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者跨文化交际中的幽默与身份构建——以杨澜TED演讲为例

2013-04-02 03:2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杨澜苏珊大妈

陈 献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已经渗透到人际交往的一切场合,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和语用功能。尽管幽默具有促进交际的作用,但也并不是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它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未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幽默往往会适得其反。本文以杨澜于2011年10月在苏格兰发表的TED演讲The Generation That’s Remaking China(重塑中国的一代)为对象,摘取其中的3个场景,解析高级二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运用幽默的得与失以及身份的构建过程,以期引导二语习得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TED与杨澜的介绍

百度百科介绍:TED是 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英文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这个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对人、技术、社会等的思考。

百度百科介绍:杨澜,中国著名节目主持人,20世纪90年代开始担任主持人,主持过中国国家电视台的数档节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背景,在香港、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过,英语水平接近英语国家本土人士。

二、幽默与演讲

幽默研究历史长久,西方关于幽默的3大经典理论为优越论、不协调论和释放论,现在的相关研究己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基于这3大理论,很多学科如哲学、美学、人类学、生理学曾对幽默现象进行了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语义学、语用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幽默研究也为语言学界所关注。但语言学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等。代表人物有波切普佐夫(Pocheptsov)、拉斯金(Raskin)、里奇(Ritchie)等。对于幽默,国内也有相关研究,主要为从语用的角度研究了幽默言语的产生、从误解的角度分析了语言幽默的形成、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了幽默的效果等。[1]尽管一般普遍认可幽默具有文化性,但就幽默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语用及语义角度进行,对幽默的产生(主要为语言本身)和理解(主要为对文字/话语的理解)所做的一种单一环境下的分析,鲜有研究将幽默置身于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去分析。另外,以演讲为对象研究幽默的更少,目前涉及的文本大部分是对话或电视台词等,也有涉及到相声、小品等娱乐节目的一些研究。

演讲中幽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演讲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接受度。美国总统竞选演说中都要展现幽默才能。弗洛伊德(Freud)将幽默作为健康的防御机制之一,马斯洛将幽默感作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之一,在当代的西方文化中,幽默感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质。[2]在演讲这门语言艺术中,幽默常常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三、杨澜TED演讲样例解析

(一)苏珊(Susan)大妈学“送你葱”

幽默不存在于客观世界而存在于人的意识里,是通过幽默的接受者和可能产生幽默的事物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即幽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3]幽默能否被正确理解,双方的知识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杨澜是在苏格兰发表这次演讲的,听众背景比较复杂,应以西方人士居多,且都来自教育、宗教等不同的背景。演讲开场以描述她启程的前一晚作为评委参加“中国达人秀”时发生的事情为始,讲述了嘉宾苏珊大妈学中国卖菜大妈用菜名填唱经典外国歌剧的场景。当她讲到卖菜大妈把那些她不懂的意大利和法语歌词都用自己的菜名填起来的时候,她幽默的描绘让她笑了,全场也一起跟着笑了,幽默在这里被成功理解和接受。这个场景是杨澜演讲的开场,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能否在一开始就抓住听众的心并且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和恰当的基调,开场白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杨澜成功地逗笑了听众,我们来看一下她是怎么做到的。她使用并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即苏珊大妈、歌剧、菜名。首先,苏珊大妈。苏珊大妈是中西都比较熟悉的人物,在那个时间段甚至是热度非常高的公众人物。第二,歌剧。经典歌剧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为在场绝大多数观众所知晓的。这样,在苏珊大妈和经典歌剧两个共享知识的支持下,杨澜成功地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第三,菜名。经典歌剧代表的高雅、技巧,与小摊小贩的菜名“送你葱”结合在一起,产生冲突,引起发笑,产生愉快的共鸣。“……幽默必须满足4个条件:行为客体使认识主体发笑;笑是因为事件让人捕捉到了不协调;笑应该为愉悦的笑;笑由较强的认知因素所引发,事件的内容必须具备社会意义……”[4]高雅经典的歌剧和卖菜大妈的菜名和苏珊大妈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发笑。杨澜使用“幽默话语在‘以言行事’的同时还实施‘逗乐’行为,幽默言语不仅能让听者发笑,还能产生3种特殊效果:交际者相互团结……”。[5]通过幽默,杨澜从一开场就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与此同时,杨澜还巧妙地构建了自己的身份。身份是指话语参与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6]“诺顿认为‘语言习得者每次讲话时,他们不仅在交流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地构架和重新构架意念: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和这个社会是如何关联的。换一句话说,他们同时从事着身份构建和身份协商’”。[7]杨澜在开场白的讲述中揭示出她原来是这档邀请到苏珊大妈做嘉宾的节目的评委,她和苏珊大妈也有交流。这些都巧妙地构建了她的社会身份,传递着她的身份信息:她在中国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人。

(二)用自己最开始的求职经历表明中国的变化

杨澜在讲述她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中国巨变时,以自己在中国国家电视台的求职经历为例进行了说明。她说道:你们可能不相信,但在当时,我所主持的电视节目是中国第一个不需要让主持人念已经审核过的稿件的节目。当她说到这里的时候,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明显让杨澜有意外的感觉,因为她已经快要完成下一个句子了,似乎并没有想过在这里会收获热情肯定的掌声。事实上,如果演讲地点发生在中国,听众都是中国人的话,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的反映并不会是掌声,而是笑声——对她的描述中透露出改革初期政府对节目的监管的严格以及引起的相应的其它社会问题的想象的会心一笑。因为以前的电视节目稿子都要提前写好需要通过政审,主持人都是照着稿子念台词的。而中外听众的不同反映折射出了什么?这种不同折射出的是文化差异性,特别是幽默的文化差异性。中国人素以谦恭为美德,演讲者一般不会公然宣扬自己的成就。同样,很少有听众会在演讲者提到其个人成就时报以掌声,因为这会使对方处于接受还是不接受的两难抉择中,所以听众一般会选择默听;而在西方世界里,尤其是在美国文化背景中,听者几乎不大吝啬对演讲人成就的肯定、赞美,因为赞美成就对交际双方而言都是愿意和可以接受的。杨澜在这里提到了自己的成绩,不过也是以一种很间接的方式。她的叙述的表面都是在谈论中国的改变,间接提到自己的成绩。在她而言,或者就中国听众而言,她的这句话的重心是落在“第一个”,因为她正在谈论中国的变化,以这个节目的变化表明中国言论自由的进步、观念的逐步开放,而听众在此时把肯定的掌声给了她,很明显,这些听众得到的重点是:这个节目是“她”所主持的,这份进步里有她的个人影响力的一部分,掌声是肯定她的成就。在这种认知折射的不同空间概念条件下,幽默即笑声没有相应地产生,得到的却是听众所主导的掌声。

同时,这些经历都是构建杨澜的身份标识。她使用了间接的个人泄密(personal disclosure)的方法,个人泄密就是自己讲述那些能够呈现出自己是谁、从哪来的信息。[8]她详述了面试经历,表面上以此展示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变化、中国经历的改革,同时也构建了她自己的身份:“最后一个留下来的人(the last one to survive it);主持一档中国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节目(on a national television prime-time show);第一档(the first show)……不用照念审核过的稿子的节目(without reading an approved script)。”这些语块串在一起,搭建了一个有独立意识、有收视成绩、有能力的女性角色,让第一次接触她的听者很快能知道她在中国的身份地位,知道她是位出色的女性,是有资格站在这里进行演讲的精英人士。

(三)中国的人口性别比例问题

在随后谈论到中国现在的年轻一代时,杨澜提到了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调侃道,我们现在男性比女性要多出3千万,这会给社会带来一个潜在的危险,但是,谁知道,我们现在是全球化社会,所以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找女朋友。这是很明显的一句玩笑,她的表情告诉我们她也以为会逗笑听众,但是听众几乎没有反应,因此她只好匆忙转向下一个话题。

如果这是在以中国听众为主的场景下,不难猜到肯定会有笑声。首先,中国听众普遍会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新闻媒体上经常会有找老婆难、娶老婆的成本等报道,以及找外国女朋友的调侃。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些现场听众正是“其他国家”的人,他们不会觉得这个好笑。“……由于幽默具有模糊性以及社会交往情境的复杂性,因此它可能没被理解甚至被误解。幽默是否被幽默接收者所理解接受,幽默的使用是否达到幽默发出者预想的效果,取决于它与交谈双方和交往情境的适宜性。首先,根据归因理论,双方的关系满意度会影响对对方幽默使用动机的不同解释,即进行不同的归因,并进而影响对幽默的理解。其次,双方的熟悉度或理解程度。如果双方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能够理解相互的感情和想法,就能够更容易理解、产生幽默。再次,双方的幽默倾向……”[9]事实上,中国威胁论、中国移民热、资源的争夺等对于一些发达或高福利国家而言一直是敏感的话题,共同的背景知识的缺乏严重地阻碍了幽默的理解和接受。所以,这种言论对能坐在TED听众席上的他们来说,不会觉得是个玩笑,反而有些难以理解杨澜为什么要这么说,甚至会有警惕或不快产生。

四、结论

在后续的演讲中,杨澜提到过各种话题,如食物造假、裸婚、郭美美事件等,有些引起共鸣,有些难以共鸣,这些不仅取决于说话者的语言、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否恰当等,也取决于听者的背景、态度等。但我们不难看出:杨澜有过国外留学经验,在国外长期生活工作过,在语言上比较接近英语本土人士,她自己本身的语言和思维也是或多或少被西化了的,而且这次演讲不是即兴的,整篇稿子应该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过的。即使这样,演讲者仍旧在幽默的运用上有得有失,这不能不让人承认跨文化交际中幽默确实需要谨慎待之。

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地运用幽默需要我们了解对方幽默的文化属性,需要有文化差异性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在身份构建上,杨澜多采用巧妙的间接方式,这符合我们中国的民族特性。不过,尽管TED听众来自全球、背景不明朗,我们也不能就此推论中西方幽默存在什么巨大的不同。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细化听众,对比听众对于同样的幽默话语的反应差异,也可以关注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的不同文化在幽默言语行为上是怎样互相妥协及发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国人对于幽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何构建自己身份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这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持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1]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2005.

[2][9]陈世民等.幽默的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12,(3):687-693.

[3]冉明志.概念整合理论视野下的幽默话语理解[J].外国语文,2012,(7):69-71.

[4][5]王晓军,林帅.国内语言幽默研究十年回顾与思考:2001-2010[J].外语研究,2011,(5):28-33.

[6]赵永青等.基于评价系统的EFL演讲者话语身份构建研究[J].外语教学,2012,(2):22-26.

[7][8]Habib R.Humor and disagreement: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cross-cultural enrichment[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117-1145.

猜你喜欢
杨澜苏珊大妈
大妈
大妈一枝花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
最高贵的导盲犬
最高贵的导盲犬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