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马铃薯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及生产建议

2013-04-18 09:43林笑茹王行松
福建农业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霞浦县需水量块茎

林笑茹,王行松

(福建省霞浦县气象局 355100)

霞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春季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土质疏松,适宜种植马铃薯,是南方马铃薯重要产区之一。全县14 个乡镇(街道)均有种植马铃薯,以冬种马铃薯为主,主要分布在沙江、溪南、长春、北壁等沿海平原乡镇;春种生产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柏洋、崇儒、水门等山区乡镇。沿海平原马铃薯生产时间一般为12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山区为1 月下旬至5 月下旬,收获季节正值全国马铃薯上市的淡季,对市场马铃薯鲜薯的供应起到调节作用。近年来,霞浦县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大力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及脱毒种薯、稻草包芯、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加强社会化服务,积极拓展商品薯市场营销,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 000 hm2,产量稳步提高,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1.5 t、种植效益3 000 元,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但低温冻害、干旱、连续阴雨等不利天气对霞浦县马铃薯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当地有利及不利气候条件,在生产过程趋利避害,对加快霞浦县马铃薯生产发展有重要作用。

1 霞浦县马铃薯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

1.1 温度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的高山区,生长发育需要较冷凉的气候条件,不耐高温,生长期安全温度为5 ~29℃,因品种的抗寒性不同,对温度的反应有差异。发芽期适宜温度为15 ~25℃。气温在4℃以上已解除休眠的种薯就能萌发,但不生长;5 ~7℃时,幼芽开始萌发,但非常缓慢,如长时间处于这种低温下,幼芽便形成极短的匍匐茎,顶端形成小薯或直接从块茎芽眼处长出仔薯;5 ~25℃范围内,出苗速度随温度增高呈直线增加;10 ~12℃为最适温度,幼芽生长健壮,并很快出土。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最适温度为17 ~21℃,温度在29℃以上时,茎叶停止生长。苗期较耐寒,可以忍受短期0℃的低温,但气温降至-1℃时受冷害;气温降至-2℃时受冻害,部分茎叶枯死、变黑;气温降至-4℃时,植株死亡。昼夜温差大对块茎膨大有利,以昼温20 ~25℃和夜温0 ~15℃最为适宜。气温低于2℃和高于29℃时,块茎基本停止生长。

霞浦县沿海平原地区(以城关为代表,下同)1 月、2 月是最冷的月份,累年年平均气温为9.3℃,对马铃薯发芽和出苗而言温度略偏低,使出苗时间延长。终霜期平均为2 月15 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4℃,有41%年份极端最低气温-2 ~-1℃,多数年份出现在1 月份;≤0℃的天数平均为4.5 d,最多的有17 d,多数年份为1 ~2 d。马铃薯苗期较耐低温,0℃低温天气出现1 ~2 d 对马铃薯生长影响不大,但0 ~-1℃低温时间持续多天,会受冷害;气温降至-2℃时幼苗会受冻害,栽培上需要采取防寒防冻措施。3 月平均温度为11.9℃,基本能满足马铃薯茎叶生长的需要,晴天气温较高,均在13℃以上,有利茎叶生长;4 月份平均温度为16.6℃,5 月上旬平均温度为20.2℃,有利于马铃薯地上部茎叶和地下部块茎的生长。4月份和5 月上旬最高气温平均为20.5℃和21.9℃,最低气温平均为13.8℃和15.3℃,较有利于块茎的膨大和养分的积累。

1.2 水分

马铃薯是需水较多的作物,蒸腾系数为400 ~600,其生长期间需300 ~500 mm 均匀分布的雨量,以保证正常生长。生长期间,土壤湿度以田间最大持水量保持在50% ~80%最适宜,但各时期需水量不同,苗期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10% ~15%,茎叶较小,需水量较少,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 ~60%,有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茎叶的茁壮成长和提早结薯;块茎形成和膨大期,茎叶生长旺盛,蒸腾作用强,需水量剧增,是需水量最多的阶段,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75% ~80%,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80% ~85%;淀粉积累期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10%左右,田间最大持水量逐步降至50% ~60%,有利于地上部营养向块茎输送;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适宜,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霞浦县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 359.5 mm,其中1 月至5 月上旬平均降雨量506 mm,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需要;12 月至翌年2 月降雨量为155 mm,适宜马铃薯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3 ~4 月降雨量284 mm,适宜块茎形成和膨大;5 月上旬降雨量为66 mm,此时马铃薯处于生长后期,水分偏多,要采取开沟排水等防渍措施。

1.3 光照

温度、光照、日照长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对马铃薯的影响较大。高温、长日照和弱光照对地上部茎叶生长有利;而较低温度、短日照和强光照有利于块茎形成和膨大,从而获得高产。马铃薯是喜光作物,但光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如温度的影响大。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合作用强,块茎形成早,块茎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均较高,但过强光照下植株后期易出现早衰。光周期影响植株生长和块茎形成,每天日照超过15 h,植株茎叶生长旺盛,块茎形成推迟,产量下降;每天日照12 ~13 h,植株虽然矮小,但块茎形成早,同化作用强,同化物向块茎运送速度快,块茎产量高。

霞浦县平原地区累年年均日照时数为1 899.2 h,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5.526 kcal/cm2。其中,1 ~5 月日照时数164 h,太阳辐射累计36.043 kcal/cm2,可以满足马铃薯生长需要。

2 霞浦县马铃薯生产灾害性天气类型

霞浦县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灾害天气有冻害、春旱和连续阴雨。冻害发生后,马铃薯部分茎叶枯死,甚至整株枯死。部分受冻植株,在气温回升后,侧芽重新萌发生长出新苗,使生育期延长,并造成严重减产。

3 生产建议

3.1 选择优良品种

霞浦县沿海平原种植马铃薯的耕作模式主要是“马铃薯—早稻(蔬菜)—晚稻”1 年3 熟,山区、半山区的耕作制度是“马铃薯—单季稻(甘薯)”1 年2 熟。主要是市场菜用鲜销,应选择早中熟、抗寒、抗晚疫病的优质菜用马铃薯品种,主要有中薯3 号、闽薯1 号、紫花851 等品种。

3.2 适时播种

根据霞浦县气候条件,为避过晚霜危害,以及考虑前、后茬作物的季节安排,沿海平原适宜播种期是12 月下旬至1 月上旬,山区适宜播种期是1月下旬至2 月上旬,半山区播种期介于二者之间。

3.3 应用稻草包芯栽培技术

据翁定河等[1]研究,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能够改善马铃薯正常生长和结薯所需的环境条件,冬季气温较低时,稻草包芯栽培可以明显提高10 ~20 cm 土层温度,缓解冻害,防寒效果明显;同时具有疏松土层,保水保肥,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提高过氧化氢酶、固氮菌、纤维素分解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可以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增产效果显著。详细技术操作可以参考翁定河等制定的《福建省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技术规程》。

3.4 及时灌溉

春旱发生时要及时灌溉。发芽期和苗期需水量较少,此时气温较低,蒸腾量小,3 ~5 d 灌溉1 次跑马水即可满足需要。

3.5 预防冻害

栽培上要采取健身栽培措施,增强马铃薯的抗寒能力,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寒流来临前,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3.5.1 增施热性肥料 应适当增施厩肥等热性肥料及含钾肥料如草木灰、火烧土等。热性肥料可增加地温,增强马铃薯植株的抗寒能力,钾能影响细胞的通透性,提高细胞质的浓度,因而能增强抗寒性。冻害发生后,及时摘除受冻枝叶,植株恢复缓慢生长后,及时追施速效有机肥、磷钾复合肥或草木灰等热性农家肥,结合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新芽或腋芽萌发;气温回升后,追施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

3.5.2 及时灌排水 寒流来临前1 ~2 d,灌半沟水,畦面保持湿润,以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和降低导热率,提高地温,减轻冻害。寒流过后,排水防渍,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吸热和贮热的功能,减轻冻害和渍害对马铃薯的双重影响。

3.5.3 熏烟驱霜 在霜冻来临当夜,用炉或废旧铁桶装稻谷壳或锯木屑浇少量废柴油,上面覆盖少许土,每667 m2放5 ~6 个进行熏烟,以改变小气候,达到驱霜防霜目的。

3.5.4 喷水洗霜 霜冻发生的次日,及早巡查,发现植株有霜,抓紧在早晨化霜前及时喷水洗霜,既清洗霜水又缩小温差,防止生理脱水,以减轻冻害。

3.5.5 防徒长 在马铃薯现蕾期,每667 m2用15%多效唑35 g 对水60 kg 均匀喷雾,防止马铃薯植株徒长,促使植株矮化粗壮、增加叶片厚度、加深叶色,增强抗寒力,提高抗逆性,可有效减轻霜冻寒害,同时可促进地下部生长,加速块茎膨大,提高产量。

3.6 预防病害

晚疫病是霞浦县马铃薯中后期的主要病害,冻害发生后,植株抗性下降,病害容易发生和蔓延,要及时喷药预防。

[1] 翁定河,张招娟,郭玉春. 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发展[J].中国马铃薯,2009,23 (3):174 -176.

猜你喜欢
霞浦县需水量块茎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南京城市中心区生态需水量探析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精准发力拔穷根——霞浦县扶贫攻坚侧记
组合预测模型在区域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帕满灌区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大洋河生态需水量分析与评价
试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对林农有利条件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