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作文语言能力的几点尝试

2013-04-29 00:44余木龙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成语因子文章

余木龙

【摘 要】 语言的丰厚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是以文化因子为载体的。因此,只要积累一定量的文化因子,并能将其和谐地组合在语言中,作文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内涵。积累、复写、批改、阅读,如此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作文写作不再是语文学习的烦恼。

【关 键 词】 语言能力;作文;教学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指写文章(或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关于思想与语言也曾有如下描述: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翅,却不会飞翔。

纵观历届中学生作文现状,思想在语言文字的笼里经受戕害,甚至是奄奄一息。如果你有心留意一下,你就会听到如此的言语和现象:“高中生的作文不如初中生的作文有情,初中生的作文不如小学生的作文有趣。”“我就怕作文,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语言始终就是那么几句。”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想少受语言的戕害呢?我们可以在语言方面下些怎样的工夫呢?笔者在过去的三年中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强调在积累、复写、批改、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积累中沉淀语言

(一)“读诗——背诗——用诗”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它有无限的弹性,变得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所谓诗歌的弹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多读古诗词感悟诗的弹性美,就能提高作文的表述能力。如读沙白的《红叶》中有“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仔细体悟这句的妙处,这是运用了拟人与双关的写法,以“热血”写红叶经受考验而热诚不变,因拟人而添了气势,有了活力,增强了感人的力量。其次,引导学生背诵,解决背诵中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精选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唐诗词鉴赏词典》和学生喜欢的一些诗词人的篇目,规定两天背一首,经过一段时期的背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作文时能把诗中的名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实践证明,多背诵一些被历史证明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杰出诗文,伴随着生活阅历的渐趋丰富将转化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给生命提供了清澈不竭的文彩和语言的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风骨、情操、志向和智慧,还将成为新一代炎黄子孙提升人生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力量。最后,将背诵的诗词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教学中,我着重强调:你们在学习生涯中背了很多古诗词,现在每天背诵一首,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名句题,把古诗文句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作文中,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聪明而睿智的选择。

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清明感悟》,有这样的语句:“‘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伫立墓旁,抚摸记忆。蹲下、拔净一片乱草,洒下几杯冷酒,献上一束鲜花。”把背诵过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使语言显得凝练、厚重。再看一篇学生作文《我的精神世界》:“当‘春潮带雨晚来急时,我可以是那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船夫;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候,我可以是那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时候,我更可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就是我追求的精神生活——不管庭前花开花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追求心境的平和与安宁。”小作者挥动如椽大笔,旁征博引,写出了“我的精神世界”可谓文采华美,韵味无穷。

(二)积累成语,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学生一进入高中学习,我就要求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虽然当时学生一时不理解,并且积累过程单调,难免有所怨言。但日复一日,随着学生的成语越积越多,效果就会一点点地显现出来:试卷中成语题不再是难关,都“似曾相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成语让他们“唾金吐玉”;习题中,成语使他们“妙语如珠”,作文中更是见成语“花开遍地”。在说成语、用成语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成语的独特魅力,而且体会到了成语带来的“现实好处”,那就是语言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复写中提升言语

所谓复写,就是凭着瞬时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将刚刚阅读过的语言片段重新进行描述,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差距,从而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常常错过关键的语言信息,这种“错过”也表现在写作中,本该是情思表达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语言却没有及时准确到位,结果导致语言文字苍白无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进行复写的方式进行提升语言的训练:课堂随机提供一个作文片断,学生快速积累,随后进行复写,复写结束后,学生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言语差别,在对差别的认识分析中提高言语表现力。

所幸的是,复写这种训练方式能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且训练无需受太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自己就可以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可自找经典的语言片段,训练几十段后,就能有惊人的长进。

三、批改中彰显语言最佳表达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修改也是一种阅读,但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更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但就我们中学生作文现状来看,相当忽视文章修改这一步骤,常常是评个分数后,训练也就随之结束了。其实,对写作来说,写完一篇文章,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修改润色。自古至今,没有不重视修改的文学家。“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体现的正是文学家惨淡经营的修改精神。马克思更是以修改润色为乐的语言大师,他给恩格斯的信中说:“这自然就像生小宝宝一样,在一阵剧痛以后用舌头去舔那宝宝,多愉快呀。”总之,我们不能放弃对文章的修改,而且还有必要加强文章修改的训练。

修改训练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学生互评打破师生单向的封闭的交流形式,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评定氛围,打破教师包办作文评价的传统做法,给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作文评价空间,使学生在比较中找出不足和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作文训练的努力方向。通过互评还能互相积累素材,产生大量的写作语言,并且把修改和评价他人文章的技能迁移到对自己文章的修改和评价上,使得学生写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师生互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教师不再包办作文评价,师生互评触发了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学生在评价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备课所得,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

四、阅读中植入文化因子

这里所说的“文化因子”,是指具有某种文化寓意或文化特质,能够激活读者想象,提示并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的典故、熟语或典型意象。一篇作文的文化氛围皆源于这些文化因子的和谐巧妙组合,好像“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磅礴之势因朵朵浪花而生一样。

语言的丰厚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是以文化因子为载体的。因此,只要积累一定量的文化因子,并能将其和谐地组合在语言中,作文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内涵。

文化因子从何而来?来自对文化信息的概括和提炼。故每天半小时的课余阅读必不可少,每天对文化信息的概括提炼也是必不可少的。倘若作文时需要陶渊明的信息,学生在表达时,将以上这些文化因子点缀在语言之中,那么,学生的语言就能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感。

积累、复写、批改、阅读,如此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作文写作便不再是语文学习的烦恼。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刘雨. 生命体验与文艺创作[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3] 姚玉莲. 如何“言之有文”:中学生作文之语言能力训练的尝试[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4).

猜你喜欢
成语因子文章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拼成语
猜成语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