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建构历史述略

2013-04-02 03:29江露露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

江露露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起源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起源的两条脉络

第一条脉络源自于教育学学科的独立以及作为分支的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化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初步成为独立的学科出现。19世纪初,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主张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发展。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之后他又于1816年出版的《心理学教科书》、1824-1825年出版的《科学心理学》,不仅论证了心理学是科学,而且成功地将教育学建筑在心理学科之上。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心理学仍保留较多的哲学思辨色彩。随着心理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育学也沿着哲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进一步发展。其中,1868年,俄国的乌申斯基发表了《人是教育的对象》,第一次明确了“人”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学科框架下的地位,并且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重申了人是目的的观点。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1883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实际出发,系统阐述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1887年包尔文的《初等心理学与教育》,同年詹姆斯的《向教师谈心理学》都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直到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名称的确立和体系的建立。科学化的心理学成为教育学三大基础之一,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另一条脉络始于对学前儿童的关注。中国自古便对儿童倍加关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内则》里就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宋代朱熹也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尽管中国有悠久的育儿历史,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人们相互居住得又比较分散,因此对于0~6岁的儿童,在引入西方新学之前,中国本土也尚未有科学体统的研究。此外,对于中国长久以来的封建社会,儿童的蒙养通常是从6、7岁开始,与本书所阐述的学前儿童在年龄上并没有太多交集。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起源的标志性著作

西方中古时代的封建社会,妇女和儿童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且会遭受迫害,不可能产生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起,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例如,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为儿童编写了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发表了被誉为“儿童宪章”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儿》。此外,科学的进步也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婴幼儿的发展,1774年裴斯泰洛齐还特别对他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用日记法写下了大约一个月的观察记录;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1876年出版了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伴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系统的科学著作,标志着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普莱尔也因此成为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20世纪早期,美国人霍尔开展了儿童心理学研究运动,他因此被誉为“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他首次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并发明了探究儿童心理的新技术——问卷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开始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心理学的格式塔主义也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学于教育的独特意义,同时桑代克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把量化心理学研究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派都在不断影响着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的理解。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萌芽期(20世纪初之前)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大多散落于一些哲学家、教育家、儿童教育家的著述当中。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最早予以关注的西方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等也都曾对儿童教育有过论述。但是欧洲中世纪的儿童多在棍棒下接受教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才提出重新提出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心理学领域,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有:捷克的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英国的欧文、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等。进入20世纪后,儿童研究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日益紧密。瑞士的蒙台梭利以医学心理学为背景开始研究学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的发展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

1.行为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对学前教育心理学有着很大影响。该理论认为两种不同的刺激建立暂时性联系后,就会获得自主性反应。这是习得性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的很多理论最初源于对小动物的试验,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言论(1930):“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遇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他直接指出外部环境刺激对人成长的决定意义。[1]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之后也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并将之应用于教育中,20世纪60年代斯金纳的程序教育法在美国曾风靡一时,并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用程序教学法来开展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也成为潮流之一。

2.认知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以及奥苏贝尔。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与布鲁纳一样,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认知主义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被动的简单接受,而是积极的在旧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形成新的“生长点”的过程。

3.人本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不能只考虑智力的认知方面,而应该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以及情绪感受。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我们即不能像行为主义那样将其看作是小动物,也不能像认知学派那样只关注其认知结构,而要全面地将学习者的情感、价值观、态度考虑到学习过程当中,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

4.建构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因此,学前儿童在与周围的互动与交往中逐步建构出自己的知识。对于个体而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伴随着学前儿童的成长和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他们逐步建构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独立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学前教育心理学开始从一个研究领域逐步成熟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82年,日本学者若井邦夫撰写了《幼儿教育心理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幼儿学习与教育问题。我国近年来也出版了多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著作(谷淑梅,1995;姚梅林,2001;曹中平,2001;林泳海,2006;陈帼眉、姜勇,2007),这些著作标志着幼儿教育心理的迅速发展[2]。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前文所说,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虽然体系基本一致,但两者研究对象略有不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更广泛些,包括0到6岁学前儿童,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6岁的幼儿。2012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立,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学前教育为办学特色并以“学前”二字冠名的师范类本科院校,第一本以“学前教育心理学”[3]命名的著作也于同年8月问世。

独立时期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下半叶人们对脑科学的不断重视而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脑科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宣称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4]脑科学的发展让人们不断关注早期教育的价值。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学前儿童对于某些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或者是行为的形成会较为容易,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弥补则十分困难。个体发展的关键期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的关联,0~6岁阶段儿童脑的发展是飞速的,该时期脑的结构和机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早期教育脑开发日渐成为儿童研究所关注的领域。除了脑科学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之外,独立阶段的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更关注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例如学前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应该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学前儿童的学习经验,依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创设安全、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关注学前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等,这些是学前教育心理学独立阶段的特点。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如平.甑丽娜,等.学前教育心理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8).

[4]沈政.脑科学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9,(8).

猜你喜欢
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脑科学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启示一一从睡眠、营养、运动与大脑的关系说起
脑科学改变教育
董奇:脑科学研究与未来教育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