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策略浅谈

2013-04-29 00:44戴旭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育德结合点食物链

戴旭

【摘 要】 学科课程育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目前都被许多中学教师忽视。学科教师的育德态度存在偏颇、育德策略显得匮乏,生物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吃透生物教材,发掘德育因素,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不断提高个人道德品质,提高德育理论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的效能。

【关 键 词】 课程育德;生物学科;策略

当前,部分中学教师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或者由思想政治老师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部分理科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课程无关。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最主要、最大量的活动是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是各个学科教学应尽的义务,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学科课程之中才是德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兼班主任,就如何在生物学科课程中渗透德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新课标)中,提出了生物学科总的德育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发展。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课程德育目标,则主要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几方面逐项表达,知识与技能方面也有一定德育渗透。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一)知识目标

1.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 阐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交错形成食物网。

(二)能力目标

1. 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分析图片资料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尝试画出简单的食物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科学观察、辩证分析、严谨论证、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

2. 认同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等哲学观点。

3. 认同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和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4. 放眼生物圈,关注全球问题,确立社会责任感。

二、吃透生物教材,发掘德育因素

发掘生物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这种结合点有两种:

1. 显性结合点。如《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老师播放视频《美丽的大森林》,学生通过科学观察、辩证分析、严谨论证,体会生态系统概念中“统一”“整体”的含义,自然渗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唯物辩证的情感态度;又如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关系教学,食物链、食物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学,自然渗透着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这些都属于教材内容中一个又一个的显性结合点。

2. 隐性结合点。如《生态系统》中,教材上青蛙被大量捕杀的讨论题,通过老师精心准备的“青蛙被不法分子捕杀,蝗虫泛滥成灾”的震撼视频,以及最后青蛙消灭害虫能力的数学计算,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的观点,更让学生意会到老师传达的情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并结合时政钓鱼岛问题,许多国人开始出现非理性爱国的情况,一句看似玩笑的设问“消费日本的野生青蛙可取吗”,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的政治态度。这样的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老师去发掘和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显性的结合,还是隐性的结合,都应该立足学科教材,切忌生硬或偏离主题,更不能哗众取宠。

三、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

学科课程育德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将育德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最终实现德育的知情意行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以《生态系统》为例:

(一)创设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整堂课以“一访森林”“二探森林”“三爱森林”为基本线索,并作为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课堂以3D森林画面和视频《美丽的大森林》引入,引人入胜,旨在激发学生对本堂课和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发挥引入的基本作用;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整堂课由森林贯穿始末,第三环节揭示“森林”的真正含义——大自然的和谐,营造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的德育氛围,学生行走探索在森林之中,学科知识与技能、德育点滴渗透和最终升华,都在行走探索之中逐一达成。同时,这样的设计在教材编排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整合和创新,对教材内容做了深层挖掘,摒弃了常规的照本宣科或活动堆砌,营造出了一种勇于创新的德育氛围。

(二)设计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如第一环节“一访森林”,学生看完视频《美丽的大森林》,开展比赛,看谁说出的森林成员多,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让学生列举生态系统时,老师有意链接学生就读的学校、生活的城市、祖国的山川河流,这样一来,原本没有感情色彩的素材被赋予情感,隐含了爱校、爱家乡、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又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更具生活化,更有吸引力。

第二环节“二探森林”,在开展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作用教学时,采用“今天生态系统举行年度总结及表彰大会,邀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代表出席,现在我们分别请一位同学作为他们各自的代言人,陈述代言角色的重要性。其他同学作为本次大会的评审主席,等几位代言人发言完毕后,你们将进行评价、投票。”各位代表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作为大会的主持人采访几位“主席”,最后的结果是,几位代表都有各自的支持者,都受到了表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到各个角色的作用,更体会到他们的重要性、相互关系、进一步体会辩证统一的观点。接着食物链的教学,请学生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让学生感受生物世界中一个普通无奇的现象,原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食物网的教学,则将全班分成A、B两大组进行PK,各自派出5名代表拿着形形色色的生物图片到黑板上玩“拼图”,看谁摆出的食物链最多。这不仅让学生主动建构起食物网的概念,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第三环节“三爱森林”,学生通过观看人类捕杀野生青蛙。蝗虫泛滥成灾的视频,计算青蛙消灭蝗虫的数据,触动学生情感深处,倡议学生宣环保誓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视为己任,落实到课外日常行动之中。

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促使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努力诠释了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的内涵——德育的知情意行与生物学的知识技能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统一。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称职的中学生物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将生物课程育德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义务去履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德育目标,努力发掘德育素材,诠释育德内涵。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做到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的效能,还需要我们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个人道德品质,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谢志东. 中学生物学科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施[D]. 江西师范大学,2003.

[4] 潘紫千,安岚.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生物学通报,2000(7).

[5]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育德结合点食物链
长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一类食物链模型正解的稳定性和唯一性
食物链
神奇的食物链