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分析

2012-08-15 00:50冯惠玲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美育

冯惠玲

(湖北民族学院 预科教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有关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的论题,相关成果并不少见。已有研究或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角度出发来探究审美教育的方法,或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梳理审美教育的切实路径,或从大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标准的视角论述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以彰显审美教育的价值。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问题的认识,然而,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化与拓展。比如对于审美教育之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意义,探究深度不够;相关研究主要还是一种较为狭隘的 “文本”分析,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接受者,即处在当下社会氛围中的大学生本身存在的困惑关注甚少。鉴于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密切联系在学界仍未得到足够的认同与重视,我们尝试在对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①笔者于2012年3-5月采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了调研分析,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深度访谈20人。本文所依据的调查材料均来自本次调查所得。,探究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与有效途径。

一 当下社会环境与大学生人文精神考察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语),时常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很有必要。我们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有识之士对此早已是忧心忡忡,如叶朗先生在论述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时指出,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最突出的有三大问题: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1]。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在考察新世纪文学的精神骨骼与血肉品行时,亦直言不讳,认为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态更趋物质化和实利化,腐败现象大面积蔓延,人心变坏,道德沦丧,铜臭泛滥,以致人文精神溃败[2]。对于当下社会环境的此种描述或许有一些为强调而夸张之缺失,但是每一个关注自身存在状态的个体冷静下来,会不无悲哀地发现,我们是如此真切地体验着社会 “合理化自利主义”带来的恶果。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当下国人的食品安全问题。李开复 “担心每一样食物,担心它的品质,担心生产者是否会为了盈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放了不该放的东西。”[3]造成这种社会氛围的缘由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崇尚所谓成功、财富、资产的较普遍社会心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而且这也几乎就是对当下 “浮生着甚苦奔忙”社会生态的真实回答。

从小就对这种社会氛围耳濡目染的大学生群体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在我们的调查中,在问及是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满意时,有40%的学生 “不满意”,40%的学生 “说不好”;有54%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主要困惑源于 “生活意义”。有学生在个别访谈时真诚地说出内心的困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信念的倒塌,以前总信奉、追求的东西破灭了”、“怎样才能过得有意义”等等,甚至有青年在低语:“生无可恋,死亦艰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人文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用人人都必将经历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类的理由来搪塞、回避,而应该在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做出更积极、热情、有效的努力。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旨在引导他们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美好生活。

二 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价值

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当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层面的有效联动,本文拟从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探究更切实有效的路径。关于美育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自从18世纪末席勒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美育问题以来,我国学者诸如蔡元培、朱光潜、叶朗等先觉者对此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鉴于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仍未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同以及实践的事实,我们认为很有强调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针对将要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责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4]叶朗先生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把握美育的实质可谓启迪至深。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美学理论揭示,它其实根源于人的本性。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5]在这里,“游戏”自当就是对于人处在 “自由心境”中的一种审美状态的描述。我们每个人在凡俗人生中当然要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一定还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即成全 “人性的完满性”,否则,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有促进认知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还有旨在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席勒看来,这最后一种教育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物,因为它是要 “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是 “人性的馈赠”[6]。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和谐,因为它把社会和谐自然而然地建立在每个人心中。这或许有些偏狭,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的人与事,也许与我们对美的认识不够有关。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而从历史上看,美与真、善一样属于哲学的永恒课题。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一道,研究的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这种学科属性赋予美学以独特的哲学品格。借鉴西方哲学家的论述,“哲学”的词源学语义所揭示的主旨为 “对智慧的爱”[7]。“人应当怎样生活”被认为是哲学的首要问题。我们在 “终有一死”的前提下生活,而平庸不断威胁着人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都在尽力探究何为此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如哲学家苏格拉底自称像一只虻子,整天到处叮人,用自己所有的时间来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同胞,他要使人们觉醒。一个人首要的、第一位的关注不是自己的身体或职业,而是追求 “灵魂的最高幸福”。苏格拉底宁愿被控 “有罪”而受审并被判死刑,也绝不放弃探讨哲学——“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这是一切在内心 “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今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消费社会氛围里,人不静下心来思考这个命题,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的。

我们在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80%的学生认为人确实需要某种目标、意义才能活下去,89%的学生认为现阶段探究 “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很重要。这给我们教育者以警醒:不是要不要加强美育的问题,而是必须更多地研究美育,更好地实践美育。王阳明曾说:“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8]青年学生自由活泼,蓬勃向上,审美教育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熏染、引导,定能使学生的心灵不同程度地超越日常生活的凡庸、有限,而达于生命的丰美、无限。

三 大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渗透美育,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有研究者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发,探究了美育实践的具体方法,诸如通过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开辟第二课堂、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此类研究对于我们实践审美教育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教师本身的素养将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质量效果。如美国著名高校的校长们认为,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良莠,以至于在哈佛大学,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只有写出质量很高的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上课,成为教学人员[9]。事实正是如此,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怎么可能引导、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作为大学人文教育者,大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自身担负的重大使命,以自身卓越的人文学养、审美素养引领青年学生 “精神成人”。

结合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肩负的使命。一名学生在访谈中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去追求进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着物质与现实。”这位学生的迷惘、孤独及其内心正在挣扎的信念,正是我们人文教育者必须更加明确自身使命、投身美育人文实践的根本缘由——我们有责任去呵护青年学子由于当下社会环境的裹挟正愈益脆弱的人生信念!让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有高达84%的学生最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收获人生智慧、人文素养,69%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适宜探讨人生意义诸问题。大学语文教师明确了学生内心的期待,理当高度自觉地通过不断探究、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 “精神成人”。

笔者与所在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围绕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审美教育做着热情、努力地尝试。我们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章本身具有的审美特质,通过创设情景、课堂讨论、话剧演出、博客交流、自编文集等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濡染。如我们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怀揣深深的人文情怀,高度自觉地实践着美育的理想。在探究 “思想、真理”这个单元主题时,结合所选篇章《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教学革新。该文节选自柏拉图的《申辩篇》,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范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解苏格拉底所开创的哲学及其深刻意义,未必能真正唤起学生对哲学家以及哲学的感知。这位教师为了切实让学生对苏格拉底所代表的人类精神有真切的感受、体验,经过不断摸索,最终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式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探讨,即激励学生认真研读原典作品,反复揣摩作品承载的思想、精神,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将作品改编成剧本,精心排练,在班级正式演出。事实证明,无论是作为演员的直接参与者还是作为观众的间接参与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被一种神圣的氛围感染了,一名学生回忆当时情景说,“我们完全沉浸在苏格拉底的世界里,开始学着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由老师引领施行的这种美育人文实践,得到了学生的真诚认可。有学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程学习总结中盛赞:“它使我理解了什么是艺术人生,什么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怎样才能达到高度的精神追求。”当大学语文教师怀抱人文理想,锐意进取,大胆摸索,以切实的审美教育,真诚呼应青年大学生心灵渴求的时候,他 (她)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光茫永存!

“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10]!大学语文教师在继续努力提升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理当更加自觉地实践美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今天的大学生,有朝一日,将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几乎都忘记了,却还有一种东西让他们永远得到慰藉——那就是关于生活意义、生活价值的一种美的判断力、鉴赏力。

[1][4][8]叶 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26、402、420.

[2]雷 达.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势[J].文艺争鸣,2010,(2).

[3]李开复.寻找所有放心食物[N].南方周末,2011-12-30.

[5][6]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44、149-150.

[7][法]费 希.什么是好生活[M].黄迪娜,吴晓斐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9]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10]陈建强,张 国,张 剑.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7-05-23.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美育教师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