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因子对松褐天牛引诱剂诱捕效果的影响

2013-01-22 06:41李祥康黄焕华范军祥黄咏槐伍建榕
中国森林病虫 2013年6期
关键词:引诱剂松褐坡向

李祥康,黄焕华,范军祥,黄咏槐,伍建榕

(1.玉溪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云南玉溪 653100;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520;3.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侵染引发的一种松树毁灭性病害,主要媒介昆虫是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松树线虫属于我国重大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已被我国列入进境植物检疫和国内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具有广大适生区[1-2]。

松材线虫病是由病原线虫、媒介昆虫、寄主树和环境共同构成的病害系统,能够通过自然或人为传播途径蔓延扩散,具有死亡速度极快、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和根治成本高等特点。迄今已分布于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9个县(区、市)级疫区[3]。利用引诱剂诱杀松褐天牛,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松材线虫病疫情并降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为监测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了高效措施。笔者以2009年林间引诱松褐天牛的数据作为材料,分析诱捕器周边林分因子对诱捕松褐天牛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龙头山森林公园,2001年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该地热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均温度21℃,年均降水量1 650 mm,年均日照2 000 h,年均相对湿度79%。林分结构是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spp.、相思 Acacia spp.、蒲桃 Syzygium jambos、山牡荆 Vitex quinata、木荷 Schima superb、三桠苦Evodia lepta。

1.2 试验材料 “A-3型松褐天牛诱捕器引诱剂”(下简称引诱剂)由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主要成分是萜烯类等特异性植物成分,为无公害、无刺激性气味、透明的液体。“YB-50型松褐天牛诱捕器”(下简称诱捕器)由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是组合式诱捕器。其主要构件有遮雨盖、挡板、释放器、套筒、集虫漏斗、集虫罐等。运输、安装、悬挂方便。

1.3 试验方法 2009年2月,在试验区挂设诱捕器36套。诱捕器的悬挂和引诱剂的使用按照林业行业标准《松褐天牛引诱剂使用技术规程》(LY/T1867-2009)的基本要求操作。记录每一个诱捕器悬挂点的信息,包括林分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诱捕器在林分的位置(林内,林缘),坡向(东南、南、西、北),坡位(上、中、下)和平地。

1.4 数据处理 用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数量评价引诱效果,每个诱捕器每月的诱虫量相加为1 a的诱虫量。采用Excel 2003和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都是调用GLM过程。为分析方便,郁闭程度分为中等郁闭度(0.2~0.7)和密林(郁闭度≥0.7),植被覆盖度分为低(<30%)、中(30% ~70%)、高(>70%)3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褐天牛成虫数量年变化动态 2009年引诱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数量及变化情况如图1。在广州地区2009年松褐天牛成虫活动较活跃的时间是4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1个高峰出现在5月份,是越冬代成虫活动的高峰期,也呈现全年成虫活动的最大峰值,诱虫量245头,占全年诱虫量43.8%。第2个高峰出现在8月底至9月上旬,是松褐天牛第1代成虫活动的高峰期,相对越冬代数量较小,诱虫量75头,占全年总诱虫量的13.4%,但是峰值比较明显[4]。全年的雌雄性比为 1∶0.98。

图1 松褐天牛成虫数量年变化动态

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所反映的成虫活动高峰期及成虫年数量变化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试验点种群的变化情况,但各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每年的物候期、前汛期、台风影响时间都不完全相同,此外,林间枯死树的清理时间及程度也会影响诱捕数量。

2.2 郁闭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不同林分郁闭度下,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数量差异见表1。中等郁闭林分年平均诱虫量为(22.32±1.22)头,高于密林的(13.11±2.57)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诱虫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F=7.91,P=0.008)。

表1 不同郁闭度下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数量的差异

用诱捕器设置点的郁闭度与松褐天牛引诱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Pearson积差相关,在0.01水平上,r=-0.554,呈负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郁闭度与引诱剂的特性直接相关,因引诱剂属于挥发性活性物质,郁闭度大的林分不利于引诱剂的扩散,郁闭度小的林分通风良好有利于引诱剂的扩散。

2.3 林分植被覆盖度与诱虫量的关系 对植被覆盖度高、中、低3组的诱虫量进行方差分析,在0.05水平上,3组之间差异显著。由表2可见,从平均诱虫量上看,覆盖度低>高>中。方差分析表明植被低覆盖度组诱虫量与其它两组存在着显著差异(F=4.01,P=0.031),说明不同的林地植被覆盖度对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植被覆盖度低的林分诱捕效果最好。

表2 不同植被覆盖度下诱捕虫量的差异

2.4 林内与林缘诱虫量的差异 根据诱捕器在林间设置的不同位置进行分组统计,林缘平均诱虫量为(26.41±2.54)头,效果好于林内的平均诱虫量(16.46±1.81)头。方差分析,两者差异显著(F=3.13,P=0.047)。可能是林缘一般比林间通风性更好,有利于引诱剂挥发,提高诱捕效果;此外,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弱的趋光性,喜在疏林,光线足的林地活动产卵[5],造成了松褐天牛种群在林缘的聚集。2.5 不同坡位对诱虫量的影响 在试验中,位于上坡的诱捕器数量为17个,中坡和下坡的数量分别为9,10个。不同坡位上的诱捕器引诱到松褐天牛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坡位对诱捕效果影响较大,中坡组的诱捕效果最好,平均诱捕到(25.43±1.54)头,上坡组平均诱到(19.37±2.7)头,下坡的诱捕效果最差,平均只能诱捕到(9.4±0.74)头松褐天牛。对3个不同坡位上的诱虫量做方差分析,存在极显著差异(F=12.32,P=0.002)。上坡、中坡分别与下坡之间差异显著(F=3.20,P=0.031),而上坡和中坡之间差异不显著(F=2.45,P=1.77)(表3)。本试验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上坡通透性较好有利于引诱剂挥发扩散,下坡空气的流动性相对较差不利于引诱剂挥发扩散。

表3 不同坡位的诱虫量差异分析

2.6 不同坡向对诱虫量的影响 本次试验只在南、西、北、东南4个坡向设置诱捕器,不同坡向对松褐天牛诱捕效果影响比较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见表4。东南坡的诱捕器诱虫量最大,年平均诱虫(32±5.43)头,与其它坡向的诱虫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F=3.69,P=0.006);在0.01水平上,南坡(22.33±3.29)头与西坡平均(16.67±1.34)头之间差异不显著(F=0.45,P=2.43);北坡的诱捕器诱虫量最少(9.56±1.29)头,与东南坡、南坡存在极显著差异(F=9.01,P=0.006),与西坡存在着显著差异(F=1.61,P=0.047)。说明不同坡向对诱捕器的诱虫量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松褐天牛在不同坡向的活动、分布相关。

表4 不同坡向的诱虫量差异分析

2.7 林分因子对诱捕松褐天牛数量的影响 本次试验分析了与引诱效果相关的5个林分因子对诱捕松褐天牛数量的影响,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5。5个因子对诱捕松褐天牛的诱虫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位置和郁闭度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林地植被覆盖度、坡向、坡位条件下,诱捕器的诱虫量差异水平达到了显著。

表5 林分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林分因子直接影响松褐天牛引诱剂的诱捕效果 利用悬挂于林内不同位置的诱捕器的诱虫量作为指标评价引诱剂的诱捕效果,林分郁闭度、植被覆盖度、林分位置、坡位、坡向5个林分因子都直接影响引诱效果。本试验中,设置在中等郁闭度,林缘和植被覆盖度小的林地中的诱捕器诱虫量更大,这一结果与姚松 等[6]2008年在安徽马鞍山使用M99引诱剂取得的结果相似。不同坡向对松褐天牛诱捕数量有很大影响,以东南坡的诱捕效果最好。为提高诱捕效果,林间设置诱捕器时,在充分满足密度、均匀度要求的基础上,可尽量选择东南向的中上坡、或中等郁闭度、或松树比较集中的林缘挂设诱捕器;为确保防治松褐天牛及松材线虫病的效果,在郁闭度比较大的林间、山谷,通风状况较差的区域,应提高诱捕器的设置密度。

3.2 影响松褐天牛引诱剂诱捕效果的其他因素

松褐天牛引诱剂在林间的使用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本文涉及的林分因子外,林间松褐天牛成虫的种群数量、引诱剂的引诱能力、诱捕器的构造、诱捕时间也都是直接的因素;而引诱剂的挥发速度、诱捕器挂设的密度等则属于间接因素。因此,对引诱剂使用效果的评价,应根据使用目的(监测或防治),以及各种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价。

由于引诱剂的使用效果受到很多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影响,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松褐天牛引诱剂使用技术规程》的基本要求操作,并根据使用目的和各地特定条件,尽可能控制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一套切合实际的技术措施。

3.3 松褐天牛引诱剂应用前景展望 松褐天牛引诱剂可常年全天候引诱松褐天牛成虫,持续监测林间松褐天牛及松材线虫,直接降低林间松褐天牛当代成虫及其后代的种群密度,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7],特别适合于松褐天牛世代多、成虫活动期长、雨季较长、难以采取其它有效措施的区域,如广州地区,松褐天牛每年2代[8],常年可见成虫。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目的,不断完善使用技术规程,充分发挥引诱剂的潜能。

[1] 潘宏阳,叶建仁,吴小芹.中国松材线虫病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09,29(8):4326 -4327.

[2] 吕全,王卫东,梁军,等.松材线虫在我国的潜在适生性评价[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60 -464.

[3] 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公告:2013年第2号.[EB/OL].(2013 -01 - 09).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govfile/13/govfile_1981.htm.

[4] 李馥纯,黄咏槐,范军祥,等.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监测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林间种群动态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3):43-46.

[5] 何贵友,付觉民,高富先,等.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控制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05,25(2):52 -55.

[6] 姚松,汪来发,朴春根,等.林分因素对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3):411 -415.

[7] 黄焕华,范军祥,黄咏槐,等.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持续监测和控制松褐天牛研究初报[C]//中国林学会.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49-52.

[8] 宋世涵,张连芹,黄焕华,等.松墨天牛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1(6):9-13.

猜你喜欢
引诱剂松褐坡向
四种草地贪夜蛾测报型性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对比
不同引诱剂与林分因子对松褐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
APF-1诱捕器林间诱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研究
F2型和APF-1持久型引诱剂对松墨天牛的林间诱捕效果比较
释放天敌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
两种新型松褐天牛引诱剂不同空间位置诱捕效果比较
基于DEM的桐柏县地形因素分析与评价
坡向坡位及郁闭度对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
年少时的爱情,吹动我们的心
不同坡度及坡向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