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

2012-08-15 00:50赵树禄
大连干部学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领导建设

赵树禄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如提高国民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社会发展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当前,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一)发展先进文化是党的历史使命

首先,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这种性质并不因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来就与先进文化血脉相连,甚至可以说,党就是先进文化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先进文化建设,用进步的社会理想鼓舞人民、教育人民,从而赢得了政治领导和文化领导权。当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和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现实的经济方式,封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腐朽没落思想意识在不同程度上死灰复燃并侵入党的肌体,党内有一些人经不起考验而腐化堕落。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以先进文化塑造党员的精神世界,改善党的形象,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其次,这是由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的。执政党决定着国家命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是否正确。现代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有效管理现代化不能仅凭经验。现代国家的各个领域如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越来越趋于知识密集方向,而且这种知识密集的程度还在成倍增长。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是获得领导主动权的前提条件。领导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党自觉地站在时代的高度倡导进步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广泛吸纳一切先进的科技人文知识,以提高党对现代国家的驾驭能力。还要看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急剧增长。人民群众有权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文化服务,有权欣赏高品位的电影、歌剧、戏剧等。因此,发展先进文化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素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再次,这是由党是新型文明创造者的身份决定的。文明是文化的成果,先进文化引导着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信奉马克思主义是要求得民族的解放与发展。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振兴中华,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二)发展先进文化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文化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性大大增加了文化建设的难度。一是随着国门的打开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外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大量涌入,人民接受思想文化信息的渠道多、范围广、速度快、内容杂,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二是改革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文化追求、文化品位、文化需要明显更趋于多元和多样。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和社会效果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人们对文化的创造和享有更多与市场运作联系起来,自主性、选择性更强。四是现代文化体制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些变化对先进文化建设是机遇,更是挑战。因此,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面前,党必须以全新的姿态开展工作,解放思想,勇于实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肩负起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

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瓦解,必然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乱。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丰富和发展。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富有强大创造力和感召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来统领,并贯穿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始终。同时还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一个自我更新、不断发展而又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不仅在历史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至今依然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后现代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先进文化传统,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更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把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因此,中华民族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培育民主法治的文化;是高举公平正义旗帜的文化;是营造诚信友爱氛围的文化;是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文化;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键是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途径和方法。但是,文化创新不是随意地标新立异,同样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意义的文化创新都不能割断与已有文化的联系,新文化的形成不仅依赖社会实践,而且需要借助以往的思想资料。通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仅可以使新文化建立在以往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还可以保持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此外,文化创新还必须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2]。

(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文化建设、构建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的强大动力。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其主要问题一是僵化,二是远离市场。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经济体制改革还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活力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应对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还有许多体制性障碍。因此,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次是完善市场体系,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改善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四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的职能应当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主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效率。五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和国家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进一步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是执政党领导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西方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牢牢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思想领导

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领导既是思想领导,又是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是第一位的。思想领导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弘扬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坚持我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从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提出“革命文化”的口号;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党在改革开放后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这里首先解决的都是文化发展方向问题,也即思想领导权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虽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但党所倡导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观念是进步的、高尚的,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赞赏,所以党能把文化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由此可见,正确的思想领导威力之巨大。

思想领导在当前更多的是实践问题。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的到来。我国社会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多样的特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不能听任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不闻不问,不能不辨是非曲意附和,不能随波逐流而将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拱手相让。对于错误的文化思潮、文化理念、文化行为必须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要通过辩论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辨别力,增强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自觉性。当前尤其要反对那些歪曲、诋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公开否定党对文化工作领导必要性的错误倾向。

(二)改进组织方式

组织领导不等于单纯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命令,更重要的是科学的组织形式。以往我们党习惯于用行政组织的方式组织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思维和行为都是行政化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有许多弊端。文化事业需要行政管理,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这种管理必须体现文化生产和消费特点。文化是精神形态的东西,文化创造是精神劳动,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也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如果置这些特点于不顾,在文化领域简单套用一般的社会组织方式,沿用通行的管理方法,其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创造活力。党对文化事业组织领导的坚强有力,前提是组织形式适应文化的特点。因此,重要的是调整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组织管理形式,减少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一切适合文化特点的新的组织形式都应得到尝试,一切有利于发挥文化创造性的组织方法都应得到合理的采用。

为实现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效组织领导,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党应当拥有一大批造诣高深、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各类文化大师,因为文化大师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文化大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创造的文化成果,还在于他们自身的示范和影响。由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和权威地位,他们在社会上受到高度尊重,尤其在文化人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他们的文化行为往往为人们所效仿。当他们接受了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将极大地增强党对文化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文化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发展所处的环境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重大变化,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总结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建设进行新探索的结晶。”[3]新时期以来,中央特别强调从事文化领导工作的同志要深入研究文化规律,严格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办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减少文化领导工作中的盲目性。文化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针,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则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实践证明,只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我国的文化工作才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领导干部的素质至关重要。党和政府的文化政策是通过领导干部来执行的,干部的素质如何决定着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承担文化领导工作的干部应当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政治素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把握能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见能力以及事业心、责任心等。政治素质决定干部的政治立场和工作方向,没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就没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业务素质是指文化修养、文化品位、文化感受力和判断力。领导文化的前提是懂得文化,文化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要了解文化的特点,认识和掌握文化的规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领导者。管理素质则是指对文化创造、生产、经营、传播等过程的引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是干部的基本职责,不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就很难胜任文化领导工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以使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虽然在领导文化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许多成熟的工作方式方法,但在新形势下,仅仅依靠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显然已经不够。今天的文化工作是在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如在市场环境中,出现了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存在的作家、艺术家、出版业者、广告人等,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隶属于一定的文化单位,除了和市场发生关系,他们不再和其他组织或单位发生直接得关系。因此,对这些人进行引导无疑就需要新的方式方法。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实施国家文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我们应当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手段、用到何种程度,这其中都有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总之,应当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的态度,对一切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进行大胆探讨和尝试。

一个民族,没有繁荣的文化,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1]鄢本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3-152.

[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7.

[3]徐晨光.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N].湖南日报,2008-12-24(03).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领导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