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的牧歌 牧歌式的戏剧——谈蒙特威尔弟《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之争》的体裁归属

2013-02-03 04:22李建武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雷德牧歌戏剧性

李建武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弟(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 年)是意大利作曲家,他横跨16 世纪和17 世纪,精通文艺复兴时期各种音乐形式,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同时也是巴罗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音乐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通往巴罗克时期的一座桥梁。蒙特威尔弟现存的作品有三部歌剧、九卷牧歌集、一部芭蕾、五卷宗教作品等。《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之争》(Combattimento di Tancredi e Clorinda,以下简称《之争》)选自蒙特威尔弟的第八卷牧歌集—— 《爱情与战争牧歌集》(Madrigali guerrieri e amorosi),1624年上演于威尼斯吉罗拉莫·斯莫琴尼戈宫(今天达尼埃莉饭店的一部分),第八卷牧歌集出版于1638 年,共有58 首作品。《之争》的体裁归属是有争议的,张洪岛在《欧世音乐史》中指出它是牧歌,[1]45《简明牛津音乐史》,认为它是歌剧,[2]357而《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则认为它是音乐戏剧。[3]241下面将首先对《之争》的牧歌特征与戏剧性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论证这部作品的体裁归属。

一、 《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之争》的牧歌特征

《之争》选自蒙特威尔弟的第八卷牧歌集,该牧歌集是题献给斐迪南三世皇帝的,作者从一开始就说明,这是一些爱情歌曲,至少作者在出版该牧歌集时,在主观上是把它看作一首牧歌的。牧歌(Madrigal)是具有意大利民族特征的音乐体裁,是多声部的世俗声乐作品。[4]早期的牧歌是分节歌曲,即分节歌形式(在诗歌的每一节中反复使用同样的音乐)的简单抒情歌曲,歌词一般为爱情、讽刺和寓言性的世俗内容,16世纪维拉尔特等人推动了牧歌的复兴,这个时期的牧歌是通谱体形式(即为诗歌的每一节创作不同的音乐),一般为四声部或五声部,织体形式多样,歌词通常以多行诗文写成,作曲家在写作牧歌时特别注重对诗文内容的表达,加强了音乐的表情性,音乐与诗文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的关系。作曲家杰苏阿尔多和蒙特威尔弟是晚期牧歌的代表性作曲家,杰苏阿尔多因沿袭传统而失去特色,蒙特威尔弟创作的牧歌则织体清晰,更加复杂而且带有实验性,内容常与爱情有关,他使牧歌的发展进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下面从歌词内容与音乐两个方面对《之争》进行分析(谱例1)。[1]592歌词取材于16 世纪著名意大利诗人塔索“耶路撒冷之解放”史诗第12 章第52-68 节的诗句,笔者根据《之争》英文版歌词翻译开头一段:唐克雷德相信克洛琳达是个“男人”,想拿起武器与她战斗。克洛琳达在陡峭的山上徘徊,正在寻找一条能出去的路,唐克雷德紧紧跟随着她,克洛琳达听到了唐克雷德武器的叮当声。克洛琳达转身对唐克雷德喊道:“你知道这样将导致什么后果吗?”唐克雷德回答到:“战争和死亡”。从上面这个开头我们可以体会到战场上紧张的气氛,《之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基督教英雄唐克雷德与美丽的克洛林达相爱,穆斯林克洛林达乔装成一名士兵参战,两人身着盔甲不识对方而发生激战,克洛林达在决斗中身受重伤,唐克雷德为自己铸下大错而悔恨不已,临终前克洛林达说“打开天堂大门!我将安详地走入”,伊斯兰人克洛林达皈依上帝。蒙特威尔弟利用第三者角度来描述情节和表现咏叹场景,一个男高音用说白或宣叙调在说明情节、发表议论,而扮演唐克雷德和克洛琳达的演员则用宣叙调进行对答或内心独白。《之争》采用了通节歌形式,它的音乐不间断出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争》的乐队是小型编制,乐器主要有维奥尔琴、低音提琴和羽管键琴,最高声部是人声(Testo),人声声部在持续低音上进行朗诵、独唱或重唱。通奏低音由低音提琴(Contrabasso)担任,和声乐器由羽管键琴(Gravicembano)担任,还使用了弦乐器小提琴(Violino)、中提琴 (Viola)、低音维奥尔琴(Viola da brazzo)。弦乐器演奏时使用了震弓和拨奏技巧,四把维奥尔琴加上通奏低音的小重奏表现了唐克雷德的跑动与刀光剑影,通过一些快速重复的和弦来表现斗士的狂怒,通过拨奏和弦这种新颖效果来表现剑和盾牌进行的近距离混战。在四个对比鲜明的器乐段落之前有前奏曲, 《之争》是典型的使用了通奏低音的主调音乐,和声进行以规范的正格进行为主,节拍是3/2 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之争》符合牧歌的基本特征:首先,《之争》用战争场景来烘托坚真的爱情,题材是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符合牧歌最普遍的爱情主题特征。其次,《之争》符合通谱体牧歌的基本形式,每节歌词的音乐都不尽相同,《之争》的音乐自始至终地连贯出现,具有进行性,比分节歌形式的牧歌更为复杂,更具戏剧性。再次,《之争》使用了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和重唱形式,歌唱采用小型乐队伴奏,有器乐片段作为场景的连接,符合晚期牧歌的基本特征。

二、 《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之争》的戏剧性特征

《牛津简明词典》在对《之争》进行说明时指出,蒙特威尔弟首次演出该作品的记述证明,这部作品是音乐戏剧的早期范例。《简明牛津音乐史》也认为《之争》是一部戏剧作品,是蒙特威尔弟失传的歌剧。《之争》具有戏剧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戏剧性指戏剧中的戏剧冲突和情节所具有的尖锐、激烈或曲折的特性,下面对《之争》歌词内容的戏剧性与音乐的戏剧性分别加以论述。

戏剧性表现于紧张、深刻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越尖锐、越激烈戏剧性就越强。《之争》歌词内容的戏剧性在于,作品中的唐克雷德和克洛琳达是一对恋人,但在身着盔甲不识对方的战争环境中却是敌人,为了生存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恋人身份与敌对的战争环境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为情节的发展带来了悬念。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的内心动机也有激烈地冲突,唐克雷德竭尽全力把和克洛琳达击成重伤,当他摘掉“敌人”的面罩却发现是自己的恋人,唐克雷德悲痛欲绝而且后悔不已,唐克雷德无法在战争与爱情之间做出两全选择,貌似正当的行为却要以毁灭恋人的生命为代价,这种悲剧气氛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音乐的戏剧性是表示两个或几个具有对立性格的音响符号的冲突,具有概括性、抒情性等特征。《之争》中代表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的音乐动机在性格上是对立的,乐器特殊技巧的使用也加强音响的冲突效果,音乐的发展线索和戏剧的发展线索是相辅相成的,《之争》的总谱是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弦乐震弓的作品,也是最早使用弦乐拨奏的作品,强调音乐戏剧性的表情性作用。《之争》体现了音乐的形式美,通过音乐对唐克雷德心理刻画造成戏剧性紧张度,音乐的戏剧性通过音乐形象的冲突得以体现,角色的充分抒情是刻画音乐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争》中的叙咏调则表现了这一艺术特性。

三、 《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之争》的体裁归属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之争》在形式上是独幕的,是含有戏剧性歌词的通谱体多声部音乐(即通节歌),时间只有20 分钟左右,《之争》的音乐突出了人声声部,选择的歌词具有戏剧性,但它却不是歌剧,更不是音乐剧。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使用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起主导作用,其台词是附属性的,当音乐重现某一段主题素材时,能引发出强烈的戏剧性。[5]1517 世纪意大利的正歌剧通常为三幕,每幕又分数场,阉人歌手①最早出现于16 世纪的一种男歌手,经过阉割来保持成年以前的噪音。担任重要角色,《之争》与歌剧的基本要素不符合,因此它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起源19 世纪的轻歌剧,音乐剧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通常分为两幕,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在两小时以上,《之争》没有舞蹈场面,从时间上看也显然不是音乐剧。也有著作认为《之争》是独特的“再现体裁” (genererappresentativo)的实验,是类似歌剧的实验剧。蒙特威尔弟在发表《之争》时的前言中声称,他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即激情式(stile concitato)音乐,作者在其他作品中几乎没有尝试过如此生动的现实主义,蒙特威尔弟在尝试将牧歌转化为一种全新体裁,使它具有戏剧性和形象化的表现能力,这种全新的体裁就是牧歌剧(即戏剧性牧歌),牧歌剧的内容以表现爱情等生活场景为主,把音乐和文字交织在一起,《之争》实际上就是一部牧歌剧。

蒙特威尔弟在第四卷牧歌集之后,开始对作品进行器乐性构思,《之争》对牧歌进行各种实验性手法的探索,大量运用色彩的对比,音乐表现手法常采用宣叙性手法②指介于歌唱与说白之间的表演方式。表现性感情冲突,为了突出歌词而采用主调织体,是具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特点的牧歌剧。《之争》的乐队几乎包括了当时的主要乐器,琉特琴、维奥尔琴、羽管键琴等,它的乐队织体简单,为发挥器乐伴奏的表现作用发展了宣叙调,在宣叙调之前有音乐间奏,用朗诵式的演唱来表现剧情发展,常用羽管键琴作间接插入性的点衬伴奏,但这种发音较弱的乐器很难与乐队音量平衡,《之争》的乐队不是管弦乐队,其表现力与真正的歌剧音乐相比有明显的不足。但《之争》具有一般舞台剧的特征,不仅注重和声对歌词的表现力,更关注作品的整体戏剧性,蒙特威尔弟试图以戏剧构思驾驭牧歌体裁,在处理手法的多样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超过了同时代人,牧歌艺术由于蒙特威尔弟的贡献而发展到了顶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在他的牧歌中也得以实现。《之争》音乐的创作更具戏剧性、造型性和描绘性,非常注重色彩,成为当时声乐抒情风格的主要代表,包含了半音化的和声等新的和声语言、绘词法、音乐色彩的对比和宣叙性的节奏音调被大量采用。

综上所述,《之争》的确是一部牧歌剧,它对歌剧的诞生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17 世纪上半叶,复调性歌曲普遍走向衰退,牧歌也在此列。在牧歌衰落的同时,歌剧却逐步兴起,蒙特威尔弟的歌剧《奥菲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牧歌剧则为歌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6]105牧歌剧是牧歌发展到歌剧的过渡性体裁,从早期复调音乐形式的牧歌,发展到牧歌剧《唐克雷德与克洛琳达之争》,再到后来的著名歌剧《波佩阿的加冕》,蒙特威尔弟通过牧歌剧实现了歌剧诞生的伟大梦想。

[1]张洪岛. 欧洲音乐史[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592.

[2]亚伯拉罕. 简明牛津音乐史[M]. 顾犇,译.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肯尼迪,布尔恩.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 唐其竟,译.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格劳特,帕利斯卡. 西方音乐史[M]. 汪启彰,吴佩华,顾连理,译.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38.

[5]钱苑,林华. 歌剧概论[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5.

[6]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雷德牧歌戏剧性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哈雷德没有出声
哈雷德没有出声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哈雷德没有出声
高林村的绿色牧歌
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