亿以内;按照法国消费水平人口在7.5亿以内;按照美国当时消费水平人口在7亿以内。[6]这些数据也许需要进一步修正,但是它提醒人们不能简单地和发达国家攀比物质生活水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造假现象屡禁不止,实际是低收入的现实和高消费之间矛盾的反映。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也就是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1][美]约翰·内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87.

[3]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1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94.

[5]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0-151.

[6]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07.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