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地 慷慨豪迈诗
——论保定唐代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

2012-09-06 07:04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燕赵诗人精神

李 新

(保定学院 中文系,河北 保定 071000)

燕南赵北地 慷慨豪迈诗
——论保定唐代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

李 新

(保定学院 中文系,河北 保定 071000)

以“悲歌慷慨”为典型特色的“燕赵文化精神”古河北地区地域文化传统,是由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位于“燕南赵北”之地的保定地区,是“燕赵文化精神”产生和发展的中心区域。保定唐代诗人群体以“慷慨豪迈”为核心的创作特质,从慷慨赴国、好气任侠、坚忍不屈等三方面具体呈现出来。

保定;唐代诗人群;燕赵文化精神

保定地区,自古即为“燕南赵北”之地,在唐代尚未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属于河北道,归魏州(今河北大名)管辖[1](P154),然而在这片北起范阳(今保定北部之涿州),南至定州(今保定南部之定州)的广大地理区域上,有唐一代(618—907)共诞生了60多位知名诗人,占《全唐诗》全部诗人总数(3 000多人)的2%强;作为现今一个地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这个比率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极高的。并且,保定籍的唐代诗人群体,在其群体创作中,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创作特征——“燕赵文化精神”。

所谓“燕赵文化精神”,最早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进行概括的,其《史记·货殖列传》云:“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 游戏,悲歌慷慨。”[2](P3263)又说:“北通 燕、涿……好气任侠。”[2](P3264)文中的中山、燕、涿,均为“燕南赵北”之保定地区的古地名,司马迁由地理环境以及民俗风貌把 “燕赵文化精神”总结为“好气任侠”、“悲歌慷慨”(《史记·货殖列传》),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唐散文家韩愈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序》),中唐“大历十才子”之首钱起作诗曰:“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逢侠者》)……如此历经数代历史人物的总结,“燕赵文化精神”的质性特征最终被确定下来,燕赵之士遂以慷慨悲歌、尚武任侠者自许,并逐渐形成了该地区的人文传统,保定即为“燕赵文化精神”产生和发展的中心区域。因而,保定唐代诗人群便受其所接受的地域文化精神熏陶,把“好气任侠”、“悲歌慷慨”之精神,于诗坛充分展示,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完美地体现出来:

一、地灵人杰,慷慨赴国

前述司马迁《史记》中所总结的“悲歌慷慨”、“好气任侠”,正是“燕南赵北”之地民风的真实写照;此地地势地貌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既有巍峨耸峙的高山,又有海拔不高的冀中大平原,绵延起伏,纷繁多变,使长期生长在此的人们面对奇险的生存环境,易于形成慷慨不平的气质,以及磊落豪放的胸怀。

试看,在保定唐代诗人笔下所描写的山水景物,也是那么的雄伟峻峭、刚健有力:由上述诗例可以看出,保定唐代诗人作品中所描绘的山是那么的巍峨挺拔,水是那么的浩荡澎湃,洋溢着阳刚之美和恢弘的气势,而作品中的山水景物也正是诗人的情感外现。

大唐王朝的国力空前强盛,这也极大地感召了“燕南赵北”之士的报国激情,如祖籍范阳(今保定涿州)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卢象,亦有慷慨悲歌之作,如其五言律诗《杂诗二首》其一:

家居五原上,征战是平生。独负山西勇,谁当塞下名?

死生辽海战,雨雪蓟门行。诸将封侯尽,论功独不成。

自叙许身家国、慷慨赴边的出塞经历,将满腔豪情表现于严整的格律之间,不假修饰,直抒胸臆,把历经百战、尚武好勇的将士形象展示出来,如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所云:“感慨有味。但五原、山西、辽海、蓟门四处地相辽远,诗人寓意辛苦无成者,以讥夫偶然而成名者未必皆辛苦也。”[3]通过四个边疆重镇之名,映衬作者征战长久,劳苦功高,其雄豪勇武的气概可歌可叹,所谓“激激烈烈,酸酸楚楚,欲读不得,欲不读不得,令人挥戈而击壶”[4](P275),正是尚武好勇、悲歌慷慨之燕赵文化精神的体现。此诗被唐代著名诗选《河岳英灵集》收录其中,殷璠称这首诗“象雅而不素,有大体,得国士之风”,[5](P199)可谓独具慧眼。

二、取义成仁,尚气任侠

与好勇尚武、慷慨赴国的风气相关联,“燕南赵北”的当地人们还普遍具备着任侠的气质,扶弱除强,身死不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战国后期已有燕国荆轲刺秦的义举,而唐代燕赵地区因接近北方群胡之地,借鉴了北方游牧民族好武的风气,所以任侠之风盛行。在唐代保定诗人群体的笔下,纷纷讴歌任侠之行,以仗义尚勇的侠士自命——

如范阳(今保定涿州)著名诗人、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之《刘生》: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诗里所描写的刘生,豪侠尚义,“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燕策》),不惜以百死报答知遇之恩,其《结客少年场行》诗亦云:“横行徇知己”,实为豪侠本色。

博陵(今保定定州)中唐诗人崔涯,则在诗中直抒胸臆:

太行岭上二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

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

全诗以太行山厚厚积雪兴起,抒发自身愿取法侠士之风,携三尺龙渊宝剑,求知己以相随,无惺惺儿女之态,豪情壮伟。

而郡望博陵(今保定定州)的诗人崔宗之,天性豪放洒脱,有任侠之风,为盛唐大诗人李白挚友,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对其豪放之行称许曰:“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从他仅存的《赠李十二白》一诗中,我们也可窥到他那任侠的精神气质:

凉风八九月,白露满空庭。耿耿意不畅,稍稍风叶声。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担囊无俗物,袖有匕首剑……

其对“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新唐书·李白传》)的大诗人李白推崇备至,并且共话王霸纵横之术,亦可见诗人自身所好,尤其是“袖有匕首剑”一句,更能形象地看出崔宗之对于击剑、任侠之风的推许,因此他们二人才能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这也正是其任侠豪气的外现。

三、坚贞抗争,不屈不挠

“悲歌慷慨”的气质,也体现在唐代保定诗人群体虽然身在逆境,但敢于与命运抗争,唱出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刚健有力的慷慨悲歌。

博陵诗人崔曙,自小孤贫,无依无傍,然而却敢于与命运抗争,不屈不挠,发奋苦读,如其诗《送薛据之宋州》所云:

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

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

一从文章事,两京春复秋。君去问相识,几人今白头?

诗中感慨因身处贫贱、无人荐引而恐空负经国济世之才,但仍执著于科举,奔波于两京之间,不惜皓首穷经。该诗属发愤而作,直抒胸臆,悲凉而慷慨,并为著名盛唐诗歌选本《河岳英灵集》所收录,作者殷璠在集中称其诗“言辞款要,情兴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5](P191)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崔曙终于在开元二十六年(738)以省试诗《奉试明堂火珠》一举成名,荣登进士第,释褐河内尉,成为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下,燕赵寒门士子奋发有为的一大典范。

并且,保定唐代诗人还以咏物诗的形式,表达不屈不挠的精神,如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博陵崔兴宗,作《青雀歌》云:

青扈绕青林,翩翾陋体一微禽。

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谁见心!

彩云呈祥瑞,五色发人寰。独作龙虎状,孤飞天地间。

隐隐临北极,峨峨象南山。恨在帝乡外,不逢枝叶攀。

将一己之胸怀托于五彩祥云,尽管难攀富贵高枝,但诗中那孤高不群、势如龙虎的一腔豪然之气,仍充塞于天地之间,气势慷慨而豪迈,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尽显于宏大壮阔的诗境之中。

四、结语

综上,“‘燕赵文化精神’为唐诗注入了‘悲歌慷慨’的英雄气概”[7](P212),在保定唐代诗人群的优秀篇章,特别是在有着亲身出塞体验的边塞诗中直接体现出来,有一种“侠义慷慨的豪壮之美”[8](P80);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讲:“他们——盛唐的诗人们——无论著名的作家或未名的作家,对于歌咏民族战争,特别感到兴趣,不论哪一个作家,至少也得吟几首出塞诗。……上至掌握国事的政治家,统率军队的武人,下至贩夫走卒,以及不知名姓的鄙人,也会作一两首关于民族斗争的诗歌。他们都以‘出塞曲’为主题,‘出塞曲’在当时诗坛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看来,可称‘出塞曲’为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品。”[9](P297-303)正是“燕南赵北”的保定唐代诗人群体作品中所展现的慷慨赴国的献身之志、取义成仁的侠士豪情、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感召、影响了唐代诗坛,从而辐射产生出共鸣,一同形成了唐诗慷慨、昂扬的精神风貌。

[1]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元)方回编,李庆甲点校集评.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韩成武,等.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J].河北学刊,2006,(4).

[8]王春光,等.燕赵成语及其当代价值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10,(2).

[9]宗白华.美学散步·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South Yan and North Zhao Rigion Generous and Heroic Poems——on Baoding Poet Group in the Tang Dynasty and“Yan Zhao Culture Spirit”

LI Xin
(Chinese Department,Baoding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The ancient Hebei regional culture tradition has a long history culture formation with“heroic song chanted with solemn fervour”as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the“Yan Zhao culture spirit”.Baoding area,located in the“South Yan and North Zhao”region,is the central part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n Zhao culture spirit.The special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aoding poet group in the Tang Dynasty with a generous and heroic essence was assumed from three qualities:generously serving the country,sticking to righteousness and chivalry,struggling with perseverance.

Baoding;poet group in the Tang Dynasty;Yan Zhao culture spirit

I207.22

A

1008-469X(2012)04-0029-03

西晋张华《鹪鹩赋》的语典:“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6](P943);比喻己身虽下处藩篱,但仍心怀凌云壮志,寄情他日万里鹏程,非燕雀之辈所能见!诗人将雄心壮志寓于微物,虽身处逆境而意志犹强,时人崔佑甫称其“才气生华,迈时独步”,其言不虚。易州易县(今属河北)诗人梁德裕的《感寓二首》其一曰:

2012-05-21

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唐代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研究》(201103041)

李新(1980-),男,河北保定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燕赵诗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拿出精神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