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

2013-01-21 13:42马君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治未病医治中医学

马君

(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300191)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

马君

(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300191)

通过对“治未病”理论进行探析,指出“治未病”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得到重视,并且“治未病”思想和亚健康联系紧密,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治疗亚健康状态,符合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的模式转化,提出积极预防亚健康,才能最终达到健康的目标。

中医治未病;亚健康;理论研究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给身心健康带来越来越多的隐患。中医学提出“天人相应”,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超出人体适应范围,可导致阴阳失调。“治未病”正是运用中医的预防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防治理念。“治未病”的理论与现代的亚健康的理论非常相符,一般认为仅存在某些功能改变而未有器质性病变的状态。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即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良好体现。

1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提出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来源于疾病的预防观。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亦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1]。这些论述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指导性原则。“治未病”的理论展示了中医学的科学性和超前性,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的转化,即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化[2]。

2 对亚健康的认识

亚健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后,很多学者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3]。徐宝等[4]认为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既有心理、生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失调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又有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等多因素的影响。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将其称之为“第三状态(the third-status)”[5],国内常称之为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

目前亚健康的诊断可通过Delphi法自测表、MDI健康评估法、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elediagnosis system,TDS)等完成。临床表现形式:疲劳、乏力、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头痛、记忆力下降、气短、便秘、情感冷漠等。

3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

“未病”状态是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所致,这与现代亚健康的新思维十分契合[6]。中医认为,通过调整气血,使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是健康的根本保障。因此,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亚健康的病机特点。“治未病”的工作内容从“治已病之人”前移至“治未病之人”,其关注核心应从长期来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服务的主要对象实际上是75%的亚健康人群[7]。但“未病”不等同于亚健康,有学者指出,从“未病”的角度看,亚健康是未病之平人与欲病两者之间的一个区间[8]。

4 “治未病”方法与亚健康预防

“治未病”的重点以顺应自然规律为首要原则,个体则以平调阴阳,固密阳气为根本法则。在防病治病上强调“因人制宜”的原则。《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治未病”中更强调调养身体,提高抗病邪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由于亚健康的特殊性[9],目前防治亚健康主要依靠个体保持乐观、舒适、和谐的生活态度,均衡营养、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但保持心态平衡更显重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防治亚健康的理论和经验,也是“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并且在亚健康的预防上利用非药物保健方式调治亚健康,方法多样、操作方法简便、效果理想。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掘与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亚健康有待进一步研究。

[1]朱震亨(元),鲁兆麟,主校.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2]胡学军,胡彬文.治未病调理脾胃干预亚健康状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2):21-22.

[3]张河.“活血化瘀”法在中医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J].天津中医药,2008,25(3):210-211.

[4]徐宝,何映.亚健康状态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性科学,2007(2):16-18.

[5]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马利.中医治未病辩证论治亚健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100-3101.

[8]崔利宏,沈红艺,倪红梅,等.治未病渊流述略及与亚健康关系探讨[J].中医研究,2010,25(5):1.

[9]胡镜清,江丽杰,彭锦,等.现代医学模式下亚健康概念特征属性的思考及其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83-685.

1005-619X(2013)08-0753-01

2013-04-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医治中医学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分类医治
神奇的医生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