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人”的发展——中外写作教育差异散论

2013-04-02 03:29高永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心灵文章作文

高永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7)

一、现实反思:写作教育路在何方

写作教育无论作为母语教育的应然选择,还是基本能力培养的题中之义,都是各国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之中,历来受到各国教育高度重视。对于中国写作教育,如今人们在悲叹经典的消失,文学的泯灭,写作走向假、大、空的“新八股”,走向功利和世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写作怎么了?写作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写作教育学过前苏联以语言为中心,强调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的学习,并受“文体中心论”的影响,重视文体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投入大量精力,但最后因为“无话可说”和“无法可说”,最终是作文方面“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后,盛行美国的实用主义,中小学生为应试而写,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单一的教育评价指标将人简化成一个模式,一个内容,一个目的,强调整齐划一,强迫放弃自己的个性,适应教育的要求。青年人只为生存寻找学习的动机,写作课只是为完成学分,为考公务员学申论,为现实应用热炒热卖。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活力,写作远离它的本质,写作教育走到众人声讨的地步,老师不知道怎样教,我们追问:写作的出路在哪里?写作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孙云晓在《教育是人的解放》有这样一段话: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完整的、丰富的生命是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教育的产生源自人的生命发展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育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引导人们理解和探寻生命的意义,奠定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笔者认为这就是当代教育的出路,也是写作教育的出路,写作教育务必立足于“人”的发展。

二、树立“人”的观念:写作教育要立足于培养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

人是写作的主体,与人联系的大千世界是写作的客体,写作的成果离不开人的阅读。写作是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一个人与写作紧紧连在一起。写作教育必然要考虑人的问题,特别是一个个单个的人。中国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中心的文化,确立社会的秩序化与稳定性,强调社会意志,倡导集体意识,较长时间压抑个人的独特性,无视人的差异,抑制人的个性发展。而写作活动是以个人的表达来表现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的,是以个人的知识、经验、思想进行创造的精神活动。个人意识在写作中起着主体作用,个体的独特性特别鲜明,个人的素养在写作中尤其重要。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育更强调的是写作知识的积累,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人的能力的培养,人的素养的修炼,根本上不是考虑人的发展需要,而是教育的需要。所以,人成为流水线上的加工品,千人一面,无个性可言,课堂上井井有条的秩序,连思维也不能超出预先设定的框架。所以我们有几千留学博士,但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高分数的“优生”,有奥数金牌,有中小学生计算能力测试排世界第一,而创造能力排倒数第一,独立思考能力倒数第五。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提出:“以个人的独立创建国家的独立”[2]强调为建设近代国家首先要注重人的培养,并且培养独立的具有个性的人。当代日本作文教学十分重视个性化和创造性。教师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对学生作文中不恰当的观点、情调、内容既不责备,也不强迫学生改变,而是放一放,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领悟和改正。在创造力培养上,鼓励在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上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从新的角度表达新的见解,使创造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和增强。

德国写作教育在这方面最典型,德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富于理性智慧的国家,在历史上涌现出黑格尔、马克思、歌德、拜伦等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德国的写作教育受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独特而宝贵的经验。一是追求高品位的写作教育目标。德国作文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人的素养的培养,把作文教学视为培养出色的思维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作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是高品位的富有远见卓识。文教部制定的德语教学大纲设定的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目标是:1.懂得文章写作者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本身和读者承担的责任;2.能根据自己的听众和读者有针对性写作;3.能把文章写得有意义;4.能正确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5.能正确地拼写和使用标点;6.能赋予文章恰当的外在形式;7.能恰当地运用对话手段;8.能估计和观察自己所写的文章对听众和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修改和解释自己的文章。在上述8项目标中,除5、6、7项是对文章形式和表达提出的要求,其余5项都是就写作思维、作者行为、读者意思、文章效果、责任追究等属于作者思维和素养的方面提出的要求,以求通过写作过程本身,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优秀素养。在这里写作活动不是为了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为了把学生自己造就为优秀的公民。在世界各国中,赋予作文教学如此崇高使命的国家不多见。二是人性化的写作教育内容。德国作文教学在其高品位的目标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注重人的素质、修养、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性化与理想化的特色。他们的中学生常写以下几类文章:1.提供信息的文章。如新闻消息、见闻经历、方案意见等;2.要求与号召性的文章。提出请求、要求、主张、建议,发出邀请、警告等;3.虚构的叙事性文章。讲故事、编故事等。4.分析和议论的文章。分析事物提出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议论文;5.诗歌。诗或歌词等。6.戏剧。对话、广播剧等。我们看到1、2类实用性文章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今后工作、学习、交际所需要的能力;而3、4、5、6类文章的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心灵。这一教学计划无疑植根于德国深厚的古典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的土壤。由此我们感到德国作文教学与其民族文化传统达到高度完美的结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3]因为我们同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却把它抛弃了,现在有所回归,希望还来得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三、追求“心灵化”:写作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培养与思想训练

大千世界万象纷呈,纯粹客观的事物无法构成写作需要的材料,只有经过作者对生活的选择、消融、沉淀、简化、组合,转化为审美意识,再经过理性的梳理、安排与调整,才能转化为特定的表现对象。特别在文学艺术创造中,文学艺术是创作主体心灵的表现。黑格尔曾经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因此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4]“心灵化”就是社会生活经过创作者心理表现,才能得以艺术的呈现,才能成为文学作品的内容。没有心灵化,就没有对社会生活的再现,就没有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心灵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情感化。

在整个写作活动中,情感的作用,表现为以情感物,以情取舍,以情完形,以情变形,以情评价,以情而作,以情远思,以情动人,只有通过情感的渗透于熔铸,客观事物才能真正进入作者心灵。作者写作其实是一个心物交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或是情因物起,物以情观,或是移情于物,物我一体,始终都离不了情。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不无感叹地说:“热情就是整个人类”。因此他把《人间喜剧》称作“人类情感的历史”。屠格涅夫认为“冷漠会成为平庸无奇。”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情感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主体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根据。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都是从“情有所动”开始的。

当代社会中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人的情感的“沙化”和人的意志的“软化”。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沙化”和“软化”比自然界的沙化和人类身体缺钙的情况还严重,后果还可怕。人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包括儿童和少年)的心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简陋。他们越来越少同情心、正义感,越来越少浪漫幻想,相反,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没有诗意。许多人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脆弱,越来越缺乏耐心、专心和定力,越来越缺乏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相反,却越来越趋炎附势、朝秦暮楚,越来越虚娇、萎缩,禁不住失败与挫折。人的情感的“沙化”和意志的“软化”,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为情而造文”、“诗缘情绮靡”、“修辞立其诚”等创作原则的被冷落和被遗弃。就是“心非郁陶,为文造情”的文风流行。就是情感的浅陋化、鄙俗化、单调化、商业化,就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哗众取宠、追星逐月的风气的大炽。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写作现状就是这样的后果。没有了人的真诚与真实,写作的意义在哪里?

孙绍振先生在《文学创作论》中指出“即使你生活经历丰富,生活领域很宽广,如果没有相应的丰富的感情,那你很可能感受不到生活有什么可贵之处,你不能以艺术家的心理角度去鉴别生活的价值。”[5]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感受不到生活的美与价值,感到没有东西写,要写只能瞎编胡扯,自然就是假、大、空的东西泛滥。写作教育关注人,就要培养人的情感,训练人的思想。培养情感,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训练思想的涵义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使人能造出方法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6]要求作者的内心应充满着光明、正义、同情、悲悯与爱,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应在文章中听到他对虚伪、丑陋、卑劣、黑暗的抗议与批判,对真诚、善良、美好、高尚、光明的歌颂和呼唤。不是故意拔高、无病呻吟,不仅限于作文一端,更不是临作文时的“抱佛脚”,而是发自作者心灵深处的诚实,是生活的一惯,是人追求美好、得到更好发展的潜意识。

心灵化还包括想象和移情。维克多·雨果认为“艺术家是以两只眼睛进行观察的,他的前一只眼睛叫做观察,他的后一只眼睛叫做想象。”“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想象总是引导作者向生活的本质意义方面发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发展,向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核心方面开掘。移情既是西方影响很大的美学理论,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金圣叹在《鱼庭闻贯》“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面去;花看人,花到人里面去。”[7]由我及物,由物及我,物我交感。写作者不仅用眼耳鼻色身,更是用脑,用心灵去感受、发现。发现是多方面的,发现事物的本质,发现某一问题、某一规律、某一新奇细节、某一特点。发现的要义在于发现前人还没有看到的东西,发现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发现就是创造。这样的心灵化过程特别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法国写作教育就充分利用本民族丰富的文学资源,让学生阅读,高年级要求写文学评论。这样的要求和训练,无疑会使学生深入细致去研究原著,由此获得个人的独特感悟和理性认识,有力地提升学生审美境界和写作水平。在我国这样的做法即使在大学中文系也不常见,中学就更难见到了。这使我国的文学教育一直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对文学作品只满足于追求情节,即使有比较深刻的体验也不会用文学评论的术语去思考和表白。

四、具有“多样性”:写作教育要找到适合人发展的多种有效途径

美国写作学家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指出:所有的写作都是创造性的,所有的写作都包含一种新的表达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即使你使用的是旧的思想和第二手材料,你也为它们创造着一种新的而且是惟一的表达方式。你产生的一些完全新的、一些认真的、完全表达出你的性格和才能的东西。他指出:即使主题材料相似,已被他人或自己写过,当你重新写篇文章也必须追求一种创造,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式。写作是一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终追求的是有序地表达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卓越的人生见解。写作教育也应不断探求创新,找到适合人发展的多种有效途径。

1983年,美国教育委员会给教育部长贝尔的报告《国家在危难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中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结构严谨、有说服力的文章。美国各州和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不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多样性形成美国不同于别国的特点。如1988年纽约市把语文课改为“语言交流艺术课”,语文不再视为知识课,而是技能课和艺术课。制定和实施作文突击训练计划:所以大学入学新生都必须在正常课程的学习开始前进行八个星期的写作训练,以促使学生写作能力达到正常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标准。在新泽西州,专家认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生存本领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实用读写能力”的强弱,该州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写作教学改革。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网络建设最发达的国家,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上的写作教育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文章的传播上更具现代意识和现代能力。“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以下能力: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借助信息教育,美国的写作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我国学者看到他们小学生作文的题目《中国的昨天与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今天用什么更好的方法避免战争》等等,写作时还需分章与节,列出参考书目。感觉这是国内研究生、博士思考的问题和运用的方法,小学生怎么可能完成。但是当孩子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并用他们的知识、情感、思考,创造完成这一篇篇文章时,老师的评语:让孩子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使我进入我希望孩子进入的境界。通过这样的作文教学传输一种人道主义价值观,引导孩子关注人类命运,让孩子学习高屋建瓴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很有前瞻性和现代化气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巨大,却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缺乏前瞻意识,急功近利,现在虽有改变,但远远不够。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更没有写作的热情与兴趣,使写作与人、与社会离得很远,没有为人的塑造、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反思我们的写作教育对个性的束缚与限制,我们只有立足于人的发展需要,才能理解人的差异性,才能在教育中考虑个体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和个性追求,使教育适应人的需要,而不是人适应教育的要求。只有立足于人的发展需要,才能接纳和珍视生命的多样性,才能接纳人的创造和叛逆、过失以及不完美,从而为人们营造出自由、宽广的写作天地,写出最真最美的至文,以实现人更大更好的发展。

[1]孙晓云.教育是人的解放——孙云晓教育随笔精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7.

[2](日)福泽渝吉著作编纂会.福泽渝吉选集[M].岩波书店,1951.104.

[3]葛桂斌.写作的突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21.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6-47.

[5]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117.

[6]胡适.胡适文存(卷二)[M].北京:三联书店,1998.127.

[7]金圣叹.金圣叹全集(四)[M].台北:长安出版社,1986.109.

猜你喜欢
心灵文章作文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唤醒心灵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